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casa)微信公众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关注丨“邮轮+文旅”破圈融合,助力水上经济回暖升温 ·  4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日程安排+嘉宾介绍!第十一届国际舞美大师论坛 ...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资讯丨第二届国际独角戏剧节天津场盛大启幕 ·  4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关注丨“2024北京·天桥音乐剧盛典论坛”在京启幕 ·  5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关注丨57部储备孵化剧本瞩目亮相,全国百余家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聚焦丨第三届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颁奖活动暨“‘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研究论坛”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公众号  · 美术  · 2024-11-24 10:00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本文转自: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11月9日—10日,由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第三届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颁奖活动暨“‘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研究论坛”与2024《戏剧》编委会会议于学院昌平校区隆重举行。来自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云南艺术学院、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传媒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山西传媒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单位的13位获奖者、50余位国内外戏剧影视学界著名学者与奖项参评者及在京媒体记者参与了本次活动。

开幕式上,学院还特别为中央戏剧学院原院长、德高望重的徐晓钟先生颁发了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终身成就奖、国际戏剧“学院奖”(导演奖)终身成就奖;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李伟民教授向中央戏剧学院捐赠珍贵文献——曹禺《柔蜜欧与幽丽叶》专题报告(油印稿)颁发了捐赠证书。

同时,大会以视频短片回顾了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往届颁奖及论坛活动,展现了中国当代戏剧理论界的代际传承与精神赓续。在其后的学术论坛及编委会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的主题演讲和建言献策,得到热烈反响和高度评价。


▲颁发第三届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一等奖


▲颁发第三届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二等奖


▲颁发第三届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三等奖


▲颁发第三届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新秀奖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继往开来,采光剖璞,

搭建中国戏剧学人顶级理论研究平台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致辞


会上,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教授致开幕辞。他指出,在全国上下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时期,在教育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规划纲要的重要时刻,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以及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第三届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的举行,通过展示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的优秀成果、优秀人才,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体现了服务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如何立足本民族文化,吸收学习优质的外来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的文化使命。作为中国戏剧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央戏剧学院一直自觉以引领中国戏剧发展为己任,坚持戏剧教育、戏剧研究、戏剧实践的并举融合。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经过三届的积累,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事,是国内戏剧影视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展示平台,希望这一平台,成为优质戏剧理论研究的交融空间,汇聚戏剧学术精英,孕育出更多卓越的理论成果,从而为推动戏剧艺术的研究、创作和教育的长足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郝戎院长为徐晓钟先生颁发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终身成就奖、“学院奖”(导演奖)终身成就奖


▲郝戎院长代表中央戏剧学院接受捐赠,并为李伟民教授颁发捐赠证书


他特别提到,本次活动除了表彰获奖者外,还为徐晓钟先生颁发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终身成就奖、“学院奖”(导演奖)终身成就奖,以表彰其为中国戏剧理论、戏剧导演建设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徐晓钟先生努力把自己的演剧形式赋予自己的观念,积极向表现美学拓宽,创作了《桑树坪纪事》等新时期集大成的里程碑之作,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戏剧人才,为国家的戏剧事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戏剧》主编孙大庆教授致辞


本次活动由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戏剧》主编孙大庆主持。他表示,《戏剧》是中国全体戏剧学人的理论平台,编委会是中国戏剧学的“学术委员会”。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举办至今已有三届,投稿率呈百分之五十增长,在戏剧学界形成了良好口碑,影响力越来越大。今年共有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广州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以及美国德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国内外学者99人发来的99篇参评文章。评审遵照公正公开的评选原则,经过专家匿名评审及评奖委员投票等多轮评选过程,最终评选出来自全国各地的13名获奖者。其中,有笔耕不辍的著名学者:如胡星亮教授、李伟民教授等;有潜力巨大的中青年学者,也有在读博士生。所有的参评文章都在呈现戏剧理论前沿成果的同时,展现出了当代戏剧学界的传承与发展,使我们对戏剧学科的发展与兴盛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奖委员代表张仲年教授致辞


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张仲年教授作为评奖委员代表致辞。他讲到,6年以来,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参与评选的国内外学者,特别是参评新秀奖的学者越来越多,这非常振奋人心。本届“学院奖”(理论奖)论文选题范围不断扩大,许多选题令人耳目一新,论文的学术性也更上一层楼。他表示,获奖既是学者个人的荣誉,也是为戏剧学宝库添砖加瓦的崇高行为,尤其是中青年学者正在显示出勃勃的生机。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举办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青年新秀让他们涌现出来,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学术发展的平台。这是一个公平公正、学术至上的平台,它意味着科研标杆的树立,学术正气的弘扬和理论创新能力的昭彰。他希望学者们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多出优秀成果,提出让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创新性观点。为此,他也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如对西方理论的研究不深入,多有读书笔记式的研究,应引起注意和重视。


