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碳交易价格正在一路狂奔。
4月24日,全国碳市场配额收盘价在小幅波动后,最终定格在
100.59元
/吨
。这是全国碳交易市场成立以来,碳价首次突破百元关口。
4月25日,破百之后的碳价继续一路上行,当天碳市场综合价格最低价99.73元
/吨,最高价103.36元/吨,收盘价102.41元
/
吨,相较前一日上涨1.81%。
这已经是全国碳市场收盘价连续上涨的第7天,
相较年初,今年碳价累计涨幅已超30%。
连日上涨的碳价意味着什么?碳价不断上涨背后,驱动因素有哪些?未来,上涨的趋势是否还将继续?
众所周知,价格是反映供需变化最灵敏且直观的信号,在碳交易市场亦然。
与走高的碳价同时出现的,是持续扩大的交易量。
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3月日均成交量为16.97万吨,较2月增长5.8%。截至4月25日,
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55亿吨,累计成交额260.65亿元。
从供需的逻辑的来看,此番碳价的上涨可以简单概括为:碳市场上买家多,卖家少,因此,惜售的碳配额成为推高碳价的主要动因。
然而,事实上,目前我国碳市场
由供需双方主导的价格链条还未
形成,
碳市场的价与量,多受非市场因素影响。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分析指出,
政策是现阶段提振碳市场、影响碳价的关键驱动力。
从政策层面,至少存在3方面的驱
动因素。
其一
为即将于5月1日生效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
暂行条例》
)。
作为我国首个针对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设立的专项行政法规,与之前的管理办法不同,该条例具有强制执行力。
《暂行条例》
明确对未按照规定清缴其碳排放配额的单位加大处罚力度。
《暂行条例》
规定,
重点排放单位未清缴其碳排放配额的,责令改正,处1个月市场交易平均成交价格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
随着该条例的执行时间渐行渐近,企业履约的紧迫性不断增强。
其二
,对于
下一个履约期,企业存在配额
收紧的
预期。
目前,国家生态环境部正在就“2023、2024年度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与分配方案”征求意见。
「能见」了解到,此次分配方案或
大幅收紧
配额
,而且不排除对跨期等量结转作出相关限制。
据业内人士
透露,该方案有几个重要的措施导致碳价后期看涨。
首先是要
对2020年分配的配额进行重新调整
,将当年不合理发放的配额进行核减,核减方式是对2023年的配额直接进行调整,这将涉及市场上亿吨的配额缩减。
其次是
配额结转规则的变更
,以后的配额履约,原则上只能用当年的配额,之前盈余的配额可以部分结转到之后的年份,可结转的比例与配额交易量有关。这项措施也会导致市场上的流通配额减少,让后市价格预期看涨。
最后就是
配额分配基准线的持续下降
,2023-2024的配额基准线虽然下降不多,但趋势不变,控排企业在这种下降趋势下,即使有盈余配额也会变得惜售。
其三
,CCER即将进入正式申报通道也可能是促进碳价上涨的因素之一。
施懿宸表示,
随着“十四五”期间及未来“十五五”期间全国碳市场逐步纳入更多行业,同时扩大配额拍卖比例、完善配套制度标准,预计全国碳市场碳价还将持续走高。
当前全国碳市场已步入第三个履约周期,目前,进一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的各项措施正紧锣密鼓展开。水泥和铝冶炼两个行业将被率先纳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已纳入全国碳市场序列的重点排放行业正开展碳排放报告和核查等准备,相关核算与报告指南、核查技术指南也已开始征求各方意见。
施懿宸指出,将市场参与者扩大到其他行业主体,不仅碳市场覆盖的碳排放总量将大幅提升,配额交易量、配额交易额将显著增加,合理碳价也更易形成,市场活跃度有望得到改善。除此之外,碳市场的扩围还能够更充分地发挥碳市场的减排激励作用,倒逼更多高碳排行业企业采取低碳转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