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文经济课堂
欢迎关注我们,一起学习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贵州法治报  ·  冲上热搜!男子用40万转账表情包“套走”​8 ... ·  13 小时前  
贵州法治报  ·  冲上热搜!男子用40万转账表情包“套走”​8 ... ·  13 小时前  
江南晚报  ·  【江南早报】下月起,开始退钱了! ·  19 小时前  
新华社  ·  面包糕点为何不再使用这种添加剂? ·  昨天  
新华社  ·  哪吒,凭啥这么火?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文经济课堂

薛兆丰:不要寄望于经济学者的道德

人文经济课堂  · 公众号  ·  · 2019-08-05 20:17

正文

作者: 薛兆丰 (得到专栏《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主理人)

近两年,中国舆论不仅强烈呼吁经济学者提高专业水准,还要求他们提高道德情操。 前者须假以时日,不能一蹴而就,而后者则可以靠拍胸脯来达到。 不奇怪,短时间里,媒体上就涌现了一批自称“研究穷人经济学”、“为广大股民说话”、“为社会整体代言”、“自己决不会被收买”的经济学者。 这不是好现象。


不论是公众寄望于经济学者的道德,还是经济学者标榜自己的道德,都是可怕的趋势。 经济学者本来是最明白其个人道德不可能改进社会的人。 如果经济学者不但不去从事研究,还要靠标榜个人道德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那就意味着他双料的堕落。


好的经济学者,不标榜自己的道德情操。 不是说他们没有道德情操,而是他们接受过的经济学训练告诉他们,个人的道德力量只能影响身边为数极少的人,而不能用来解决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机制协调”问题。


经济学第一课,不应该学什么“供给需求”,而应该学习欣赏经济学者哈耶克(F. Hayek)所说的“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 美国人里德(L. E. Read)在1958年发表的短文《铅笔的故事(I, Pencil)》,极生动地阐释了“自发秩序”的思想精髓。 国内学者秋风把它译成了精美的中文,在网上容易找到。


在这篇短文里,里德以第一人称讲述了铅笔的制作过程。 从石墨、粘土、木材、黄铜的开采和炼制,到铅笔的发明和合成,再到运输和销售,当中糅合了多个年代、成千上万人的智慧和劳动。 令人感叹的是,当中没有一个人完全掌握制造铅笔的全部技术。 事实上,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参与了铅笔的制造,但铅笔还是诞生了!


铅笔的寓言告诉我们,市场是由无数分立的个体组成的,这些分立的个体各自为政,共同形成了他们每个人事前都预想不到的后果。 这种自发形成的秩序,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单一的目标和单一的力量,对改善整体的经济没有帮助。


有人问,人类都已经能让卫星上天了,为什么还不能消灭贫困? 这是因为消灭贫困比送卫星上天更困难! 卫星上天是个“单目标”工程,只要不惜代价,还是比较容易办到; 解决社会的贫困和其他经济问题,则是一个“多目标”工程,没有良好的协调机制,哪怕有强烈的愿望、高尚的情操和军队式的管理,也不可能办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