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休闲城市的建设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战略决胜期,休闲城市建设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重要途径。从休闲城市发展的背景入手,以休闲城市评价指数为标准,分析了中国36个休闲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和基本特征,提出未来休闲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提升路径。
(一)休闲浪潮促进休闲城市建设
进入21世纪,休闲浪潮席卷全球,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总和,达到30%以上,中国经济正在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突破六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半壁江山”,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约30%,休闲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中国社会的休闲化发展加快,从物质层面的休闲设施,到精神层面的休闲理念,乃至于休闲活动方式,无不深受休闲化浪潮的影响。加快推进休闲城市建设,优化城市休闲环境、提供多样化的休闲消费品、发展休闲服务产业、合理布局休闲娱乐空间将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国家政策指引休闲城市建设
在2006“世界休闲高层论坛”上,中国政府代表吴仪副总理发表主旨演讲,强调积极发展休闲服务,不断提高生活质量。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将休闲作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设立中国旅游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提出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是国家推动旅游及休闲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阐发了促进休闲发展的诸多新思路、新政策、新举措。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这是优化居民休闲生活环境、保障居民休闲生活质量的关键之举。2015年12月22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从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文件中可以看出,旅游休闲被拓展为一个新的产业领域,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休闲产业的发展既为城市休闲经济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休闲经济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所有这些,也都为休闲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与理论指导。
(三)休闲常态化推进休闲城市建设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普遍提升,促使休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和独立的生活方式。随着居民休闲活动形式的多层次和渠道的多元化,居民休闲生活的常态化发展对城市功能和配套设施有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休闲常态化不仅要最大限度地考虑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日益高涨的休闲和旅游需求,还要注意保障城市弱势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最起码的休闲娱乐需求,以防止休闲娱乐活动中“二元化”现象的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常态化也遭遇城市休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瓶颈的制约。因此,在休闲生活富裕化与休闲时间充裕化的大背景下,通过休闲城市建设来提升居民休闲生活质量,倡导科学休闲生活方式,实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完善和服务设施的均等化。
(一)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1.评价指标
一般认为,休闲城市是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的一种形态,具体是指,当城市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后,在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城市环境、城市功能和城市经济结构等方面相继呈现休闲化特征的发展时期。基于此,本文使用休闲城市评价指数来客观反映休闲城市的建设情况。该指标体系共包含五方面内容,一是反映城市休闲发展基础的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等在内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指标;二是反映城市休闲便捷性与安全性的交通客运量规模和安全方面的交通设施与安全指标;三是显示一个城市满足本地居民娱乐要求和外来游客观光需求的休闲旅游文化设施数量以及接待游客能力的休闲服务与接待指标;四是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居住空间、城市绿化、城市环境、环境荣誉方面的休闲空间与环境指标;五是反映城市居民消费结构、拥有的家庭休闲设施以及外来游客消费水平方面的休闲生活与消费指标。
2.评价模型与方法
休闲城市评价指数(Leisure City Index,简称LCI)评价模型构建借鉴了Cobb-Douglas Function原理,经过处理后形成的休闲城市评价指数模型为:
本研究数据均来自于国家和省级有关管理部门公开出版或发布的各种统计数据,评价对象主要选取了27个省会城市、4个直辖市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共计36个城市。见表
1
。
(二)休闲城市建设现状
根据评价模型对国内36个城市的休闲城市评价指数进行计算,进而客观测度国内各休闲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质量。
1.休闲城市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递减态势
从休闲城市评价指数的测度结果可以发现,目前中国休闲城市建设在空间上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分布格局。这一空间格局与中国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现状基本吻合,也与中国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布态势相似。具体来看,2017年中国36个城市中,第一是北京,休闲城市评价指数最高,为83.05;第二是上海(72.97);第三是广州(61.85)。休闲城市评价指数排名后三位的城市分别是拉萨(13.08)、西宁(14.5727)和海口(15.3118)。显然,排在前三位的均是中国东部地区发达的特大型城市,排在后三位的城市中,拉萨和西宁位于中国西部地区,休闲城市的发展进程相对滞后;而海口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但由于长期受制于地理交通和资源困境的约束,导致其休闲城市的推进进程相对缓慢。见表2。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东部地区休闲城市发展指数均值为38.09,西部地区均值为24.02,而中部地区均值仅为22.28。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和中部地区休闲城市评价指数均相对较低,休闲城市发展的地区差距还非常明显。
2.休闲城市发展的等级差异明显
运用百分制等级划分法[注:等级以A为好(80-100),B为较好(60-80),C为一般(40-60),D为较低(20-40),E为低(1-20)],对中国36个城市的休闲城市评价指数进行等级划分,可以发现中国休闲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从近五年发展看,有明显提升,且呈现出梯度发展态势。第一,优良等级城市在增加。2017年,在中国36个城市中,北京率先达到A级休闲城市的级别,表明北京在休闲城市建设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上海和广州为B级。这是近五年来首次有3座城市进入B级以上休闲城市等级。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