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史著 || 陈峰主编《知宋·宋代之军事》出版
唐潮杂志
2024-03-30 20:26
陕西
浙江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
ISBN:978-7-213-11345-1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两宋时期尤其如此。我们这一套“知宋”丛书,旨在为有一定文史基础并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两宋历史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学习的门径。
本书精选了宋代军事史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作品,力图关照到宋代军事史的主要方面。讨论的议题包括军事制度与武将,军事征伐与战争,军事思想、战术与技术三大类,涉及宋代募兵制、军赏制度、禁军制度、三衙统军机构、武官地位,等等。内容涵盖面广泛,或研究相关军事制度,或考察不同时期的战争,或聚焦军事思想与战争观,或探究军事司法,或论述阵法与阵图,或反映革命性的火药武器之产生与应用。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宋代军事的窗口,也将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宋朝历史的认识。
陈峰,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等。出版有《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宋代军政研究》《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等著作多部。
导 论 陈 峰 / 001
第一编 宋代军事制度与武将
北宋的募兵制度及其与当时积弱积贫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邓广铭 / 015
北宋军赏制度考述 顾吉辰 / 044
略论宋代武官群在统治阶级中的地位 刘子健 / 052
北宋三衙的地位、待遇及其政治作用 范学辉 / 062
宋初三朝武将的量化分析
——北宋统治阶层的社会流动现象新探 何冠环 / 075
南宋四川总领所制度与吴曦之变 何玉红 / 095
宋代枢密院司法事权考述 张 明 / 114
第二编 宋代军事征伐与战争
评宋太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 徐 规 / 127
宋太宗第一次伐辽:高梁河之战——宋辽战争研究之一 漆 侠 / 143
北宋对外战争中的弹性战略防御:以宋夏洪德城战役为例 曾瑞龙 / 160
“顺昌战胜破贼录”疏证 (附:顺昌战前之刘锜) 张萌麟 / 185
山城防御:以南宋、高丽抗御蒙古的经验为例 黄宽重 / 206
第三编 宋代军事思想、战术与技术
宋代主流意识支配下的武力战争观及其实践 陈 峰 / 225
“文人论兵”与宋代兵学的发展 刘 庆 / 248
岳飞军事思想试探——兼论宋代军事思想的发展 张其凡 / 257
阵图和宋辽战争 吴 晗 / 274
有关“拐子马”的诸问題的考释 邓广铭 / 283
中国早期火药火器史概观 钟少异 / 302
后 记 312
引 言
战争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伴生物,其本质为毁灭性暴力,战争又具有鲜 明的双重属性,即正义性的保卫战与非正义性的侵略战。换言之,战争既 是世人挥之不去的梦魇,又是保家卫国的利器,战争与和平遂构成了相互 依存的孪生关系。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上,各种内外战争几乎从未断 绝,因此无论是国家机器的运行还是民众的生产、生活,都深受其影响。有多少累积的文明为之毁于一旦,乃至余绪飘散;还有多少新兴的帝国就 此崛起于一方,续写新的历史篇章。于是,围绕战争而展开的所有活动, 便成为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可谓江山成败皆与此息息相关。从这一意 义上说,研究军事史就显得十分必要,其不仅属于重大的学术问题,也对 现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从中国历史来看,历代王朝因既受到来自内部的各种威胁,又面临外 部的边患挑战,故军队须臾不可离。如孙子所说:“兵者,国之大事,死 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军事从来都是国家的紧要大 政,在治国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先秦即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说。而军事问题从来就不单纯,往往涉及王朝统治的方方面面,举凡制度设置、社会秩序、财政赋税、民户人口、生产贸易、工程科技乃至于思度设置、社会秩序、财政赋税、民户人口、生产贸易、工程科技乃至于思 想文化、风俗民情等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牵引。