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会
十点读书会,遇见一群爱读书的人,做一些有趣的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慈怀读书会  ·  10月10日,十全十美的好日子,愿秋日安康, ... ·  2 天前  
慈怀读书会  ·  爱自己的10个方式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会

三月书单丨追逐生活的爱与阳光

十点读书会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2-22 21:48

正文


亲爱的共读小伙伴,很高兴我们已经彼此陪伴走过了350天,共读了35本好书。


“十天共读一本好书,一年你就比别人多读了36本”——还记得十点君每天留给大家的这句鼓励吗?你看,每天和十点一起读书的日子,就是过得特别充实特别快呀~


那么,亲爱的你是不是也离“一年36本书”的目标越来越近了呢?


十点君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坚守在每晚十点,接受一本本好书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洗礼,把每日的睡前时间,沉淀成美好的书香记忆。


相信那些读过的书,都已经悄然藏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在你的气质里,在你的容颜上。



烟花三月,春暖人间。十点君想起,梁文道在《我读》里这样描述读书的意义:“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读书是为了什么呢?相信坚持了这么多天的共读,看过了书籍世界里的人情冷暖后,依然选择追逐生活中的爱和阳光的你,一定渐渐有了答案~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17年3月份书单吧~



3月共读主题追逐


共读计划安排:


1. 《活着》:3月1日—3月9日(10日领读回顾)


2. 《生活在别处 》:3月11日—3月19日(20日领读回顾


3.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3月21日—3月30日(31日领读回顾


共读书单亮相:

1


         



《活着》


余华 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作者余华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福贵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看着福贵一次次安葬自已至亲的人,隔着书本都能体会到他的绝望。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通过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同时作者以精心布置的方式,达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使读者的灵魂能在苦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审美。


余华的每一部长篇小说,都震撼着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中国作家网评指出,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


2


         




《生活在别处 》


米兰·昆德拉 著

袁筱一 译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雅罗米尔始终不真实的爱,揭示了这个原本应当这样却未能这样的世界,生活在这里便是生活在别处。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心理描写的精准让人不忍细读,好像细读之下自己都会被看穿一样。因而这本书也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这部书最初曾被题名为《抒情时代》。


米兰昆德拉对中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曾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本书是米兰·昆德拉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本书,他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幻抒情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


3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日]山田宗树)著

 王蕴洁、刘珮瑄  译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小说的日文原版销量120万册,不仅被改编为电影,还被改编为舞台剧《松子的爱》来华上演,引发热烈讨论。


女主角川尻松子曾经是受人尊敬的中学教师,凄惨的命运让她背井离乡后,又经历了一次次绝望。她深爱的彻自杀了;她信任的小野寺背叛了她;向她求婚的岛津没有等她而是娶了别的女人;就连爱恋她多年的龙阳一也没有带给她期待中的安稳生活。然而不论生活怎样破碎,松子都始终心怀美好,从未停下追逐幸福的脚步。


“即使下地狱也不放弃爱”,这是一本感动数千万亚洲女性的经典小说。这部小说故事素材来源于真人真事,成功塑造了日本文学史上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勇敢追爱的松子,以曲折催泪的人生故事打动了世界各地影迷、书迷的心。


▲或许有共读伙伴已经读过上面的好书,那在十点共读中重温一遍,或许能获得更意外的体验


有一种默契啊

就是在每个深夜十点

坚持共读

追逐生命的爱与光

永不停歇

从2016年的3月一起共读

到2017年的又一个3月

让我们继续

阅读好书,自我成长

相遇十点,读你每天

 


公众号回复关键“领读包”

查看35本十点共读书目合辑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共读

点击【阅读原文】,去【京东自营】图书选购“共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