▲获奖代表胡星亮教授发言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胡星亮作为“学院奖”(理论奖)获奖代表(一等奖获得者)致辞。他表示,中央戏剧学院具有悠久的学科历史、深厚的学术传统和杰出的教学科研创作成就。新世纪以来,中央戏剧学院成为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总部、亚洲戏剧教育中心总部、世界戏剧教育联盟秘书处,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发展有了新的、更大的跨越和贡献。中央戏剧学院隆重推出的国际戏剧“学院奖”,专门分设理论奖、表演奖、导演奖和编剧奖,发起了中国研究体系建构的理论探讨,推动了中国戏剧学科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已经成功举办三届,在学术界获得了很好的口碑,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戏剧理论研究的探索和深入。尤其是在徐晓钟、谭霈生、丁扬忠等先生的示范和推动下,推动更多前沿思考、锐利探索和独到见解的青年学者涌现出来,给中国戏剧理论研究带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新秀奖代表何晗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何晗作为“新秀奖”获奖代表致辞。她表示,得知获奖消息之际,正是她个人从学生向教师转变、兼顾教学与科研进行转变的关键性时间节点,在身份转变瞬间有很多迷茫,本次获奖对她而言,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是一次重要的正向反馈,激励、鞭策她不忘初心,同时更加充满勇气,面对学术道路上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参与此次盛会,让她感受到师长和同仁的学术视野开阔,研究角度新颖,理论思辨精深,文献基础丰厚与艺术实践之广泛!她深切感受到,能以新秀身份在与师友切磋琢磨中不断精进,收获满满!她也会将“学院奖”(理论奖)所传递的科学精神融入未来工作中,传递给更多的学生,与他们一起秉持这样对戏剧的热爱,成长为更加崭新的新秀,用手中的笔表达他们对戏剧、人生的认知与思考。




稽古揆今,言约理辨,

促进中外优秀戏剧思想传递

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纪念欧阳予倩先生诞辰135周年”“中国戏剧演剧体系研究”“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60周年”,以及第三届“学院奖”(理论奖)获奖文章进行了专题研讨。

      

各专题主持人和评议人均为相关专业的著名专家学者: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孙惠柱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宫宝荣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教授,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浙江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胡志毅教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成洲教授、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原院长延保全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陈奇佳教授、中央戏剧学院人文学部主任麻文琦教授、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彭涛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图书馆馆长马述智教授等。


▲冉常建教授主持


▲胡志毅教授评议


▲徐晓钟教授发言


“纪念欧阳予倩先生诞辰135周年”专题研讨由冉常建主持、胡志毅点评。徐晓钟先生首先致辞。他指出,欧阳予倩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戏剧教育家、剧作家、导演、京剧表演艺术家,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奠基人之一、第一任院长和中央实验话剧院的第一任院长,他在中国戏剧史上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精神财富和人格财富,他从事戏剧活动的目的往往并不局限于戏剧艺术本身,而是怀着救国救民、启迪民智的目的,投入时代洪流,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其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精神永远值得敬仰、学习。欧阳予倩先生和他同时代的前辈一起,怀着旺盛的创造力,以锐意求新的精神对戏曲艺术的革新和话剧的民族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欧阳予倩先生呼唤有价值的新人,呼唤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关心国家命运的新演员;同时非常重视培养新的研究型人才,支持戏剧革新,关注中国民族戏曲与话剧的传承、吸纳、发展和壮大,注重将两者的精华融为一体,在中与西、传统与创新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努力探索在实践中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演剧体系。


▲吴卫民教授发言


云南艺术学院原院长吴卫民教授以《欲说还休的绝响:欧阳予倩剧作〈潘金莲〉》为题,将欧阳予倩的《潘金莲》和魏明伦的《潘金莲》进行了比较,认为欧阳予倩的《潘金莲》在接受的过程中长期遭到误解和误读,欧阳予倩的创作动机并不是为潘金莲翻案,而是换个角度去表现潘金莲的人生不幸和生命苦楚,从而为在男性中心社会里遭受压迫的女性鸣不平。透过潘金莲,折射出更多的女性个体在生存挣扎中的沉沦,垂死前尚存的渺茫而遥远的希望,微弱且皎洁。


