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筑一事
One Building One Story. 建筑有故事,生活在此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岛交通广播FM897  ·  冲上热搜!热播剧替身女演员遭车碾压?最新回应 ·  4 小时前  
南国早报  ·  刘德华方紧急发布! ·  17 小时前  
南国早报  ·  刘德华方紧急发布! ·  17 小时前  
中国基金报  ·  百亿私募巨头,最新动向曝光! ·  昨天  
中国基金报  ·  何立峰与美财长贝森特举行视频通话 ·  昨天  
中国基金报  ·  今夜,大跳水!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筑一事

台湾地方刊物的生存观察录

一筑一事  · 公众号  ·  · 2024-09-13 17:59

正文

地方志蕴含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有“地方百科全书”的称誉。你喜欢看地方刊物吗?你会收藏吗?


日本独立出版社NEUTRAL COLORS的创办人兼总编辑加藤直德深信“Magazine is the Life”。电子产品的冲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在纸媒日渐式微的当下,中国台湾省各处「地方刊物」却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向外展现地方特色,向内带动社区营造、地方创生。


我们追寻台湾「地方刊物」近年来的足迹,试图了解「地方刊物」如何持续赋能地方?以及他们的创作团队生存现况如何?



现象 PHENOMENON


“地方刊物”探访

#生长力 #创作力





年轻人回到小地方可以做些什么?小地方如何凝聚自我认同和归属感?如何向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地方志”“地方刊物”或许是一个解法。在台湾,这股浪潮自2015年开始,其后呈现出一种大爆发的状态,从北到南,从都会到离岛,甚至一条街道都有自己的地方志。


这些自发制作的地方刊物,印量小,设计或许粗糙,但往往成为孕育在地行动的源泉,一群怀有共同生活愿景的年轻人因此联结起来,为建设家乡出力。






台湾地方刊物的三波浪潮


回溯台湾地方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社区报这种形式。


1974年,因应政府社区发展计划的需要,加之“报禁”的松动和解除,大众媒体无法满足小地方的信息需求,地方上开始出现如《今日美浓》《文山报导》这样的社区小报,它们在补充信息缺口的同时,发出地方声音、表达草根主张,带有一定的自主性。产自高雄美浓的社区报《今日美浓》便曾标榜自己为“全亚洲第一家草根报纸”。这是地方志的第一波浪潮。



由在地人自行发起、专为小众发声的周刊型社区报「文山报导」,历经39年,已停刊,走入历史/ 图源「文山报导」网站



1994年,政府推行社区总体营造政策,社区报和社区协会相辅相成,成为凝聚地方共识和讨论公共事务的平台。尤其是九二一大地震后,为重建因灾难而崩裂的社区,全台曾出现短期的社区报爆发,两年内共计有80多种社区刊物出现。此时,社区报的主体已从媒体转变为社区。



社区报《栅美报导》 / 图源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



到2010年左右,具有当代杂志出版形式,并强调地方精神的地方志开始大量出现,以《贡丸汤》《新庄骚》为代表的地方刊物,遍及台湾从北到南的各大县市镇,乃至一条街,迎来了台湾地方志发展的第三波浪潮。


这一波浪潮的特点是民间自发的创造精神。据《贡丸汤》前主编谢尔庭分析,其背后原因,一方面要归功于独立杂志在台湾的发展和成熟,另一方面源于大型报刊地方版的退守,为独立出版的地方志腾出了空间。来自政府的支持也至关重要,《贡丸汤》《鸡笼雾雨》等刊物都曾受“文化部”青年村落行动计划资助。



左:《新庄骚》右:《贡丸汤》/图源官网



台湾地方志发展至今,已呈现出多元和差异化的竞争趋势。在种类上,既有自费出版的独立杂志,如高雄的《大雄志》,新北的《新庄骚》,将学校教育和学生田野调查结合的刊物,如《逐步东行》《小事报》,由地方政府、社区协会或文史工作室发起的地方书写,如屏东县政府出版的《屏东本事》《Amazing Pingtung》两本刊物,皆收获金鼎奖的认可,也有视域微缩至一条街道、一个村落的《正兴闻》《深沟年报》。



