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China丨New facility to ... ·  2 天前  
求是网  ·  筑牢应急保电战斗堡垒 ·  3 天前  
CHINADAILY  ·  China set to further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微仪录】“不务正业”是浪费生命吗?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6-27 20:25

正文

在学校里成立协会,开荒种地,养花种菜做“农夫”……这段时间,南方一所大学一群学生“不务正业”的行为,在网上引发热议。



有人认为,大学时光那么宝贵,理应花在汲取知识营养、增加实践阅历上,而不是浪费在花花草草上。相反,有人则认为大学生活本该多姿多彩,自由成长,才能让学生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该如何看待这些“不务正业”?“无用之用”在生命中会发挥哪些作用?许多微友的来稿都富有启发,现摘编几篇,以飨读者。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号:rmrbpl)和本版。


  ——编 者

人生需要“无球跑动”

在足球和篮球运动中,有一种战术叫“无球跑动”。不持球的球员持续跑位,看似无用,却往往能达到“创造进攻空间”的目的。在我看来,大学生养花种菜,也是一种“无球跑动”。它在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满足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将爱与责任注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本身就意味着成长。


喜欢“鼓捣”科学小发明的爱迪生,“有强烈的多样的趣味”的达尔文,视热爱为“最好的老师”的爱因斯坦……回望人类历史的璀璨星空,正是诸多“不务正业”,才让这个世界如此多姿多彩。其实,你读过的每一本书、走过的每一步路,都不会辜负你。那些看似无用的“跑动”,实则在引导人们不断挑战自我、实现目标。


当然,激发更大的潜能,绝不意味着“野蛮成长”。就像“无球跑动”需要教练、队长的指挥,兴趣爱好也需要一定的引导。尤其是青少年,自我节制能力稍弱,容易剑走偏锋。虽说行行出状元,但沉迷于玩电脑、打游戏,甚至被游戏里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价值观所影响,则就无异于买椟还珠了。有时候,听一听“过来人”的建议,“无球跑动”战术能执行得更好。


  ——@严平


少一些功利的追求

上本科时,一位老师曾告诫我们,“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直至如今,这句话依然深刻地影响着我。


我本科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但我同时也非常热爱主持,甚至从小就梦想可以成为一名主持人。课业之余,我便经常跑到新闻学院,去旁听播音和新闻的专业课,上完课自己还不断地练习找感觉。很多人不解,纷纷问我,一个学工科的为啥去学新闻?学了对以后能有什么帮助?其实,对我而言,并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仅仅是爱好使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也得到了一些上台主持的机会。每当在电视里看到自己的身影,听到朋友的夸赞,都会暗自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觉得这一切特别值得。


正如泰戈尔所言:“功利主义的人生就像一把没有刀鞘的刀子,锋利但是不好看。如果生活这盘菜,用这样的刀来切,便是一种让人难以释怀的悲哀”。少一些功利的追求,给生命留点白,看准了,就别放弃,这样的人生会更精彩。


  ——@朱佳凯


在专注中塑造自我

曾读过一个关于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故事。他原是中学教师,但从小生活在乡间,对自然充满兴趣,业余时间便全身心投入到对昆虫的研究中。而这最终让他写下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的不朽作品——《昆虫记》。因为兴趣,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专注。法布尔的故事,启示正在于此。


心理学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但在现实中,“自我”常常会被斑驳复杂的生活所遮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志向,也才能释放出那些埋藏于生命深处的巨大能量。而且,“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很多业余爱好,初看或许并不会产生什么价值,但它们往往会在悄无声息中塑造着我们的精神、强健着我们的心灵。


因此,“不务正业”并无不可,兴趣确实重要,唯一需要警惕的,是缺少恒心和毅力。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别说超越自己了,就连把事情做好都会成为问题。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从来都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在心的呼唤与引领下阔步向前”。


  ——@何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