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悉尼星尚
澳洲精致Lifestyle分享:高端活动、时尚、彩妆、美食、旅行、艺术、奢侈品。用我们的视角,呈现给你不一样的澳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医生  ·  注意!胖肚子的人,容易有心脏问题 ·  20 小时前  
丁香生活研究所  ·  雅顿金胶、粉胶,到底值不值得买? ·  昨天  
丁香医生  ·  30 个让你睡不好的习惯,测测你有哪些?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悉尼星尚

BBC派3个英国学生来亚洲交换3天, 分别住进贫中富家庭,揭开的东亚教育现象引人深思…

悉尼星尚  · 公众号  ·  · 2019-02-01 15:21

正文


一提起东亚教育,人们总会联想到 “严谨”、“强度高”、“压力大” 这些关键词,它与“ 自由宽松 ”的西方教育形成了某种对比,西方人对东亚教育的好奇心,也从未停止。


2015年, BBC 就将五名中国老师请到了英国中学,与英国老师授课的班级互为对照, 结果,中国老师在各个科目上“大获全胜”。


BBC纪录片

《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


对于英国人来说,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却总能收获骄人成绩的 东亚教育,是如此神秘,又如此迷人。 他们忍不住想要进一步掀开这种教育模式的面纱,看看它到底好在哪里。


于是,在2016年,BBC又紧锣密鼓地推出了另一部探究东亚教育的纪录片——


《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School Swap: Korea Style)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 《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这次,BBC将目光投向了升学压力与勤奋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中国的东亚国度——韩国, 要知道,韩国号称全球中学教育最残酷、压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它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测试)中的表现,也是一贯地优异。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和把中国老师请来英国的做法不同,BBC换了个方式—— 它派出三位英国学生到韩国“留学”三天,体验一下真正的亚洲教育。


而在英国孩子的震惊与崩溃之后,有关于东西方教育的反思,也在比较中日渐清晰。


三个英国中学生

住进三个韩国家庭


被选中参与到这次交换之旅的三个英国娃,来自于威尔士一所小镇上的中学。学校周边风景秀丽,处处充斥着学生们的欢声笑语。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三个英国孩子显然还对自己即将展开的旅程一无所知,即便在听过东亚教育的“威名”后也不以为意,更多的则是期待与兴奋。


高一女生 萨拉 ,表示自己超级向往去东方国家的中学求学,谈到自己目前的中学生活嘛, “很轻松,要么是早上两节课,下午没课;要么是下午三节课,早上睡个懒觉~”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社交达人 汤米 ,是体育运动与party中最耀眼的明星,但在学习方面却比较吃力。他也坦白地讲, 学校里啥都好,“除了学习”。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学霸 伊万 ,当初以全科A+的GCSE(相当于威尔士的中考)成绩考进了高中,他对自己还是挺自信的,甚至有着挑战挑战韩国同龄人的想法, “我想证明自己是最棒的!”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这三个性格完全不同的英国学生,就这样踏上了前往韩国交换之路。 一下飞机,摄制组就带他们去换上了韩国当地高中的校服,在新奇与说笑中,一切都还显得很美好。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或许是为了让此次对比更加鲜明,BBC特意选取了韩国首尔最顶尖的两所学校让三个孩子去当插班生——萨拉去了女校,汤米和伊万去了男校, 而最让人孩子们印象深刻的,则是学校周边漂亮又阔气的住宅楼宇。


这是韩国最好的学区,无数韩国家长砸锅卖铁只为买到此处的学区房,方便孩子就学。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为了更好地体验韩国学生的日常,摄制组将三个英国孩子分别安排进了三个韩国家庭。 这三个家庭虽然在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方面各有不同,但一点却是相通——


竭尽全力,为孩子读书求学提供支持。


与萨拉配对的是16岁的素妍,她住在离学校十分钟车程的中产小区。 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进过天才班,现在最擅长的科目是数学。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汤米被分到了一个富裕家庭, 这家人就住在学校旁边的一栋高层公寓,学校就在脚下,透过玻璃还能眺望整个首尔的景色。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这家人的儿子名叫民英,能说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他家的超大电视也让汤米震惊。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和萨拉、汤米相比,信誓旦旦要挑战韩国同龄人的学霸伊万,似乎“不太好运”。 他的寄宿家庭是一个距学校几十分钟脚程的工薪家庭, 空间逼仄,设施陈旧,连电视都没有。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住在这里的永诚一家,本也过着衣食无忧的平静生活,只是为了方便孩子上学,父母卖掉了原来的房子,凑钱买了一个小小的学区房,这样一来,离学校距离虽然近了,可父母却得每天倒5个小时公交上下班。