左:《Amazing Pingtung 》右:《屏东本事》 / 图源屏东县政府

《深沟年报》 / 图源田文社



这些地方志大多由小团队运作,发行量不高,始终发挥着凝聚地方认同,加深地方连结的功能。以《正兴闻》为例,它以年轻化的形式报导台南正兴街上的街坊店家,正兴街是台南市一条长度不超过100米的街道,



这本号称“全球视野最窄的杂志”发刊后,不仅上架至诚品书店,还带动了老城商圈的人气,重塑了居民的认同边界。



《正兴闻》 / 图源脸书青春小组主页
「正兴三姝」及凤梨阿嬷翁玉梅等四位普通人拍摄《台南呒蚊》营销台南观光影片 / 图源网络



这条线不以官方的行政区划为界,而是可以小到一条街,大到跨越县市的泛生活区和城市群,如起源于新竹的《贡丸汤》便将视域扩大至没有北市繁华但经济也较为发达的中部城市地带,以挖掘城市文化,串联文艺活动为己任,凝聚并重塑着居民的地方认同。



《贡丸汤》作为少数努力跻身商业渠道的地方志 / 图源見域工作室



受网络和数字媒体的冲击,近五年来,台湾频频传出老牌杂志报刊倒闭停办的消息,以纸本刊物为载体的地方刊物也概莫能外。据《2022年台湾文化内容产业调查报告》,2021年相较2020年,实体出版品占受访书店业者收入来源占比下降7.43个百分点,而在2021年所贩售的纸本出版品种,仅有6.52%为纸本杂志。


伴随着第三波地方创刊热潮的是倒闭潮。桃园市地方刊物《龟山不是岛》团队曾致力于汇整台湾民间地方刊物地图,在调查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很多刊物出第一刊后就不再更新资料,有的零星散落在独立书店或网络空间,更多的是状态未明的情况。



台湾地方刊物地图 / 图源龟山不是岛团队



2024年初,一度停刊的台湾独立杂志《地位手贴》以“地方刊物行不行”为题重新出发,在封首语中,他们写道,“休刊、停刊是每本刊物都会遭遇的状态”,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印发第三刊的《龟山不是岛》团队,也坦白第一期依靠着政府补助款才能催生,而“让刊物自己养活自己”的办法对地方刊物来说“当然是很天真的想法”。


地方刊物受自身性质和关注视域限制,客群规模远远不及定位为生活风格或时尚旅游等的杂志,直接影响纸媒式微时代的广告主投放意愿,在触达更广阔市场的读者之前,地方刊物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



“为什么读者要阅读这份只介绍一个地方的杂志?”



独立杂志《地味手贴》16期“地方刊物行不行” / 图源网络



少数存活下来并上架至主流通路如博客来网络书店、诚品书店的地方刊物,大多采取多角化经营的模式。以10年来发行至32期、曾获金鼎奖肯定的《贡丸汤》为例,杂志采编相当于见域工作室的研发部门,而工作室营收的大头来自于代编政府部门刊物、艺文活动经营等其他类目。


不定期出刊或停刊并不意味着书写和行动的中断,以发行《掀海风》杂志的掀冊工作室为例,近年来团队成员持续在苗栗苑一带耕耘发力,开设独立书店、与学校合作设计特色课程、行销本地特色农产品,将不定期的刊物制作和在地经济文化行动相结合,恰好说明了当代地方团队的高度弹性和地方行动的多变特质。



掀海风团队 / 图源苑里掀海风






新竹《贡丸汤》:台湾硅谷不是文化沙漠


《贡丸汤》在台湾的地方刊物里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发行的时间够早,2014年由清华大学(台湾)的学生社团创刊;存活的时间最长,自创刊以来,每期探讨新竹的各式在地议题,目前已连续出版至第32期;并两次摘得出版界最高荣誉金鼎奖的桂冠。



