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三毛
1、读书时间的分配
精神状态都有自然律在支配,一旦违反一定要遭受惩罚。 晚上读书是“渐入困境”,早上读书则是“渐入佳境”,有一种开展中的状态,所以以后
早起一个小时,半个小时用于锻炼和英语晨读,半个小时用于看书
1)中午/主食:精读的书(社会性、理论性、专业性等)
2)晚上/美食:实战的书(实用性,现用现学型,指南类等)
3)碎片/甜食:泛读的书(快餐书,畅销书,科普小说等)
2、读书的空间
1)固定的空间:办公室电脑上看电子版,房子里看实体书。
2)不固定的空间:车上,侯人,排队,等待甚至搭电梯,都是可以随时拿起书本阅读的角落,Kindle不二。
3、读书的类型
现在主要分成两大类书籍:主题类和杂类
1)
主题类
是我个人计划里面确定的目标,读书作为其中针对性的辅助手段。我会做计划计划地找相关书籍来读,寻找渊源、建立自己的理解脉络。比较有计划的部分,大概都同时维持三到四个题目。精深阅读的必要性不必多提。
2)
杂类
上不限制自己,放纵自己看吸引我的题目,不管它有什么意义、用途。
我们不可能理解所有事情,所以有“乱读”的自由
。
人之移动,其中有一部分看起来没有具体的动机,好像除了去把财富花掉之外,没有积极的目标,然而事实上这里面另有价值。
譬如中国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西方相信旅游的教育功能,这行动本身一定有一个隐藏的意义。所以在这样的旅途中带故事,带反省、带理论的形式,算是自己的一部分人生旅途,在这样的旅途中,可能可以找到比按照主题目标读书更有意义价值(对于我来说)的东西。
因此,我
给自己一种随机漫步的时刻
,我不知道我在找什么东西,就多看几本,每一本都指向过去影响它的书,这些书在历史上有个暗流,往上会溯到上游,往下会到下游,所以不知不觉就把这系统给读起来了。
两类书,前者在目前要安排更多的时间,因为目前主要要做的是在社会上稳定立足。所列的目标也都是比较基本的技能,而后者可作为每日茶余偶谈一则,放松休憩。
4、主题读书方法
将所读书籍归类为四层金字塔结构,没有特别需要的话不会再加了:
漫步、职业、发展、格栅、心灵
。每个方面也有比较具体的目标,具体如下:
0)漫步:工程、数学、文学、美学、科普(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人类)
1)职业
:法律、财务、税务、英语、写作、表达、效率
2)发展:经济、金融、心理、管理、社交
3)
格栅
:外交、社会、历史
4)心灵:哲学、神话
读过的书整理到一个自己的wiki里面,不断更新完善,每读一本就更新到自己的知识系统里面(只是理想化的想法,目前还只能做到积累而已,
一直在实验摸索中)。
5、杂类读书方法
书籍选择上参考一些大牛打造的各领域入门书籍科推荐书单。横向扩展每个领域,达到入门扫盲的效果。以及思考一类参考刘未鹏的“思维改变生活”、“思考的技术与艺术”和“判断与决策”三个书单。
如果途中遇到困难,或者新做一件事,没有什么思路的话,就是找书来读。新设定一个主题,快速的研究解决它。逐渐锻炼自己这种遇到问题分析解决的方法。
期间遇到友人推荐书籍,可以立刻找时间读,以作交流增进感情。
杂类书的笔记不需要求和主题类一样严格,一段话,一句话也可~
6、与书交流,任何事情都放胆去做
读书就要真正相信书,跟书反复交谈。我认为书很少说错,也不会让人无所依从,只是,我们不应该只按照表面来理解,而是必须反刍,扣问作者的鬼魂。
很多人看书是因为觉得应该看书,而不是真的喜欢看书、想跟书做交流。而
真正的阅读,是要和作者讨价还价
,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东西。如果只是听作者单方面地说,那只是鹦鹉一般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
所以读书就要读到自己的心里去,读到的每一本书尽量读懂作者的意思,也要给出自己的意见和评价。感觉不错的书可以多写一些,主题类的书不断深化完善丰富主题内容。
7、读书对于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作用
书里头讲的故事,让人向往的行动、概念跟某些生活的情节,不知不觉地会引诱你。有天如果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借用了或重复了所看到的东西,有些可能不适合,但有些就很契合,一点一滴就变成自己的东西。
真实的人生是在书之外,所以,最终的对照一定还是要到生活上来。但人生苦短,不是有那么多机缘来接触那么多东西。
遇到诱惑了,就想各种办法,找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用它。
8、对待书以外要读的
我们小时候读书环境那么糟,为什么还可以创造出那么大的力量来?小时候那音乐,图画,电影什么,虽然现在看起来很一般,但是他们依然深深烙印在脑海中,那份遇到他们对我的震撼的感觉给了我一次次的动力。
