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理蹊
地理蹊(xi),将地理知识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水上冰花,人间仙品 ·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春节超火的小城,有多好游? ·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水与火,势均力敌的绝配! ·  3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最具地域特色的汉字美食是哪个? ·  3 天前  
星球研究所  ·  星球研究所2025新春招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理蹊

阅读 | 吃苦的年纪,别选择安逸

地理蹊  · 公众号  · 地理  · 2017-09-05 00:15

正文


吃苦的年纪,别选择安逸

作者:景天

1

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不论我们想或不想,总有一些让我们羡慕的人与事,猝不及防地出现在手机或电脑的屏幕里。谁是世界首富,谁入了福布斯排行榜,谁是新上榜的年轻精英,我们一清二楚,而对于他们所吃过的苦,我们则大多不清不楚。

马云能赚钱,也会赚钱。他的赚钱能力中,藏着他曾经吃过的所有苦。

他曾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亲力亲为查找数据、分析数据;他用三天看了几十万字的资料,逼迫自己成为一个懂行的行家;他坐大巴车去谈项目争取客户,在卧铺上发邮件,车上的乘客几乎都已睡去;他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独自在异乡为一个订单努力。

有人说,他赚的钱比谁都多,因为他吃过的苦比谁都多。

他说,“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去拼一份奖学金,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整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玩着网游,干着我80岁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干嘛?”没有人强迫我们在本应吃苦的年纪尝遍人间甘苦,只是苦难本就会常常不期而至,苦尽才能甘来。

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一点苦都不肯吃的人,永远不可能发出光芒。

2

偶尔也会羡慕没有什么名气、已经长大成人的“邻居家的孩子”。同样朝九晚五,互联网人出入写字楼、咖啡厅,拿着让人眼红的薪水;投行人开着豪车,随手签好几百万的合同……几乎同样的年纪,他们却过着许多人羡慕的生活,完成了大多数人日思夜想想要实现的梦想——赚很多钱,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鲜衣怒马,快意人生。

前几天,邻居得知我们公司招聘图书编辑,托我妈把她家女儿的简历给了我一份。我看完给她打电话说,阿姨,我们公司这次招聘编辑要有经验的,您女儿刚毕业,可能不太合适。

邻居阿姨马上说,我闺女在审计公司实习过。那段时间天天加班,可辛苦啦。我把简历给你,就是想帮她找一份离家近、不那么辛苦的活。不是你们公司也行,只要不那么累就行。

我说:“阿姨,真对不起,恐怕没有不那么累的工作。”

适合毕业生的工作,大多需要吃苦。打杂是苦,加班是苦,处理不好职场关系也是苦。但职场菜鸟的未来就藏在这一点一滴的苦里,这是我们成长的阵痛,非得经历过了,才能体会到成长的快感,得到赚更多钱的机会。

你为自己设置了一条很低的吃苦底线,就不要去羡慕别人快意生活的极限。

或许曾经我们都不够狠心,不舍得让自己吃很多很多的苦,以至于常常后悔为什么当时不努力一点。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但退一步说,吃苦这件事,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3

蔡康永说:“苦味存在,是为了帮助我们下次趋吉避凶,不是每餐拿来给我们下饭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不过是吃了一次苦头,长了一些经验,然后才能知道怎样可以又快又好地办成一件事情。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决定辞职写作后,无论什么选题都肯写。写了十年,吃了十年的苦,才成为“现象级”作家。

演员范冰冰也曾在微博发过一张脖子受伤的照片,说“时间夺去了我们轻狂的眼神,却给了我们嘴角上扬的资本”。

公司附近有一对50多岁的夫妻,风雨无阻卖了十年烧饼。两人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生火炉,六点出摊开始卖烧饼,站十多个小时,卖两百多个烧饼。日复一日地吃苦,攒下的钱可以在老家盖一栋小洋楼,过上当地人羡慕的生活。

大家都一样,吃过苦,才更能体会苦尽甘来的意味。 何况正拥有大好年华和无限可能的你,吃一点苦,又有什么呢?

春蚕吐丝,破茧成蝶;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前方的路埋伏了许许多多的苦,看起来崎岖不平,只要我们肯撑过艰难的那一段,就一定会比站在原地的自己更加强大。( 来源:人民网 )




“钱多事少离家近”不一定是好事

作者:温言

1

我休完产假回到工作中的第一个项目,就遭遇了严重的滑铁卢。虽然其中有一半的不可抗力,但我还是接到了老板长达3000字的信,满篇都是对我的指摘。我不禁开始回想自己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步田地的:

三年前,我觉得没有成长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找到我,但我觉得那个机会很累而且太折腾了;

两年前,我觉得顶到天花板时,有一个还凑合的机会找到我,我觉得现在的单位产假更长;

一年前,我考虑要换一份工作,再也没有合适的机会找到我,我觉得很茫然,似乎外面更可怕了。

一天,二十多年的老朋友来看我。朋友笑着说: 你已经学得够多了!你最缺的是找到一个能让自己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让已有价值闪光的地方。

2

当我开始重新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时,却一次又一次以不同的方式被告知“你的开场不错,不过后面你浪费了太多时间,享受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安逸。”

我知道,在N年前,当我决定将“钱多事少离家近”作为工作理想时,今天茫然啜饮着冰水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我知道,当我任凭自己在原地踏步却仍然无所作为的时候,这一天就已经注定了。

悲催的是,当年选择留在舒适区,继续从事着一份头顶有光环的工作多年后,我也并没能实现“钱多事少离家近”的“生活理想”。

那天,我和一个朋友聊了很久。她问:

第一,你有什么异于常人的价值?不是常规的、工作三五年的人也能创造的价值,而是缺了你就不行、唯有你能给平台创造的价值?

第二,你只告诉了我你不想再做什么,那么你想做什么呢?

第三,你说你打算从闭塞安逸的环境换回快轨,也愿意付出代价,你给这个代价划出的底线在哪里?


离开的时候,我再次打量这座曾经呆了一年多的写字楼:它不再是我熟悉的样子。 怀揣着这三个问题,我决定重新开始。

3

全凭自己的想象,去描绘所有可能的挑战和未知世界是无用的,为什么不从最简单、最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呢?

把过去那些主动了解的、被动学到的东西,用更系统的方式梳理、用新的角度理解,才能知道自己的位置。

我意识到之前的自己,尽管一直在同一个方向上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还有 知识结构和视野也 亟待提升。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无论是流程的事情,还是技巧与方法,我都能够熟练掌握;但如果站在更高层级去看待问题,往往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因为我总是刻意忽略了战略层面的信息,觉得那些和自己无关,从而降低了自己的视野,没能把思维带到更高一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