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和自己的朋友联系了?
前段时间,微信新推出批量删除单向好友功能,支持部分用户清理僵尸好友。
然而这项功能仍有较高门槛:仅适用好友数满1万人的用户。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我们面临的仍然是“被单删而不自知”,我们发出去的朋友圈别人看不到,他们的生活踪迹也就此消失。
可远离一个人的方式,并不是只有拉黑删除,还有不点赞、不聊天、不回应。
聊天从线下转到线上,沟通的热情由浓转淡,消息从一天几十条到几十天一条,最后不再打开聊天框。
朋友圈不是“不看他”,就是“不让他看我”。
成年人的断交,往往是悄无声息的。这未必代表遗忘,但一定代表疏远。
上世纪90年代,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指出,受到大脑新皮层限制,人类稳定社交网络的上限约为150人,这是我们能维持的深度人际关系数量。
每个人的社交容量都是有限的。即使互联网发展,我们能接触的人变得更多,但也依旧很难脱离邓巴数的影响。
想保持“有效社交”的人选择精简自己的朋友圈。能删则删,不好意思删的就屏蔽其朋友圈,拉入自己的聊天折叠区。
要么选择删除别人,要么被别人删除。
我们把别人列入“无效社交名单”的同时,也成了别人的“无效好友”。
年轻时希望“五湖四海皆朋友”,中年以后再提起这个话题,总有几分唏嘘。
只因为,朋友不再是生活的优先级。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前,与其花时间认识新朋友,不如把精力放在解决具体而现实的问题上,扛起家庭的责任、子女的教育。
剩余时间,也更适合拿来给自己放个假,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应付繁琐的社交。
毕竟社交带给我们的,有治愈瞬间,也有焦虑时刻。
关系的维系需要提供情绪价值或实际利益,线下的社交考验钱包和时间,线上的社交在等待消息和回复消息中考验心理。
当然,
我们依然需要朋友,只是我们没有多余的精力维系关系。
到最后发现,有些聊天不看也行,有些人不交往也没关系。
其实这几年不难发现,越来越多人不再惧怕一段关系的结束,甚至有很多人主动分享如何精简自己的社交圈。
处理人际关系,减少社交烦恼,以下三点帮助你完成从“加法”到“减法”的社交转型。
一、熟不逾矩,零糖社交
将“糖”比作人际关系中的过度依赖和情感内耗,如同高糖饮食影响健康,“零糖”则代表通过节制情感投入实现更可持续的社交生态。
在社交中保持独立性,减少浮于表面的应酬,将关系维持在舒适距离,避免被外界喧嚣消耗能量。
用李叔同的话来说就是“淡字交友”。
二、设置“社交节能模式”
将社交对象按亲密度和需求分类:核心圈(深度信任)、价值圈(资源互补)、弱关系(保持基本互动),用不同精力去维护。
同时,设置“社交窗口期”(比如每日19-20点集中处理消息),降低一部分焦虑感,减少“社交电池”中的电池消耗。
三、降低期待值、接受社交中的不确定性
遵循“不打扰、不委屈、不捆绑”原则,拒绝过度情感依赖或牺牲自我需求,减少因他人反馈产生的情绪波动,专注自我成长。
与其强留渐行渐远的关系,不如接纳“没有朋友也无妨”,那些需要刻意维护的关系,或许本就不该存在。
越活越舒服的人都会明白一段健康关系的本质,是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
无论是“不联系即结束”的默契,还是“认识过就足够”的释然,都指向同一逻辑:
不过度消耗自己,也不绑架他人。
最终达成“知道你过得好,我便不打扰”的成熟社交境界。
要知道,人和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是
可以一直不说话,也可以随时说话。
灵魂相似的人,即便数年未见,重逢时仍能共享一盏茶的默契。
我们在重新寻找朋友,也在重新找回朋友。
分别不是“后会无期”,而是“相逢有时”。
来源 | 本文首发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
作者 | 微微
主播 |
陈愿与
录制 | 陈明记
编辑 | 洪鑫
校对 | 居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