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楼市大嘴巴
敢说真话,会讲故事的新媒体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园临床用药指南  ·  艾司奥美拉唑 vs ... ·  昨天  
桂林广播电视台飞扬883  ·  热播剧被吐槽太恶心!剧方火速删镜头 ·  13 小时前  
医药经济报  ·  研判:丙类目录的市场价值 ·  3 天前  
药物临床试验网  ·  分享 ▎临床试验中的几种光源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楼市大嘴巴

揭秘:到底是谁设计了天府广场?

楼市大嘴巴  · 公众号  ·  · 2024-11-21 17:38

正文


2000年12月,成都人的目光几乎都集中到一件事上。


由成都直接委托“贝聿铭先生主设”的天府广场方案,经过一年多时间,终于公之于众。


“出自大师手笔”“可达世界水准” 的基调之下,名人效应击中了所有人的嗨点。


媒体头版文章的内容保持着惊人一致,诸如 “大师笔下”“接力卢浮宫”“贝氏方案惊煞四座” 之类的字眼铺天盖地,他们毫不吝啬使用大量排比和溢美之词,忙不迭欢呼 “贝聿铭先生确实是天府广场设计的合适人选,恳请贝氏堪称英明!” (《成都晚报》2000/12/3 第5版)


2000年“贝式”天府广场方案总平面、模型鸟瞰及地下空间设计图


殷切而热烈的呐喊,很快花光大家所有的力气,以至于这个话题后来很少有人再摆台面上讲, “贝聿铭操刀设计了天府广场” ,至今都还出现在许多描写天府广场的赞歌中。


可越是秘而不宣的共识,越存在误解的可能性。 只要不是瞎子都看得出,天府广场后来的建设根本没有采纳“贝氏”方案。


那究竟是谁设计了天府广场?或者说,贝聿铭先生是否真正参与了设计? 那个规划天府广场的幕后大佬,就像它的风水一样充满谜团。



在查阅大量论文和诸多已不再公开的报道之后,我发现 当年所谓的“贝氏”方案,其实与贝聿铭无关。


1999-2000年间,有新闻和相关论文反复提及:“贝定中、贝礼中先生 (贝聿铭之子) 一行4人到成都实地考察、踏勘”“贝氏建筑师事务所贝定中、贝礼中一行6人到达成都”。


唯独少了贝聿铭的姓名。


2000年,贝聿铭83岁。倘若这位耄耋之年的大师亲访成都,必然会成为大肆宣传的焦点。 除非他根本没有来。


实地踏勘,是一个建筑师最基本的工作规律和职业责任,根据贝聿铭以往的设计经历,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可面对首次设计国内最大面积之一的中心广场,还要体现当地人文历史内涵的作品, 贝聿铭始终未曾出面,原因恐怕只有一个:他根本没有参与。


据成都商报A2版刊登的访问稿表明,贝礼中称贝聿铭会“破例担当顾问一职,花很多时间亲临指导。”


但这篇报道还披露了另一个与之矛盾的事实: 贝聿铭先生并没有在设计方案上签名 。也就是说,他不会承担该方案的任何责任和义务。


2000年12月,华西都市报发表过一篇名为《“贝伙伴”畅谈梦幻设计》的报道, 标题中的“贝伙伴”,正是贝建中和贝礼中创办的建筑事务所。


贝定中还对媒体表示,天府广场新规划图确由自己亲自参与设计, “我非常满意。”


事实上,1992年开始,贝氏兄弟就以“贝伙伴建筑师事务所”之名承接各种建筑设计项目, 法律意义上,这家公司与贝聿铭1955年创办的事务所,是两个由完全不同的法人拥有、不同的建筑师主持的设计公司。


而那个号称委托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天府广场”, 大概率委托给了贝聿铭儿子的事务所。


“贝氏”之后,有关天府广场的新闻就变得稀少,像一锅逐渐冷却的开水,没了火候,也不再沸腾。


2003年底,成都向全球招标设计天府广场。“贝氏”没有参加。


2004年愚人节,排名前三的设计方案公开展示了规划模型。


据成都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天府广场的改造实施方案将在此基础上形成。 “以一等奖方案为主,并吸收其他方案的精华。在听取市民意见后,敲定最终方案。”



2006年12月,距离地面景观建成只剩一个多月,200多个工种、1000多名工人还在24小时不间断施工, 官方才徐徐公开了天府广场地面景观方案的总设计师——一个拥有比龙母丹妮莉丝更多前缀的人。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雕塑家、音乐家、书画家、剧作家、策划家、城市规划家、设计家,国际知名艺术大师, 文天祥第24代传人 ,遥远先生 (笔名)


据说太阳神鸟、太极鱼眼、和谐太极图案、云形水瀑等元素,以及绿配金的色彩风格,都是由这位文老师确定的,有媒体甚至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但坊间鲜有人知。


2007年,天府广场地面景观对外开放,成都市文化局组织了天府广场周边规划文化设施的国际设计招标。


2011年,广场再次进行大规模改造,将椭圆的太极图案改建为直径150米的正圆,并调整绿化区域,在东南角设置通风口,工期总计约两个月。


至此,天府广场才有了现在的样子。


延伸阅读

一些逐渐被忘却的历史轮回


1382年,朱元璋下令修筑蜀王府, 将汉唐、前后蜀遗留下来的“子城”全部拆毁 ,并叮嘱建设工程的总负责人“非壮丽无以示威仪”“不要急,慢慢修” (徐图之,勿亟也)


1646年,张献忠 焚毁“蜀王府” 。1655年,清政府将“蜀王府”旧址改成“贡院”。


300多年后,这些修建、毁灭、再重建的建筑又一次遭受巨大破坏,最终走向消亡。


与彻底拆毁的“皇城”命运相当,1997年, 广场两侧2000多座民居,广场内部近百株茂密梧桐树,广场西侧幸存的清代“皇城清真寺” —— 四川省最大、成都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清真寺,伊斯兰教会公认的全国24个大清真寺之一,与成都著名的道观“青羊宫”一样同属市级文物保护古建筑 都被夷为平地。


参考资料:

1.庄裕光,“成都皇城清真寺”,《失去的建筑》,罗哲文,杨永生主编,(中国建工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92页

2.成都市建筑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古建筑一览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四川省·成都市建筑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年9月版),第37页

3.《试论成都天府广场的规划设计》,刘玉成 (成都市建设管理委员会 成都610015),四川建筑 第21卷3期 2001∙8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