不过为了孩子,永诚的爸妈表示一切都值。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深知父母牺牲巨大的永诚,可以说是学霸里的学霸,成绩一直在学校里名列前茅。


见此情形,伊万的斗志被激发了。他主动提出要看看永诚的数学作业,结果不看还好,一看就受到了十万点暴击—— 自诩为尖子生的伊万,竟然完全看不懂永诚的作业……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数学比不过,音乐总归是我玩得溜吧!伊万这样想着,自信满满地弹起了钢琴。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流畅的琴技,也迎来永诚一家的好评。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然而,当换成永诚弹钢琴的时候,一个让伊万震惊到无以复加的场面出现了—— 他竟然能够背靠在琴凳上,反着手弹琴……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陷入绝望的英国学霸伊万,捂住了脸。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当然,PK归PK,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很快就发展出了跨越国籍的友情。三个韩国孩子纷纷向英国孩子热情地介绍着自己的学校与课程,而为期三天的交换,这才刚刚开始。


又是上课,又是补习

一眼望不到头的学习


若干年后,三个去韩国交换的英国孩子如果回想起当年最大的感受,估计只有一个字:

“长!”


这里的“长”,不是指别的,而是韩国学生每天投入学习的时间,实在是长得令人恐惧。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清晨六点四十五,住得离学校最远的永诚已经起床了,他小心翼翼地叫起了睡眼惺忪的伊万,两人收拾完毕,就准备步行上学。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镜头一转,素妍与萨拉两个女孩正享用着素妍妈妈精心准备的韩式早餐,餐桌上,素妍的一句话让萨拉如遭雷击——


“去学校上课的时候,要没收手机。”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就在萨拉与素妍坐上开往学校的车之后,离学校最近的汤米和民英才刚刚起床,两人慢悠悠地吃了早餐,掐准了时间步行到校园。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到了学校之后,三个英国学生显然都对各式各样的校规感到惊奇,比如,迟到的人每天要提早一小时到校园,负责打扫卫生——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还有让萨拉一个头两个大的没收手机——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严苛校规的设定,不过就是为了让学生们集中于学业,专心学习。 三个英国学生对此表示了理解,但很快就面临着新的难题……


以前在英国的时候,最早也得九点十点才上课的英国孩子,完全无法适应韩国学校八点就要投入学习的设定, 一个个都有些迷离。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不过,上课早还不是最让人崩溃的,眼看着第一天的课程到了下午三点,却还是没有放学的迹象。英国孩子们都有些坐不住了,内心疑惑得很, “这咋回事啊?还不放学?”


在英国的时候,下午三点就能放学、让孩子们自由玩耍或发展兴趣爱好的景象,在韩国并不存在。 即便到了韩国正常的放学时间,也并不意味着当天学习就此终结,因为,放学后的补习时间,才是一天中的重头戏啊!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果然,在第一天放学后,民英就带着汤米来到了自己常去的补习班。在这里,民英又得上满足足四个小时的课,直到十点钟下课。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萨拉和素妍两个女孩,则回家上起了在线补习班。看到素妍认真地盯着屏幕做着笔记,头昏脑涨的萨拉心疼已经多于惊奇。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由于永诚的家境比较一般,似乎并没有那么多钱去报昂贵的补习班。放学后,他领着伊万来到了公共图书馆,他告诉伊万,自己一般会在这里学习到图书馆闭馆。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在等候进入图书馆期间,伊万仔细观察了公共图书馆内自习的人群——大多都是衣着朴素的学生, 其中最小的感觉连十岁都没有。 这些孩子都埋头于书本,馆内鸦雀无声。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待到永诚学习至图书馆闭馆,他却没有马上回家,而是又带着伊万回到了学校教室。


原来,教室会开放到凌晨,图书馆闭馆后的这一两个小时,永诚就会在这里继续学习。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如此刻苦的永诚,让伊万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过,在一天花上十几个小时学习的事实背后,这个少年却隐隐有着尴尬与不安:


“家里没有很多钱上补习,要靠自己努力。”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在西方并不普遍的补习班文化,却是东亚教育中独有的一道风景线。在韩国,补习产业早已发展成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位于韩国首尔 江南区的大峙洞,甚至形成了补习班密集、家长学生频繁出没的“补习街”。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补习班的名师,享受着如明星一般的待遇,他们拥有数百万的粉丝、年入千万的薪资,到哪里,都是家长学生们追捧的对象。


韩国的补习名师们做发型、录歌曲、出门有专车接送

乍一看就和偶像明星并无差别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2011年,韩国一份报告指出,家长们为孩子补习花去的费用高达180亿美元。 在这个惊人数字背后,无非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血堆砌, 而孩子们的学习时间也随着补习班的大热而无限拉伸,一眼望不到头。


对于前来交换的英国孩子来说,他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每天都被学习淹没,除了学习,再无他物,这到底应该敬佩,还是心酸?


