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槽边往事
和菜头的微信Blog,用于分享各种新鲜资讯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槽边往事

一个思考:你中招了吗?

槽边往事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6-10-16 16:42

正文


前天我还在微博上发段子说:


在犹豫要不要告诉我妈,每一篇她推给我的养生文、鸡汤文、健康文的公号都被我默默点了举报,理由是不实信息,涉嫌欺诈家长。她会不会觉察到能转的号越来越少了?


原因是我老妈又分享了一篇《晚饭不吃,真的行吗?老中医来告诉你》给我,标题里“老中医”三个字已经让我视力骤然模糊了,打开文章,看到第一句写着"中国卫生部首席健康专家、第四军医大学著名教授XXX",我就直接关了页面。然后,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消息:


这是我妈妈经常分享给我的文章之一。微信团队如果能出一个功能:花100块钱,可以电击作者5分钟,我愿意现在就买一万块的。谢谢了!


对于我来说,只需要看见上面那些黄色的字,大脑里的骗子警告红灯立即就亮了。诉诸传统、诉诸权威,从来都是骗取老年人信任的不二法门。有时候简直和魔咒一样,你只需要对老人家说“央视都说了”,区区五个字,就可以省掉所有的论证环节。这些文章大部分停留在不吃晚饭活一百岁,或者每天吃绿豆治百病的程度,相对而言危害较小,但是接收到的人往往会感觉到恼怒。因为这种明火执仗地想要在智力上进行诈骗的文章,构成了对个人的智力侮辱---文章蠢成这个样子,排版烂成这个样子,还想让我相信,让我转发,把我当成什么了?


因此,长久以来我都抱定了一个想法:这些垃圾营销文章针对的都是老年人,利用他们在威权时代的成长经历所带来的权威崇拜、知识结构残破、逻辑思考训练不足的弱点,可以一次又一次得手。而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拥有完备的高等教育背景,严整的学术训练,以及漫长的网络生涯,所以分辨真伪从来不是什么大问题。也就是说:唯有老年人才会成为骗子的受害者。


但就在昨天,事实动摇了我的这个观点。昨天,有两条消息刷爆了朋友圈。其一是《BBC调查:锻炼的真相!结果颠覆了我们的“常识”》,其二是鲍勃.迪伦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声明”。观察了一下,转发这两条消息的人大多数都是中青年,也都受过完备教育,都是目前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不知道你转发或者阅读过没有?是否相信其中的内容。现在,我想请你再看两篇文章:

微信公众号不支持跳转外部链接,请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后跳转阅读


1、《辟谣:这个“BBC人体实验”,其实是一篇营销软文》


2、《紧急较真丨鲍勃·迪伦开发布会称拒领诺贝尔奖是谣传



看完之后,我想问你几个问题:


1、你中招了吗?

2、如果你中招了,你会转发辟谣的文章吗?

3、为什么你的教育程度、知识结构、分析能力、逻辑判断比老人家强那么多,你还是中招了?

4、回想一下五年前的自己,你觉得你在中文互联网环境下,阅读了五年之后,你的分辨能力是整体上升,还是下降了,还是保持不变?

5、你现在还能相信的信息来源是什么?你相信的理由是什么?

6、你是否有随手检查消息信源的习惯?你检查的方法是什么?中文互联网上可信的信息源是什么?

7、现在再来回答“为什么老人家总喜欢转垃圾营销文章”,你的答案有什么不同?

8、毕业之后,你自我学习的途径是什么?你应对外部世界各种变化情况的操作系统有没有持续升级?还是凭借经验应对?

9、如果8的最后一问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觉得当你老了之后,会和今天为营销文章所控制的老人家有什么不同?


请在留言里提交你的想法和答案,我的想法会在晚些时候提交《得到》里的专栏。


题图摄影:Couleur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如果一样东西反复都杀灭不掉,那么就应该认真研究一下它生命力的来源。因为一定在什么地方,遮蔽了极为重要的真相。


                      活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