▲郭富民教授发言


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富民教授在《时代新人的舞台想象——“潘金莲”与欧阳予倩笔下的女士们》中深入剖析了欧阳予倩塑造的“新女性”形象。从潘金莲到李香君,欧阳予倩独具慧眼地发掘了新女性,其新女性的舞台想象不断成熟,焕发出恒久的艺术魅力,成为建设当代中国演剧体系的一份宝贵遗产。


▲孙振虎副教授发言


河南大学文学院孙振虎副教授以《欧阳予倩在上海戏剧协社的小剧场运动实践》为题,通过考察20世纪20年代上海戏剧协社的小剧场运动中欧阳予倩对现代戏剧演剧观念的研究、思考和探索,梳理了其真正有意识进行的戏剧运动的最初情形,不仅有丰富的原创剧目和跨文化改编剧目,更深入接触并尝试了象征主义、自然主义等戏剧理论,为戏剧现代化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

      

胡志毅认为,吴卫民提出的问题十分有价值,将两部《潘金莲》对比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整个社会的全面转型和二度“西潮”的背景下来看,能够获得一种更深层次的观察。郭富民的文章围绕“新人”“新女性”展开,呼应了我们的新文艺环境的需要,塑造“新人”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的使命。欧阳予倩写潘金莲,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男性想通过解放女性来解放自己,整体上仍是启蒙语境中的个性解放问题。孙振虎对欧阳予倩的小剧场运动的关注十分重要,反映了老一辈戏剧人唤醒民众、开启民智、救国救民的崇高精神,是对“戏剧何为”这一问题的深刻回答。


▲陈奇佳教授主持


▲宫宝荣教授评议


▲郝戎教授发言


 “中国戏剧演剧体系研究”专题研讨由陈奇佳主持、宫宝荣评议。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教授以《中国演剧体系构想》为题,梳理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路径与动因,指出其中的偏差,由此引发对建设中国演剧体系的思考与构想。他指出,在前辈建树的基础上,应根据目前中国演剧体系的实际构成情况,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揭示舞台创作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进行富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美学表达,进而形成“中国演剧学派”,构建“中国演剧体系”,这也是时代赋予中国戏剧人的责任和使命。


▲胡星亮教授发言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胡星亮以《20世纪中国话剧创作的艺术传统》为题,围绕中国话剧现代化这一内容进行了深入探究。他指出,个性解放思想、启蒙理性意识、现实批判精神、真实性原则和戏剧本体自觉,是20世纪中国话剧现代化的主要维度,并构成其艺术传统。中国话剧要继续走向现代、走向世界,捍卫人的个性、价值和自由发展,坚守戏剧的人文关怀和审美创造,探索民族传统戏曲的现代阐释和转化,实现“人的戏剧”的现代建构。


▲博士后陈杰发言


中央戏剧学院博士后陈杰在《欧阳予倩与中国演剧体系的构建——基于1958年“戏剧艺术座谈会”的考察》中,围绕1958年底欧阳予倩牵头、文化部主办的“戏剧艺术座谈会”进行了深入考察。欧阳予倩与四组专家围绕使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斯坦尼体系,总结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传统经验,构建中国戏剧表演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周泉教授发言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周泉教授以《曲艺专业及学科发展与中国演剧体系的构建》为题,指出构建中国演剧体系包括演剧人才培养的现代教学教育体系、创演实践的中国形象体系以及主体性、原创性的学科学术体系。近现代以来,戏曲与曲艺如何进行现代化转型,话剧艺术如何探索民族化的路径等问题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应建构话剧—戏曲—曲艺三位一体的表演学派和学科,从而涵养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剧体系。

      

宫宝荣在评议中指出,郝戎院长呼吁创造一种符合当代精神的戏剧艺术,构建当代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体系,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既要外鉴,更要内学,坚持民族化,表现出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气派、民族的美学特征。斯氏体系并未过时,全面客观、科学地认识斯坦尼体系是创建中国演剧学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胡星亮全面审视了上个世纪中国话剧创作的艺术传统,将“人的戏剧”作为核心观点,其实质是从小写的人走向大写的人。20世纪的现代人是大写的人,应具有开放性、启蒙性、批判性。中国话剧与西方话剧相比,在现代性上有着不同的内涵。


▲麻文琦教授主持


▲孙惠柱教授评议


▲李伟民教授发言


 “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60周年”专题研讨由麻文琦主持、孙惠柱评议。李伟民教授以《文学经典的学习与理想中作家教育——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稀见系列油印史料“‘莎士比亚’学习参考资料”考论》为题,根据稀见系列油印莎学专题报告等史料,通过梳理文学讲习所的莎士比亚课程体系和理论方法,探讨了莎士比亚的影响力和马克思主义莎学在中国的深刻影响。这一史料的发现,弥补了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和中国莎学研究中的缺失。