对于这个问题,三个孩子没有答案。


韩国教育的成功

以及成功背后的残酷


不过,英国孩子们不得不承认,韩国学生在时间精力上的巨大投入,效果是惊人的。


韩国学子在PISA测试中排名十分优秀,这是英国孩子们已经知道的事。但当亲身体会过被无情碾压的“痛苦”后, 他们才意识到,自己与韩国同龄人有着多大的差距。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在纪录片中, 摄制组专门给两国学生安排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数学测验 ——他们拿来威尔士的数学中考卷(即GCSE),进行一定的删减后,做成了一份差不多需要一小时完成的卷子,分发给英国孩子与韩国孩子。


对此,学霸伊万倒是很自信,别忘了,他可是以全科A+的成绩考进高中的人,只不过是做做之前做过的卷子,没什么好怕的。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然而,伊万一回头,却发现韩国学生露出了轻松愉快的笑容,笑得他心里发毛……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不想认输的伊万奋笔疾书,不过他不知道的是,坐在他后面的一个手打着石膏的韩国学生都比他做得快,还提前交了卷……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经过观察,大部分韩国学生都只用了15-20分钟时间,就做完了整套试卷。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而此时,学习本来就不太行的汤米陷入了苦苦挣扎之中,即便这仅仅是中考题,即便他已是高中生,做起来还是异常痛苦。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果然,在收卷后的小调查“觉得题目难的请举手”,唯有汤米一人举起了手……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这种“触目惊心”的差距,让他们觉得非常震撼。 韩国学校的老师也很坦诚地告知,说实话,这份卷子不过就是韩国小学生的水平。


可是在威尔士,却有高达40%的学生不及格,同一份卷子,他们连C都拿不到。


韩国的教育成果,的确让人刮目相看。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就在另一边,萨拉也几乎要被韩国女生碾压得丧失了信心。在各门科目的学习中,虽然给萨拉配备了翻译, 但她还是跟不上,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语言,而在于课堂节奏。


“这里的老师讲课真的太快了,根本来不及消化,也不给我们讨论时间……”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填鸭式的快节奏授课让萨拉崩溃,更让她崩溃的,则是当她看见学生们做题方式的时候。 原来,在韩国课堂上做题,得靠抢……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老师刚刚写完题目,学生们就一股脑冲上去抢着做了起来,好像眼前的不是难题,而是打折促销的大白菜……


不过,她们还是很“好心”地给萨拉留了一道相对简单的题目,萨拉小心翼翼地上前,绞尽脑汁演算了一番后,得出了正确答案。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三天下来,萨拉无奈地表示,虽然自己很努力想跟上韩国学生的节奏,但还是以失败告终。韩国学生已经厉害到,完全不像和自己是同一个年龄段的人。


“他们的教育,真的比我们强太多。”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无情碾压英国孩子、让人震惊赞叹的韩国学生,或许并不会觉得这是多了不起的事。 他们的目标,也从来不在于胜过外人,而在于在国家内部的竞争中获胜。


纪录片中也解释了韩国学生这么拼的原因。


一年一度的韩国高考(KSAT)决定了哪些学生能进入最好的大学,这些学校为所谓的精英行业供给了大部分生源, 其人脉资源和就业机会,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


韩国首尔大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因此,无论底层、中产还是上流,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考进最好的大学,加入或维持在精英阶层,成为人中龙凤。


为此,富裕家庭的民英、中产家庭的素妍,乃至普通家庭的永诚,都会为学习、为考试拼尽全力。 只是由于教育资源与经济实力的不同,努力的程度、方式方法与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因人而异。


而在韩国EBS台推出的纪录片 《学习的背叛》 中,我们更能清晰地看到韩国学子为了考试拼命到何种程度——凌晨两点,学生们仍在奋笔疾书,手指如果使不出力气了,就用橡皮筋绑住,借助手腕的力量继续做题。


图片截取自韩国EBS纪录片《学习的背叛》


十几岁孩子的手指上,全是长时间拿笔而磨出来的老茧,有的都已经破了。


图片截取自韩国EBS纪录片《学习的背叛》


在韩国KBS台制作的另一档纪录片 《学习的人(Homo Academicus)》 ,四个哈佛学霸走访世界各地,探寻不同教育模式的差异。最让他们目瞪口呆的,还是韩国。


图片截取自韩国KBS纪录片《学习的人》


除了无限压榨学生休息时间的补习, 韩国还独创了一种极其“没有人性”的学习密室。 它们专为备战高考的学生而准备,一间狭窄的无窗房间里,只容得下一张书桌与一张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