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有效、准确、稳定、最小损害是屈光手术的一般原则,此外还应考虑其光学质量,即确保患者看得清晰、舒适、持久。对于屈光白内障手术视觉质量的提高,应注意精确矫正、减少像差以及合理设计全程视力,王勤美教授从以下多个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
微创手术对眼部结构形态影响小,减少角膜、晶状体囊袋和瞳孔等组织损伤,在保障光学质量的同时,减少减轻并发症,预后良好,最后达到视觉质量恢复甚或提高。
白内障手术通过碎核并乳化去除、皮质去除,植入经过选择的人工晶状体,清除视轴区混浊的同时,亦可矫正屈光不正。对离焦、散光等低阶像差问题,植入与角膜和眼轴匹配的人工晶状体,利用人工晶状体的光学特性主动矫正。同时,控制主切口位置、形状、大小及距角膜缘距离可减少散光,对陡峭角膜经向起到松解作用等。
高阶像差的处理是白内障手术中的一大难点。对此王教授给出了详细的建议:解决球差影响的方法有角膜球差补偿——根据角膜地形图像差值(角膜前表面)选择不同像差值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大瞳孔不植入多焦晶状体,残余的球差如有影响可以考虑角膜激光处理。解决彗差影响的方法包括对大Kappa角和大瞳孔不植入多焦晶状体,白内障手术时不破坏悬韧带、撕囊居中,处理角膜散光时不造成术源性彗差,残余的彗差如有影响,也可以考虑角膜激光处理。
针对患者个体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包括屈光力、角膜前后表面形态与厚度等的精确测定、人工晶状体度数精确计算与选用、手术操作的标准化等,应用新一代检查设备精确获得个性化数据,再根据个性化眼球数据为患者做个性化矫正。新一代超乳机+导航技术+功能性人工晶状体,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可能。最终,确保视觉质量不降低甚或提高。
眼球具有良好的生物器官适应性,手术者应用大数据下的迭代修正手术设计,有利于术后视功能的持续稳定。一般术后效果3~6个月后获得稳定。
随着患者对视觉质量要求的提高,手术目标也包括了术后用眼的舒适程度。在人工晶状体的选择方面,目前人工晶状体类型广泛,如双焦、三焦、四焦、区域多焦、无级变焦和像差优化多焦(Mini Well)人工晶状体等。王教授建议在考虑患者主导眼的基础上,充分留有合适度数,选择“偏负度数”设计,降低患者适应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