▲朱凝副教授发言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朱凝副教授以《怪诞世界里的“局外人”——论杨·科特的莎剧解读》为题,围绕长期为国内所忽视的莎学专家杨·科特《莎士比亚——我们的同时代人》一书进行深入研究,介绍了杨·科特及其莎剧研究的成果,并对其解读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同时也对欧洲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时出现的对经典戏剧作品进行颠覆性重构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


▲胡鹏教授发言


四川外国语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胡鹏教授以《喜剧传统、阶级与关系:〈维罗纳二绅士〉中狗的文化意义》为题,聚焦于《维罗纳二绅士》中的仆人朗斯的蟹儿狗,以此切入点,通过联系喜剧舞台传统及同时代人对动物的认知,探讨剧中所体现的人与狗及人与主仆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从新物质主义视角研究莎士比亚的范例。


▲马慧副教授发言


南京传媒学院马慧副教授以《当代东欧舞台上的莎士比亚戏剧》为题,通过对当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东欧导演执导的莎士比亚戏剧进行深入解读,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当代东欧舞台上的莎翁戏剧景观,揭示了东欧导演在莎剧改编中主导诠释和过度干预、多种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挖掘莎士比亚经典文本与当代东欧精神契合的一面。关注东欧戏剧舞台,将有助于弥补以莎士比亚为中心的欧洲文化历史的英语书写倾向,从而形成更加完整的跨国莎学研究叙事。

      

孙惠柱认为,这四篇文章都非常有意义,可能开启一种新的论文写作范式。李伟民基于稀见油印本文献的研究,是一种特别好的研究方法,值得继续推进。胡鹏的研究更别具趣味,开了一个新的视角,研究戏剧中的动物形象,以小见大,有趣别致。朱凝的研究也使人拓宽了眼界。杨·科特作为一个全世界顶级的莎学专家应当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马慧的研究揭示出似乎在东欧国家剧本不重要、导演重要这类现象,但这又反过来恰恰证明了剧本自身的重要性,因为无论导演怎么改编,都是基于原剧本。


▲彭涛教授主持


▲何成洲教授评议


▲支运波教授发言


第三届“学院奖”(理论奖)获奖文章专题研讨分上下两场进行。上半场由彭涛主持、何成洲评议。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支运波以《福柯〈俄狄浦斯王〉的阐释学贡献》为题,深入探究了福柯所建构的一种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和弗洛伊德的知识—权力阐释坐标体系,福柯将《俄狄浦斯王》置于柏拉图洞穴神话的形而上学知识谱系和知识与权力关系的前尼采哲学范式的双重转折点上,重构了俄狄浦斯情结的当代阐释新框架。


▲罗磊副教授发言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罗磊副教授以《文献与影像的交织——太阳剧社新世纪头十年的集体创作三部曲》为题,围绕2000 年之后太阳剧社重新回归集体创作方式后的三部重要作品《最后的沙漠驿站(奥德赛)》《浮生若梦》《痴望号遇难记(曙光)》展开,指出太阳剧社集体创作的三个新特点:一是创作视野变得更具全球性;二是更加依赖“文献”,包括个人内心的私密情感“文献”;三是集体创作与影像紧密结合。并进一步思考了集体创作方式何以在其他先锋剧团式微,却于新世纪在太阳剧社得到新发展。


▲周艳副教授发言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电影学院周艳副教授在《中亚五国电影研究的民族学理论视阈与方法》中指出,民族学理论视阈和方法,对于开拓中亚电影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中亚电影是伴随着加盟苏联以后现代“主体”身份的建构而发生、发展和演变的。作为“号角”和“喉舌”,中亚电影在塑造和巩固统一的国家“主体”身份时,从中建构和认同中亚五个民族的“主体”身份。而独立之后对于苏联主体身份的惋惜和当代身份认同的困境,再次成为全球化时代理解中亚五国电影的重要视角。

      

何成洲对专题研讨提出了优化建议:应多加强戏剧学层面的研究,问题可再聚焦,加强理论深度。进行元批评时,要防止陷入以一种批评代替另一种批评,以一种宏大叙事来反对另一种宏大叙事的怪圈。


