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创事记
新浪科技旗下专栏,创业创意报道、犀利观点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36氪  ·  一位县城「贵妇」的春节消费记录 ·  昨天  
新浪科技  ·  【#何小鹏开工信谈及DeepSeek#:AI ... ·  昨天  
冷眼局中人  ·  解构DeepSeek-R1:一场AI效率革命 ... ·  昨天  
冷眼局中人  ·  解构DeepSeek-R1:一场AI效率革命 ... ·  昨天  
新浪科技  ·  【AI界“拼多多”DeepSeek国内外刷屏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创事记

涉黄过后 今日头条未来最大的败局或许在版权上

创事记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4-19 17:07

正文


文/居龙见


引子:高楼已起,但不知未来是耸立还是坍塌。


开年以来,今日头条可谓频频站在媒体的风口,先是传已完成10亿美元D轮融资,投后估值已达120亿美元;接着又与BAT轮番战斗。这不,围剿还没脱身,今日头条又陷入了涉黄漩涡。


日前,央视曝光了今日头条等客户端不定期向用户推送“艳俗”直播平台的问题,其推送的直播秀链接直接进入“火山直播”板块,其中不乏一些低俗而不堪的画面内容,而在整个直播过程中平台并没有提出警示或暂停。



问题不断,却难动坚挺的今日头条——不过,读娱君认为,未来今日头条会像百度败在医疗问题上一样,输在版权上。

视频搬运工

去年9月,今日头条张一鸣宣布,入局短视频分发,补贴视频原创者10亿元。

张掌门表示,之所以加大短视频投入,是因为短视频制作门槛降低,视频更有机会成为IP。他还给出一组靓丽的数据证明,今日头条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短视频平台。如每天有10亿次播放,视频已超过图文和图组,成为最大的内容载体。


然而,且不说这10个亿是否真的能如数补贴给视频原创者,仔细研究会有这样的疑问:原创的标准如何界定?另外只要是原创就会享受补贴吗?原创标准从目前头条里面的视频作品质量可以大致判断,暂且不论,单说享受补贴这回事,显然是与流量挂钩的。只有达到一定流量等级才有可能享受流量分成。因此,今日头条实际上并不很在乎你的作品是否原创,你只要能给我跑量,把量做起来,能吸引到广告主,一切都好办。



打开今日头条视频下面的“影视”分类,可以看到各种不知名的视频号,内容大都是某部影视剧的精彩片段,或者吸引人的特效。如《怪咖电影》播放的《章鲨》续集,显示158万次播放;《洋洋剪刀手》播放《生死归途》片段,点击106万次。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里陈院长嫖妓被抓的现场片段,点击7万次。还有的是某部电影上映前的片花预告。这些视频号一般都配上吸引人的标题,有些视频里配上自己的解说,算比较有良心的了。


(屌丝男士片段集合,被剪辑后阅读近200万)


值得注意的是,如同图文类信息流广告一样,今日头条已经开始在视频流里插入视频广告。可以说,文字信息流那套打法完全复制到视频流的运营中了。


跟文字信息流对传统媒体侵权一样,这些视频号基本都是搬运或稍加剪辑影视作品片段,吸引点击量,毫无疑问大都侵犯了原作品的版权。对于这些视频号的作者来说,点击量多了可以获得流量分成或补贴,对于今日头条来说,短视频的流量做大了,一方面有了靓丽的数据可以为进一步融资打下基础,一方面吸引视频流广告,何乐不为。

隐秘的做号群体

那么,这些视频号的作者都是些什么人呢?


实际上,据读娱君采访业内人士了解到,起码就影视这个子分类的视频号而言,有很多是专门的做号者掌控发布的。影视宣发公司出于票房压力,一般都会在影视作品上映前多番造势,制造观看悬念,因此选择在大的内容分发平台进行宣传。他们一般最喜欢的渠道就是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微博和微信收费贵些,所以大都扎堆在今日头条。知情者透露,这些做号者在今日头条发布一个视频一般收费400多元。很多接的都是广告单,接了单后再付费购买流量刷数据。


关于做号者的隐秘江湖,几天前刷屏的《杀死今日头条》中透露了些许端倪:一些内容质量不高、版权存疑、不能正常接广告商业化的自媒体,“骗取平台补助”、“猜测算法规则获取高额流量广告分成”是他们变现的主要途径。有视频自媒体人以视频剪辑为赚外快的手段,他的账号上线三个月,累计播放量已经有600万,每月获得的额外收入超4000元。


据了解,一些短视频一般都是从影视作品里剪辑某些片段,配上炫目的标题,制作成本极低。还有些做号者长期趴在YouTube、优酷等各大平台,收集搞笑有趣的作品,然后从中剪辑成短片,发在平台上。其中以今日头条这里客户端最多。这种不自己制作却扒作品的自媒体号比那些认真的制作团队多出很多。因为没有什么制作成本,他们更新周期很快,今日头条一天能更五条,他们不会拉下一条。


当然,视频类这些做号者的操作手法,与图文类做号者的做法并无太大的差异。除了单打独斗,一些升级版的做号者几个人形成团队或者公司组织,他们手头掌握多个号矩阵,不求质,但求人海战术做出上百万的点击量,以此获取平台补贴。据业内人士透露,北京附近某个城市有个做平台号的公司,有近百名员工,平均每天出几千篇文章,单个平台每天阅读量1000万,虽然被平台封杀了旗下上千个违规账号,但其生意却似乎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头条的版权应对与隐忧

经过与传统媒体的一番缠斗,今日头条在版权方面也做出了一些预备动作,但其成效如何,值得观察。


其在版权方面的首个动作,是引入版权保护系统。自去年以来,今日头条把更多的资源向短视频倾斜。据头条方面提供的数据,今日头条上视频资讯的日均播放量超过12亿,比2015年增长了6倍,超过文图资讯日均11亿次的播放量。如此多的视频内容,如何保证不会出现版权问题?据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赵添今年1月在新榜大会上透露,2017年头条号将启动Content ID 视频版权保护系统,即该系统将接入视频版权内容,包括综艺、影视剧、MV等。该系统可以在每段视频上传时,将它们与源片库中的作品进行比对,如此就可以发现那些侵权的视频。


计划虽然很美好,但这套系统真的能顺畅运转吗?读娱君认为,很可能跟工业企业那些污染大户花费巨资安装的排污装置只是摆设一样,这套版权保护系统难以起到设想的作用。首先,该系统接入所有上述版权内容得逐个跟版权方去谈,版权方是否愿意提供内容接入?今日头条是否愿意提供某种激励机制?如果没有激励,版权方可能并不愿意劳神费力接入这个系统。其次,这套系统如果昼夜不息地运作,去试图发现侵权视频,其服务器运行本身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鉴别、通知视频制作者都需要时间成本、沟通成本。最后,也是最要命的是,如果这套系统真的运作起来,可能目前短视频内容库里面很大部分视频都将被认定为侵权,都得面临下架,如此一来今日头条主推的短视频战略可能陷入尴尬局面:没有海量的视频流带动,就不会吸引广告主投放广告,商业变现也就无从谈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