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中铁二局前身西南铁路工程局,因成渝铁路修建而诞生,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铁路施工企业。
▲成渝铁路通车签名旗,上有邓小平、贺龙等亲笔签名(现陈列于中国中铁“开路先锋”企业文化展览馆)
1950年6月12日,在邓小平同志亲自指挥下,刘邓大军17军脱下军装,穿上工装。13万筑路大军从贺龙元帅手中,接过“开路先锋”大旗,奔赴成渝铁路建设一线,
用肩膀与自然搏斗,用生命与流匪抗争,仅用两年时间,建成成渝铁路,实现了川渝人民40年来的铁路梦想。
▲清政府发行的成渝铁路股票
成渝铁路是原川汉铁路西段。早在20世纪初,四川、湖北两省人民倡议集股商办,修建成都至重庆、宜昌抵汉口的川汉铁路。清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1903年7月),四川总督锡良奏准并于次年在成都岳府街成立川汉铁路公司,并委派督办、会办等官吏,是全国最先成立的省级铁路公司。
▲保路运动纪念碑
清宣统三年四月(1911年5月),清政府借铁路国有之名,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借款筑路,出卖路权,此举激起川鄂湘粤4省人民的反对,四川人民反对尤为激烈,掀起罢课、罢市、抗粮、抗捐的破约保路运动,组织起四川保路同志会和同志军,声势浩大,遍及全省,并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至今矗立在成都人民公园内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铭记着四川人民保路爱国斗争的光辉历史。
1935年国民政府决定修筑成渝铁路,次年6月,在重庆成立成渝铁路工程局,1937年7月,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工,直至1949年,已用款总计折合大米约13亿斤,仅完成全部工程量的14%,一寸钢轨未铺。
▲中共中央西南局研究成渝铁路建设方案
1949年,西南各省相继解放。二野大军进军西南时,以刘伯承、邓小平为首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修建成渝铁路,以实现川渝人民40年的愿望,并带动和恢复川渝和西南的国民经济。1950年春,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同意西南军政委员会关于请求修建成渝铁路的报告,提出“依靠群众,群策群力,就地取材,修好铁路”的方针。在全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先拨2亿斤大米作修路经费”。
▲西南铁路工程局成立大会会址——重庆市嘉陵新村
1950年6月12日,西南铁路工程局(中铁二局前身)应运而生,并在重庆市嘉陵新村举行了成立大会。原十七军政委兼军长赵健民当上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兼西南铁路工程局局长。
▲邓小平在成渝铁路开工典礼上讲话
▲贺龙将“开路先锋”旗帜授予西南铁路工程局等筑路大军
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开工典礼在重庆隆重举行。这天起,3万军工分赴各自指定的筑路工地。
▲筑路军工扛着开路先锋大旗奔赴筑路一线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清匪反霸,工地时有土匪骚扰。军工们一面筑路,一面剿匪。到1950年10月底,各军工筑路总队完成了原定施工任务,以李静宜司令为代表的3万军工归原建制,留下74名老红军,300多名老八路、老战士等军队干部作为领导骨干,并将闪闪发光的开路先锋旗帜留传给赵健民领导的西南铁路工程局(中铁二局前身)。1950年11月25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召开四川各地、专、县领导干部参加的民工筑路会议,决定动员10万民工继续修建成渝铁路。
▲贺龙在成都火车站为成渝铁路首发列车剪彩
成渝铁路实施“先通后备”的建设方针,随着铺轨区段的延伸,逐段开办临时运营。因而在施工、铺轨的同时,做好了临时运营筹备工作。仅用两年时间,成渝铁路便建成通车,实现了川渝人民四十多年的铁路梦想。成渝铁路的建成,不仅实现了川渝人民半个世纪的夙愿,而且拉开了新中国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的序幕,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川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国民经济的恢复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到20世纪90年代初,成渝铁路沿线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从通车前的183.2元提高到3218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成渝线不仅使用上了电气集成设备,还于1987年12月实现了电气化。至今,成渝铁路仍是联系成都与重庆及其所辐射的川西川东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随着经济的发展,成渝高速、成渝客运专线等相继开通,川渝两地在成渝铁路的拉动下越跑越快,距离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