《贡丸汤》 / 图源見域工作室



现任主编吴君薇说,《贡丸汤》的创办是学生社团一次无心插柳的尝试。在清大读书时,她曾任学生会的会长,2014年底,她和几个热爱探索古建筑的同学成立了一个兴趣社团,“我们曾参与一个新竹文资保存的运动,关于新竹市日式监狱宿舍群,那时还演行动剧,设置气球在上面写下对老屋的祝福。”


因为学生们的高度参与,这些老房子最后被成功抢救、得以留存,但吴君薇意识到,



这种高强度动员的方式缺乏可持续性,“那是一个对身心蛮消耗的状态”,而她们应该做的,是去和新竹在地的居民对话,让文化资产的保存意识渗透进人们心中。



申请“青年村落文化行动计划”资助前,吴君薇曾做过一段时间企划的工作,因此知道怎样写计划拿补助,怎样去运营小规模的专案,她和团队计划以媒体的形式在新竹做长期的耕耘,杂志是她们能想到的最好介质。“我记得(当时)好多人都在做地方志,所以(觉得)可以来做看看。”吴君薇说。



生动的市场插画,捕捉平民日常的精髓 / 图源Wei Tzu CHEN

跨页的鲜鱼图片,营造出传统市场的生猛活力 / 图源Wei Tzu CHEN



第一期的主题是“欢迎光临新竹”,团队的策划想法是为在地居民总览式地介绍和提取这座城市的特别之处,如族群组成多元,历史悠久,饮食文化丰富等等。


这个想法出自她们对新竹居民的一个长期的洞察:新竹有台湾最大的科技园区,知识人群聚集,也是大学密度最高的城市,有丰厚的文化资产,可是新竹的艺文活动却长期处于匮乏的状态,在吴君薇念大学期间,新竹没有livehouse,也没有独立书店,关心艺文的学生们必须跑去台北。



新竹生活知识展—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 / 图源見域 Citilens



后来她们从新竹的户籍与非户籍人口数量的对比中得到答案。居住在新竹但没有户籍的人口有50万,整整比户籍人口多出了10万,



对大部分暂住人口来说,新竹只是一个学习或工作的地方,他们是这座城市的过客,感受不到更多自身与城市的关联。



《贡丸汤》的第一期“欢迎光临新竹”印了1000本,令团队没想到的是,很快就售罄,加印后又很快卖光,“我们就觉得很荒谬!”



《贡丸汤》第1期封面 / 图源网络



吴君薇说,有一些新竹长辈看完就觉得要一口气买一百本,而在新竹生活过几年,却对这座城市了解甚少的读者则反馈说,“原来新竹这么有趣。”“你们知道这么多关于新竹的故事”。



《贡丸汤》vol.16风城不睡觉内页 / 图源网络



基于对地方真实的洞察和好奇心,《贡丸汤》围绕新竹的物产风俗、建筑人文、城市生活,策划了一系列的选题,一本本刊物做下去,截至2024年7月,已正式下厂印发了32期,成为台湾现存地方刊物里商业寿命最长的一本。



“贡寮水 T 艺术节” ,600件故事水T/ 图源 見域 Citilens



“(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可持续的成本没那么高,”主编吴君薇说,“我们是有点任性的团队,有些主题(即使)不太会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也会去做。”如第26期的《风城(注:新竹别称)大宅院》借旧城区老建筑更新的契机,挖掘新竹地区大家族宅院的空间美学和大户人家的生活细节,进一步勾连至每个人切身的“认同”议题,



“这期卖得不是很好”,但也有读者把刊物买回去,认真查了族谱,联络编辑部答疑不懂的专业词汇。



《贡丸汤》第26期 / 图源見域工作室



吴君薇总结,商业上反响好的选题大多具备时效性,成功抓住了时代脉动。如《贡丸汤》曾做过一期和心理健康相关的选题策划,这个选题由“修理物品”的概念而来,“物品坏掉了可以修,人坏掉了要怎么办?”团队成员以“疗愈”为主题,延伸至运动、大自然、手作、甜品等生活面向,一年内印发的1000本全部卖完,这在纸媒式微的年代实属难得。


“有读者和我们分享,以前觉得去心理谘商是一件需要忌讳的事情,(读完这期后)认知有被扭转。人的身体会出现问题,心灵也有可能感冒,去看心理医生是为了让自己尽快好起来。”