这份动力使我知道,我一定要去追寻。等到真的站在美术馆那张画前,眼眶就热了起来。我们来自那个时代,那么贫瘠的环境却可以把人带到那么多地方,真是很神奇。
我真正要寻找的,是能带给自己力量的东西
。
书其实是一个召唤,是要你去见真实世界本身。现在有更多更好的书,可是书不是凭借的全部,有更多可替代的东西,所以书反而没有过去那么有力量。更多的力量分散到书以外的那些“书”里了。
所以对于其他的“书”,主动去接受,去寻找,去读它们。
9、养成自己的读书方法
不需要太多的方法,只要遵循《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讲的,四种读书方法,严格执行,这里摘录这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方法(另外两种是
基础阅读
与
主题阅读
):
1)
检视阅读
-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
谈些什么
?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
怎么说的
?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 本书说得
有道理吗
?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否则你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书,如果你又读得很认真的话,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
- 这本书
跟你有什么关系
?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2)
分析阅读
第一个阶段:找出一本书在
谈些什么
的四个规则
- 对书籍进行分类,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 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 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 发现作者的意图,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找出一本书到底
在说什么
的规则
- 我们简称为“找出共通的词义”。 你必须抓住书中重要的单字,搞清楚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个单字的。找出重要单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 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 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三个阶段:说明的是批评式阅读的条件,而在这样的阅读中,读者应该能够
与作者“辩论”
。
- 要求读者先完整地了解一本书,不要急着开始批评。
- 恳请读者不要争强好辩或盲目反对。
- 将知识上的不同意见看作是大体上可以解决的问题。
10、读书工具
1)硬件:
Sony DPT-RP1或reMarkable
,选择一款,目前继续使用我这个老家伙~
2)笔记:Mind Map、Evernote、豆瓣、微信公众号、Tags、GoodReads,结合++
3)时间管理:GTD、番茄、Scrum,统一++
4)交流平台:豆瓣,知乎等,增加++
5)实体书获取渠道:网店、书店、
图书馆、二手书市场、借书网站、友邻友人
,用熟++
6)电子书获取渠道:
自定义搜索引擎、
网络、
网盘、网友
,
BookZZ
、
Library Genesis
,扩展++;
7)复习:自己的笔记,以及别人的书评书摘,更新++
8)书以外所要读的东西:报纸、书刊、杂志、专题、文献、电视、网媒、演示文稿、讲义、公开课、讲座等等,参与++
9)读书方法,锻炼++
— 附:读书二十法 —
1)
抛弃“书本只要精读一册”的观念:只要阅读自己所需信息的那几页,阅读书本的目的即已算达到了,就象食物有季节性一般,信息这种玩意儿,也是在你最需要它的时候,最能够使你记牢;
2)
最好并读几册书,吸收信息的效果更好:应用读书的
TPO(时间Time、地点Place、场合Occasion)
,来选择内容适当的书本,同时进行阅读最有效果;
3)
先看目录的话,很容易理解书的内容:对一本书来说,目录好比是一幅地图,或者是一个罗盘针,利用目录抓住书的纲要,再选择你自己想要阅读的章节,只要熟读那些章节也就够了;
4)
重要之处,可以多读十分钟或二十分钟:对读书来说,最重要的并非阅读的时间,而是一种敏锐的判断力,知道应该熟读哪一部分,应该放弃哪一部分;
5)
只要弄懂一本书的“关键字”,即可迅速地理解内容:如果一开始就打上记号的话,再次阅读时的效率就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