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友你好!
我是学术中国的学君,是一个博士,也是一名高校老师。2014年3月1日,我在我读博士的中国传媒大学宿舍写下了学术中国的第一条推文,到今天,已经整整1372天了。除了有一天我女儿生病急诊,我从未有一天停止更新,包括春节等节假日。记不清有多少篇10万+的文章,记不清有多少个因构思选题而难以入睡的不眠之夜。
我看着后台的用户数从1到10再到100,再到1000,到1万,再到10万……直到100万。这给我带来了成就感,能影响到那么多人,这是我未曾预料到的。然而,单纯的数字并不能说明什么。100万粉丝代表了100万个个体的人,代表了中国最有知识和智慧的100万人。能和这样的人对话并产生互动,这才是真正的成就感。而你们,就是其中之一。每天,后台都会有很多人留言,有赞同的、有批评的、有共鸣的、有提出期望的。每一条留言,我都会认真阅读,都会揣摩背后那个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或许,他是985高校的青椒,刚刚从海外学成归来,志得意满,想在学术界有一番作为,但也为日渐高企的房价而感到忧心;
或许,她是刚刚生完娃的二本院校的女老师,正享受着新生的小生命带来的喜悦,却也忧虑青年社科项目如何结项;
或许,他是一个对目前高校工作现状感到不满,想走出体制进行创业的纠结者……
是的,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有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近忧,但又是不普通的,因为你们是一群“以学术为志业”的人。在中国,只有很少的人有机会以学术为志业。
我坚信,学术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让社会变得更美好。学术的力量,在我们这个时代被深深地低估了。以学术为志业的人,除了个人的稻梁谋之外,还肩负着某种天职般的神圣使命,那就是用思想去影响更多的人。
使命感,这个词多少有一种奢谈的感觉。在实用主义泛滥、讲究快速得到的社会中,使命感似乎成为了一种笑谈。但静下心来想想,当你为了某个研究设计而苦思冥想时,当你为了上好一门课程而在深夜认真备课时,当你纠结于是否给予不及格的学生更高的卷面分时,当你为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时,那种内化在我们灵魂深处的使命感便自觉不自觉迸发出来。
因使命感,学术中国不满足于每天只是发发公号文章,因使命感,学术中国开始尝试针对科研群体的知识服务,我们期待与100万人从心灵感应到行动一致。也因使命感,我们从线上到线下,开启了一段段美好的遇见。
无论是暑期工作坊,还是大型学术论坛;无论是线上系列直播课,还是名师订阅课,都是为了美好遇见而进行的尝试。
我们希望,您能够通过学术中国的平台,结识新的朋友,建立更多的连接。为了纯粹的学术目的而相聚到一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马克斯·韦伯说,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是的,我们都是那个误打误撞上了牌桌的人,但是,有使命感的人,以学术为志业的人,相信运气都不会太差。学术中国愿意与大家一起,以学术之名,以学术为志业,参与传播思想、影响他人的伟大实践。
为更好提供学术知识服务,提升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学术中国特推出2018年度会员招募。
有人问,学术中国的年度会员有什么价值?我想,它的价值不在于3场大型研究方法(量化、质化)和社会计算与大数据论坛,它的价值不在于超过15场以上的限制人数保证实效的工作坊,它的价值也不在于超过10门以上的名家大课,它的价值也不在于论文写作、经典领读、课题申报、考博辅导等,它的价值更不在于几百个高质量的学术视频。
它的价值,就在于你的参与。
我们寻找的就是“同路人”,没有你的参与,一切都是零。
有人问我,参加了会员,我能得到什么?
或许,你是文科菜鸟,统计学一知半解,你可以在“让每一个文科生都成为统计高手”的课程中找到自信;
或许,你在冥思苦想某个回归模型,你可以在“高级定量模型与论文写作”工作坊中找到解答;
或许,你的中文论文写的很溜,但是英文论文完全抓瞎,那你可以跟随“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要靠才华吃饭”的Steve Wallace进入英文写作的殿堂;
或许,你不知道田野调查搜集的大批资料如何写成论文,你可以在北京大学林小英老师的“质性研究方法”订阅课程中找到答案;
或许,你想考某双一流高校的博士,但又犹豫不决,“考博方法论”系列课程会来帮助你;
或许,你想写好论文,发C刊,但是常常“七天憋出六个字”,“学术论文拆解营”将带给你更多新思维;
或许,你面对成堆的学科文献,不知道从何下手,“大咖经典导读”将带你梳理学科文献,建构学术地图。
我们始终相信,一个人走不远,一群人才走的更远。
2018,给自己一个交代,开启一个bigger更高的学术人生吧。
成为学术中国会员
扫码即可
↓ ↓ ↓
▲长按上方二维码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