《贡丸汤》疗愈专题 / 图源网络



在2017年之前,《贡丸汤》的编辑团队类似“同好会”的模式,有“文化部”的经费支持,成员们发挥文字、视觉、企划方面的特长来领取稿费、设计费,平时聚集在麦当劳开选题会,将成本外部化。出刊到第10期之后,外部案源和工作流程都趋于稳定,团队才开始进办公室,朝九晚六地上班。


“前几期没有建置交稿的规范,团队线上传文档来沟通,写文章有前言、结语和参考资料来源,像在写论文,”吴君薇说,“后来才开始思考怎么样降低沟通成本,先订专题,然后落版单就下去了,每个专题大概几页,有文字为主的、图片为主的、资讯图表类的,包括图说格式怎么写,有了一套自己的SOP(工作流程)。”


编辑地方刊物是一件苦活,对《贡丸汤》来说,凝聚地方认同是第一位。在新竹持续耕耘10年后,团队曾开玩笑说,《贡丸汤》已经成了一种接头暗号。



四位台湾地方志编辑 / 图源《大雄志》Vol.3 搁浅高雄



“看我们这本杂志的人,可能享有共同的理念,有一个这样的大社群,可以让我们在城市里辨识出彼此,”吴君薇分析,“具体来说,在新竹放《贡丸汤》的小吃店、咖啡厅,就不会是很雷的店,这件事情很微妙,我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感受到。”


团队曾做过一期食物的选题策划,讲述平凡无奇的食物背后的故事,其中讲到和祭祀有关的水润饼,平常在城隍庙旁边贩售,居民买来拜神用,这期出刊之后,在地的咖啡馆马上跟进,将水润饼制作成创意菜单,同贝果一样,在表面涂上一层果酱,烤一烤就是备受年轻人欢迎的餐点。


《贡丸汤》对自身的定位是“以故事为媒介,连结地方与人。”“书写在地庶民生活”,也是“一本和市民一起成长的刊物”。



夸张化的排版、标题与用色,呼应经常在日本综艺中出现的 “好吃惊” 句尾,很有喜感 / 图源見域工作室



第30期的主题是“30岁,大人中!”,编辑团队和读者共同讨论30岁这件事,请大家用一个物件来代表自己的30岁,有的是高单价的奢侈品,30岁了有余裕可以负担,有的是一张船票,代表年少轻狂岁月的逝去,有的是一支手表,意味着对时间的深刻领悟。



《贡丸汤》第30期 / 图源网络



“刊物跟着我们成长,跟着城市一起成长。”



吴君薇说,“(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成长,回头看超级想要销毁13期之前的刊物,那时手法还很稚嫩,书写文稿一堆冗词赘字。”


她记得,刚创刊的时候带过一次儿童导览,那时二三年级的小朋友,现在已经上大学了。


读者也在和她们一起变老。







新北《新庄骚》:卧房城市的闷和骚


《新庄骚》的主编梁子在大陆工作过两三年的时间,决定回乡创办地方刊物是在2019年。梁子所在的公司主营古生物科普,他的职责是为公司在大陆的门店做行销企划,“平均每个月有半个月时间都在大陆”,工作的范围逐渐延伸到博物馆前期策划和“特色小镇”文旅建设。


“我发现好多人都不了解当地,当我把盘点好的文化历史资源或地理资源提交给当地长官和研究学者时,他们的反应常常是不觉得当地有什么值得骄傲或分享的地方。”



《新庄骚》主编 梁子 / 图源新北市文化基金会



在协助对方盘点观光资源时,梁子也会被反问:你在台湾住哪里啊?


他答,台北的新庄。新庄区是台北的卫星城市新北市下辖的一个行政区,在台湾所有乡镇市区中,人口高居第四,然而,“新庄不是一个观光城市”,梁子举不出类似台北故宫或台北101那样有国际知名度的地标。


在地居民和外来者的差异视角激起了梁子的反思,在他眼中乏善可陈的新庄,会不会也是一个文史资源丰富的宝地,只是缺乏系统提炼并加以传播呢?