▲马述智教授主持


▲延保全教授评议


▲赵雨轩发言


下半场由马述智主持、延保全评议。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博士研究生赵雨轩以《洪声与低语:北京天桥演剧形象的生成与流变》为题,从文人和伶人两种角度出发,观察在不同视角、不同时段中“天桥演剧形象”的生成与流变:文人作为主流话语的缔造者,对“天桥”的建构随时代、身份与审美取向而变;伶人对天桥的认知则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戏曲市场的过度饱和,以客观收益作为衡量标准,逐渐从文人话语所建构的主流认知和价值评判中“突围”而出。


▲博士后何晗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何晗以《佛教仪轨在明清戏曲中的文学呈现与叙事功能研究》为题,对戏曲表演种插演宗教行为的现象进行了考察。在关目的设置方面,佛教仪轨的叙事功能在晚明曲家的不断发掘之下愈发鲜明,除却调剂冷热、展示砌末的基础功能之外,其与故事情节的结合也更为紧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关键情节的推动方面起到了实际作用。仪轨场景在文本中进行再现,既丰富了舞台表演,又具有实际的叙事功能。关注佛教仪轨的文学呈现,是考量宗教活动与社会性因素影响文学的重要角度。

      

延保全认为,这两篇“新秀奖”获奖论文,各具特色,都非常有价值。赵雨轩论文选题很新,具有理论深度,敏锐地发现了天桥底层民众对天桥的认知和看法,重视民间话语体系的重要性。他也提出建议:一是能否从文献中梳理出民国时期北京天桥演剧的不同演出场所,分析其在文人笔记和伶人口述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探究演出场所与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二是能否进一步分析北京天桥演剧形象在文人和伶人眼中的异同性,并剖析其原因。何晗的文章逻辑清晰,论证翔实,体现出了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文字功夫。他建议论文在后续的研究或者修改中应该加强对民间话语的关注。除文学经典、文人笔记之外,还可从地方志中发掘民间演剧的情况。

      

11月9日晚,新一届《戏剧》编委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围绕《戏剧》期刊建设、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及“新秀奖”建设,以及《戏剧》创刊70周年纪念活动三个议题展开,编委会委员们以诚相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戏剧》及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的建设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锐意进取,勇立潮头,

在交流与争鸣中不断创新

▲宋宝珍做总结发


专题研讨结束后,由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研究员做了总结发言。她高度评价了本次活动,指出:征文经过严格遴选和公开公正评审,评选结果深孚众望。对本次会议的四项专题研讨,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总结与回顾,表示新的戏剧理论思想和研究方向在研讨会的交锋中不断涌现,可喜可贺。最后,她言辞恳切地将自己的治学心得与青年学人分享:一是学术研究要重视选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二是要重视研究资料的广博收集,这是产生学术深刻见解的重要基础;三是学术站位很重要,应不断积累建构知识阶梯,不断开阔学术视野;四是学术思维要保持客观性、公正性、严谨性、缜密性。这不仅是学术态度问题,更是学术实力、学术建构的根本问题。小家子气、心胸狭窄的人,做不出有气象的大学问;五是要坚持创新,努力探索时代前沿问题,发掘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六是坚持拿来主义态度,自觉自主地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建构起我们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戏剧》执行主编、中央戏剧学院夏波教授致闭幕词


闭幕式上,《戏剧》执行主编、中央戏剧学院夏波教授致闭幕词。他首先对各位与会专家学者不辞辛劳与热情参会致以诚挚的谢意!忙并快乐着,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一次充满深情厚谊的相聚与学术交流,各位专家的论说鞭辟入里,在相互的碰撞中激荡起思想的火花。对欧阳老院长致敬与研讨,为晓钟老师授奖,显示着戏剧精神的传承;李伟民教授捐赠珍贵资料,表明学人对中戏的信任!正是各位学者的到来,使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这个舞台充满了生气,是大家的智慧和光彩让这个舞台充满了光彩。与《戏剧》一样,这是一个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努力推动学术创新,培育并展示学术新人与新的学术成果。

      

夏波进一步总结了本次活动有几个重要关键词:民族化、现代化、主体性、自主性、传统与现代、经典性。这与当下国家倡导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要求相一致,与“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建设内容相呼应,也反映了戏剧学术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面的积极努力。

      

他同时强调,我们的理论研究要密切联系艺术创作实践,真正推动与满足现实需求。在坚持多元化和丰富性的同时,要敢于啃硬骨头,敏于和勇于研究那些与时代本质特征相关的重大问题。文章价值的大小取决于问题本身的大小,研究者应努力将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留给那些真正具有学术史价值的重要问题。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责编:张丽佳



各专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各省市舞美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