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央视新闻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公众号,提供时政、社会、财经、体育、突发等新闻信息以及天气、路况、视频直播等服务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晨报  ·  冲上热搜!谢娜发文报平安 ·  15 小时前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景区摆渡车,是便利还是谋利? ·  16 小时前  
澎湃新闻  ·  员工撕毁旅客登机牌,丽江机场道歉 ·  昨天  
新华社  ·  四川筠连县山体滑坡,最新救援情况→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央视新闻

敢于表达是一项被严重低估的能力

央视新闻  · 公众号  · 社会  · 2025-02-10 22:03

正文



敢于表达是一项被低估的能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现如今我们好像很害怕“深度表达”:三行以上的文字容易被称为“小作文”;稍微多显露一点情感会被说是“矫情,emo”;“文艺青年”这个词多了一丝嘲讽的味道,而它的本意只是热爱文学艺术、内心丰富敏感的人而已;因为怕被别人说故作高深,所以不敢表达自己深度思考的东西;“文字讨好症”似乎越来越严重……个体表达成了一件需要瞻前顾后的事。


有人说“不敢轻易付出真心”,因为常常会招致误解带来伤害,很多人甚至对抒发感情和坦露自己有一种羞耻感,很多表达也因此萎缩,或索性直接隐藏了。




还有人说, 好些短视频其实没什么营养, 刷多了之后,觉得自己好像变笨了,脑子里有很多想法但就是无法顺利精准地表达出来 ,偶尔想写点什么说点什么,也常常失语,冒出来的都是些网络热梗。对此,博主@凯尔特柚 是这样分析的:


因为整个话语空间的词库太同质化,太扁平,太局限了,你看似每天接触很多内容,但其实都是一些很重复的流行语料库,它大大压缩了你的日常词汇量,而这些语料库越模糊,大家的理解成本越低,得到的关注就会越多。

我们面对美食,短视频里经常是这样的词:这个食物实在是“太那个了”,或者说“这谁顶得住啊”,这个东西“老过瘾了”;你去看一些旅行的短视频,文案千篇一律的都是“一辈子总得去一次哪里哪里吧”……这些都是很重复的语料库,很少是在精准地描绘一种食物的味道,或者对一隅风景的感受。

在这样的语言浸泡下,我们看似摄入了很多信息,但我们会渐渐失语,我们吃了一口好吃的菜,网络用语就会变成你唯一的表意媒介,我们脑子里蹦出来的就只是“天呐,这也太那个了”,但那个到底是哪个呢?

这些日渐代词化、企图减少理解成本的用语,实际上是在重塑和简化我们的思维。




无论是他人的看法还是语境的影响,都不能掩盖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这件事的重要性, 敢于并且善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绝对是一项被严重低估的能力 :表达喜欢和不喜欢,表达拒绝,表达看到一本喜欢的书、一部喜欢的电影时喜悦流过心间的震颤,表达看到从未看过的风景所带来的惊叹,表达你对某件事的看法和洞见……


那些有自我思考的、真挚的表达,不该被嘲笑,无论它是长是短,是理性还是感性,“当一个人能够完整、清晰、掷地有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能够吸引很多人的注意,真正地引发思考,并为自己争取机会。”


同时,通过表达,一个人其实也是在构筑自己, 语言的背后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事物的方法,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如何向他人和世界展示自己,都可以通过你的表达显现出来。



那我们该如何拿回和塑造自己的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小小的建议:


不要浪费自己的念头。

表达这件事不是一日之功,不要放过那些日常生活中冒出来的灵感和表达欲,不管是随手写下来,还是拿起手机打开摄像头录一段,都是不错的办法。哪怕不发出来,也是表达的积累。


不要害怕被否定或被误解。

表达遭遇否定和误解,可能一开始确实会有些不舒服,但每个人都应该练习捍卫自己。事实上,我们越是清晰和坚定地表达自己,就越能轻松自在地与世界相处。


多读一些优秀的、更严肃的书籍作品。

没有阅读的积累,表达起来就容易冗长,也容易说不到点上。阅读,特别是大量阅读可以扩容你的语言库,让你在表达时更精准。


去听一些非批量生产的观点和洞见。

比如看一些访谈、纪录片,听一些播客、演讲,可以帮助自己打开思维,获得启发,当然不是要你照单全收,而是在思维打开后再慢慢形成自己的见解。


有意识地去练习深度思考。

比如说在遇到信息时,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而是深入地去挖掘,甚至是去质疑和反思。偶尔去写作或是辩论也是很好的方法。




情感是人类身上最可贵的部分,抒情很值得,感受很重要,去读书、学习、思考,然后勇敢、大方、直接地表达自己,正是这个过程一点点丰盈着我们,让我们成为能独立思考、有自己见解、不随波逐流的孤本。



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图/视觉中国



哪些经历让你觉得表达这件事很重要?
欢迎留言分享。

📮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