共编集社—辅仁大学社会科学院 / 图源新庄骚



新庄第一本在地刊物《新庄骚》就在这样的洞察中诞生。2019年,梁子将工作重心移回台湾,一面以自由文案的身份接公司企划案、做品牌营销顾问,一面调动自身的经验和资源做地方刊物,“一个在地的串联媒介”。


在以往的工作中,梁子协助过博物馆的展览规划,需要短时间内消化大量学术资料如专门研究鳄鱼的论文并提炼重点,再转译成展览单元的引言文字,“策展”和“转译”同样是制作地方刊物的核心技能。



《新庄骚》 / 图源新庄骚



第一期《新庄骚》的主题是“咖啡觉醒”,采访新庄区新开的15家咖啡店,咖啡早已融入进新庄人的日常生活,却是传统地方志书写者的盲区。刊物和咖啡厅的目标客群一致,一边喝咖啡一边接触在地的艺文情报, “先消费才可以拿杂志”,合作共赢的模式让《新庄骚》打响了第一枪。



《新庄骚》第1期封面 / 图源新庄骚脸书主页



“地方刊物的内容未必要讲得多深,怎么样提炼在地生活元素,做得有趣接地气,能引起共鸣才是关键。”



梁子举例有一期文章讲新庄人耳熟能详的“幸福路”,这条街的门牌从92号直接跳到522号,调查之后才知道,其实是城市规划上的技术失误,早期新庄密集开发时规划了好几个大型住宅群,因此会预留门牌,但最后并没有盖那么多楼,刊发出来之后在地居民反响热烈,“诶真的耶,怎么以前没发现?”



幸福路 / 图源新庄骚脸书主页



前几期的《新庄骚》从选题策划、采访编辑到设计排版皆由梁子一人操刀,印刷费也是自掏腰包,1000本的开销是7万块台币,再派发到新庄区30到35间咖啡店、20几所学校、公共艺文空间。


一直做到第三年,《新庄骚》逐渐积累起知名度和支持度,才产生了一些延伸的品牌效益收入,刊物的印刷费用可以申请到公部门的资助,编辑部的成员也不再是梁子一人。2022年,他正式成立了一个社会性社团,借镜大学社团的运行模式,培植出第一届骨干成员后,由学长姐带领学弟妹维持刊物运作,如讲述“新庄新移民”故事的第七第八期,和今年上半年出刊的第十期皆由志工伙伴主力完成。



新北市美术馆阅读市集摆摊照 / 图源新庄骚



在梁子看来,做地方刊物和做KOL有点像。“Youtuber和直播主都是内容做到有深度有口碑之后,周边效益才会进来,所以问题还是内容到底有没有做好,一期地方刊物做出来,在哪里卖?卖点是什么?做到怎样的品质人家愿意拿回家?都要在实践中思考和打磨。”



《新庄骚》出版的第10期杂志 / 图源新庄骚脸书主页



一本地方刊物,是为了记录文化,自我认同,建立关系,还是改变地方?对《新庄骚》来说,自我认同和改变地方相辅相成。


新庄的城市定位可以对标北京的昌平区,像一个“卧房城市”,8成是外来人口,因为便捷的交通和生活机能而住下来,缺乏对当地的认同和了解。“没有认识就不会产生认同,没有认同就会流失人心。”梁子创办《新庄骚》的目的是加强居民的地方认同,进而向外界发出新庄的声音,



只有真实的地方声音被听见了,才有可能酝酿出改变地方的力量。



2022年底,《新庄骚》受邀参加辅仁大学的《新庄学课程》成果评审,课上有同学找到公有市场二楼内的店面,提议办成一个共享办公空间。这原本是闲置多年,预计7年后要拆掉的老建筑空间,后来经市议员的协助,在去年底由新北市政府青年局承接,委托知名空间品牌 Happ. 小树屋改造,成为新庄老街上第一个活化设计的共享空间:新北青创胶囊工作站。



梁子带领辅仁大学同学走访新庄大街小巷 / 图源网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