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吐槽明军的训练拉胯道:
“惟有火器是我所长,但火器又有病痛,且如三千军一营,使一营火器,不过三千杆,临时必下四面营,每面只得六百杆。况一营决无此多,又不敢以六百杆一齐放尽,思以何为继。只得分五班,每班不足百杆。
临阵之际,或将铅子先入,或忘记下铅子。铳口原是歪钭,大小不一,铅子原不合口,
亦尖斜大小不一。临时装不入口者,有只在口上者,有口大子小临放时流出者,有将药线撚不得入,用指引唾而撚者,而将火线灭了者。此类皆放不出,已有二十杆矣。放出高下不准,润湿不燃者,又有四十余。得中者不过二十杆。
其中致命处而死者,不过十余人。夫以敌數千人冲來,yi敌數千人冲來,豈打死十余
人可使之走乎?是如我与諸君还未出门,还未見敌,先已算输了。”
戚继光除了抱怨明军除了火器粗糙低效外,还吐槽了明军放炮放铳乱放,发射时没有秩序不能循环发射,发射时大部分铳使用不当打不出来,即使打出来也打不准,完全不能发挥火器的威力。戚继光提出要训练火枪兵“打放如式”和“循环放打”,正确射击和火力循环发射这两项欧洲火枪兵最基础的要求,明军往往都达不到。
在 《火攻挈要》也吐槽明军火器劣质:
“奈何近
来
有火攻之虚名,并无火攻之实效,其故何也?
铸造无法,不谙长短厚薄度数之节,不能命中致远,或横颠倒坐,及崩溃炸裂,而反伤我军。
”
接着又吐槽明军军事素养低下:
“装放无法,不谙远近之宜,众寡之用,循环之术,或先期妄发,贼至反致缺悞,或发而不继,乘间而冲突可入,或仓皇失火,未战而本营自乱,此贻害莫大,胜着果安在哉?”
未战而本营自乱的现象在明军非常普遍,明军火器拉胯是多年积弊。不能循环放打是因为火器制造的粗劣,不能放打如式这是严重缺乏训练,不务正业的结果。
明军是封建军队,更是腐朽没落、贪污横行、地位低下、官僚僵化的封建军队,极其拉胯低效。。从土木堡之后,明军私下被将领和宦官役使,与家奴无
异
,武备腐朽训练废弛。
这才逼着戚继光另外训练戚家军,戚家军是明朝最适合训练成火枪兵火炮手的部队,可惜没有成为现实。
火器粗劣,训练不足是明军火器的致命弱点,频繁炸膛更令明军望炮铳而生畏,失去斗志和信心,造成未战而本营自乱的灾难后果。萨尔浒之战,明军火器有上百种,但被使用弓箭的八旗兵打得满地找牙,当时已经17世纪了,不善于用火器对付弓箭骑兵连莫卧儿奥斯曼和波斯三个亚州兄弟都看不下去。
屡战屡败的明军最后寄希望于更精良的西洋火炮,有识之士提出训练炮手引进西洋火炮,但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用。从大臣层面引起区区30门西洋炮都要引起党争,争吵了4年把徐光启革职停止进口西洋炮了事。从皇帝层面,崇祯大帝又极其短视自私,仅有的一点西洋炮大部分还要扣下给自己壮胆,发往前线的只有11门。
当时的土耳其火炮年产量数千门,按大明这个体量要有上万门炮几十万支火枪才能完成全军的火器化,这事苏莱曼、阿克巴、阿巴斯都干过,但对崇祯大帝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即使压制李自成和满清,那也需要上千门火炮几万支火枪,还要训练有素的士兵和专业的军官,对于大明烂透的官僚体制来说又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最后大明的命运由家族作坊一般的将领带家丁的部队来支撑,将领就像包工头,带了自己的亲族乡亲形成一只小战稀松大战不灵的包工队,督师辅臣就像项目经理带着他们四处堵漏糊裱,包工队还经常不听话要工钱闹事和跳槽。虽然对手八旗兵也是稀松,但是就怕明军更稀松。
李约瑟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本的发展和科学革命带来伟大的社会变革。因此,欧洲的发展速度开始超过中国官僚封建制度缓慢的速度。”其实明清拉胯的根就是腐朽的官僚封建制罢了。
昨天还有简中军迷和我吹嘘清军的10力弓,都17世纪了,你不觉得自己有点滑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