至于军事活动与王朝 政治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事实上,统治者的意志常常需要通过军事手段来实现,朝政演变背后的动因亦多与武力变动存在关联,诚如西方近代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所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正因为如此,古代的哲 人、政治家皆对武备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如孔子云:“有文事者必 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富有统治经验的唐太宗也指出:“是
知文
武二途,舍一不可。”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统治集团因各自背景和构成的特性,对战争的态度与应对方式不尽相同,从而使王朝的命运呈现出相应的样态。总体而言,在宋代之前,强军强国的主流意识有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军功阶层 崇尚开疆拓土,故统治者在军事与边防建设上通常采取积极的政策与措施。由此,统军将领显现出重要的作用及地位,如孙子所说:“故知兵之 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为了保证将帅作战的主动性,帝王 还往往接受“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观念。与此同时,军事制度、军事 思想、战略战术以及军费、装备等状况,也从不同方面关乎战争的形态与 成败,亦成为君臣高度关注的朝政议题。从历史轨迹留下的经验教训不难 发现,用兵具有“双刃剑”的效果,要精确地把握尺度并不容易:一味穷兵黩武,必将国力消耗殆尽,因此难逃亡国的厄运;只顾消极防守,则处 处被动挨打,最终也难免被灭国的结局。诚如兵家所告诫:“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而战争的灾难性后果同样不容忽视,如先秦时期不仅发生过“易子而食”的交战惨剧,并且动辄坑杀数以万计降卒的现象也不稀见。自秦朝以降,无论是域内的交兵还是对外的征战,其规模与程度都是愈演愈烈。民众所蒙受的兵燹苦难,历代都不乏诗文反映,如汉代乐府诗《战城南》对战争惨况的描写,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写照,杜甫的“三吏”“三别”诗对战乱下百姓悲苦状态的揭露等。唐末五代时期,兵戈不息对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 同样令史家哀叹不已。
宋朝存续三百余年,其域内统治秩序相对长期稳定,并且在经济 生产、文教科技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显然这都离不开 军事力量发挥的保障作用。但宋朝在军事上有得也有失,其所产生的 消极影响不仅波及边防领域,也是促成鲜明时代特征的重要因素 之一。
宋朝脱胎于五代乱世,赵匡胤君臣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充分汲取了历史教训,在重建统治秩序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举措。其中针对因兵权失控引发的武夫跋扈、兵变频仍、地方割据以及兵燹不绝的痼 疾,实施了以“收兵权”为主的各项治军措施。宋太祖朝确立的治军思想,其要义在于从严管控武将及军队,以便使其成为驯服的工具。不过,赵匡胤为了完成削平诸国的目标,对出征和御边的将领还是赋予了必要的 责权,以发挥其指挥作战的积极性。
揆诸
宋太祖朝的军事战略及部署,可以看出具有稳健与积极相融的特点。如“先南后北”的用兵规划,就是基于当时内部秩序亟待整顿的考量,采用了先易后难的务实方案,最终的结 果也验证了其成效。然而,自宋太宗朝完成域内统一后,随着两次北伐的 失败,统治集团放弃了大一统的追求,转而奉行“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以及“守内虚外”的国策,其军事思想与战略随之日益转向保守。如此一 来,军队本应承担的内外并重的使命发生变化,维护秩序稳定成为其主要任务,而与外敌争锋则退为次要位置。从此之后,君臣对军事将领的管控愈益强化,在宋仁宗朝还出现了以文驭武的规制,并相沿至南宋后期。因此,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在相当程度上被弱化了,可谓对内镇压有余,对外攻防则不足。此外,党项势力在宋太宗、真宗之际崛起后,控制了西北 传统的战马供应区,使得宋廷无法保持如汉唐那样的强大骑兵,也制约了 军队的机动灵活性和长途突袭能力,也就难以展开快速的大规模运动战。这些问题在边防上暴露得尤其突出:在长期的消极防御战略及部署主导下,面对以骑兵为主的辽、夏、金及蒙元军队先后发动的进攻,宋军只能 被动应战,故常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