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机核
来自新浪微博认证资料:机核网官方微博www.g-cores.com @ 机核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茅酒圈  ·  飞天跌破2200!茅台酒2月18日行情价 ·  22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机核

给《黑神话:悟空》打8分的IGN编辑,开始直呼真香

机核  · 公众号  ·  · 2024-09-12 19:27

正文

↑↑星标“机核”不迷路

游戏评分,逐渐“图一乐”?

作者:Nick

编辑:柏亚舟

《黑神话:悟空》距离正式发售已经过去了20多天,根据推算,目前的销量应该已经直逼2000万。
而在正式发售之前,8月16日的“媒体解禁日”制造了最大声量,当然,它本身也会与接下来的销量产生巨大的关联。对抱有“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心态的国内玩家而言,外媒怎么打分,也会是相当关注的一个点。
游戏在各大媒体评分出炉时,著名媒体IGN成为了焦点:在“IGN中国”给予满分10分的评价的同时,“IGN本部”则给予了8分的评价,这一看上去很不错的评分,引发争议的点来自多个方面。

一方面,“IGN给8分“这个事本身来说近年来早就成为了游戏圈一个耳熟能详的梗,8分出现过于频繁,且毫无区分度;另一方面,IGN评测文章几乎全部在赞叹游戏的优秀,只给出了少数缺点,从文章发言口径来看,怎么都像应该给9分。
早在游戏发售当天,一些玩家就去责问文章作者Mitchell Saltzman为什么只给出了8分,让他本人也在社交平台上大倒苦水,表示在测评时确实遇到了许多bug,影响了游戏体验。
这种解释本身倒也合理,游戏最初的bug、英文版的体验,的确会影响到评测者的判断。然而最近,Mitchell Saltzman的一则言论又引起了争议。他表示:“《黑神话悟空》中隐藏着如此多的秘密,真是让人难以置信。第二次通关几乎让我感觉完全新鲜,不仅是因为我发现了新的 Boss 和区域,还因为我获得的新装备和物品影响了我与已经打过的 Boss 的战斗方式。”

换句话说,这位负责评测《黑神话:悟空》的编辑,玩了二周目才知道每个章节都有隐藏地图和法宝,在完全没有探索支线的情况下完成了游戏评测。
而这,似乎只是近年来游戏评测媒体与游戏玩家群体间的割裂,又一个具体的事例而已。

曾经的“导购员”

早在纸媒时代,游戏媒体的存在对于当时尚处于萌芽时期的游戏市场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玩家来说都是如此。
像国内为玩家们所熟知的《电子游戏软件》《家用电脑与游戏》《大众软件》《游戏机实用技术》《电子游戏与电脑游戏》等等,可以说是一代人的“电子游戏启蒙”。在那个消息相对闭塞的年代,游戏爱好者们也能够从这些纸质媒体上领略翔实的攻略和新鲜的资讯。

用一个当今生态下更恰当的“比喻”,那就是这些经典的游戏杂志,或许某种程度上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云玩家”。
不过国内早期的游戏电脑杂志更多的是偏向于对游戏的介绍与攻略(偶尔也有秘籍),只有少数杂志,比如《电子游戏软件》就尝试给游戏打分给玩家参考。
而评测与评分的机制,国外媒体运用的更早也更为纯熟。早在1982年,《Computer and Video Games》第一次在月刊中创建了游戏评测体系,以上手难度、价格、可玩性为标准进行打分,而且还不是简单地介绍游戏内容、价格及玩法,还给予了游戏具体的评价。
随后《Beep》的出现涵盖了街机和主机游戏内容,FC游戏机成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后,1985年3月,日本的《Login》杂志就增加了一个专栏,专门用于刊登FC游戏的内容。这个专栏后续演变成为了就成为了所有游戏迷熟知的《Fami通》。

从评分制这一概念机制来说,《Fami通》不算祖师爷也能算宗师级人物了。如今,很多游戏发售之时,《Fami通》会邀请多位编辑,通过针对游戏的画面、音乐、玩法、剧情等维度进行评分,并对其进行简短的点评。
在日本之外,欧美同样也是游戏市场的主力军。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官方杂志《Nintendo Power》和民间跨平台杂志《EGM》都诞生于80年代后期。
并且不同于国内早期泛滥的盗版问题,大多数玩家在购买游戏时还是非常仰仗媒体评论的,而欧美游戏媒体从创立开始,无论是早期的纸媒还是稍后兴起的网络媒体,都肩负起了实际上的导购功能。
而且因为这些提前玩到游戏并进行打分的编辑往往是资深玩家,所以游戏的分数与点评都十分具有参考价值,尤其是知名媒体。如此一来,在过去一款游戏评分少上1分销量就会少十万甚至百万。
在互联网时代来临后,国内外媒体都经历了由纸媒向互联网媒体过度的这一阶段。具体到评分方面,IGN、GameSpot和Metacritic逐渐开始引领游戏评测的新方向。
比如说IGN本身其实游戏评分只是它众多业务的一个,但往往游戏发售时IGN的评分又“自带流量”,获得了极高的关注,有些还成为了梗。像上文提到的“IGN8分”梗之外,宝可梦ORAS的“too much water”同样也是经典素材之一,甚至让一些任天堂拥趸至今仍不愿相信IGN做出的任何评测。

GameSpot更偏向游戏评测初期的风格,分别从画面表现、声音效果、游戏内容方面逐一介绍,既有对游戏内容的欣赏,以及对游戏不足的指明。
相比之下,Metacritic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它其实是个“评分集合”,通过综合各媒体评分计算平均分,除此之外还有“用户评分”,比起更为传统的“一家之言”,要显得更为观点多元一些。游戏新闻报道时候,也经常会带上一句“M站评分XX分(收录XX家媒体)”。

争议不断

对于玩家或者用户来说,游戏评分这件事既有购买游戏的“导购价值”,也有从传统上的信任所在,评测即是选购游戏的最佳向导,这套说法玩家们深信了很多年。

但是游戏评测的标准和定义,实际上又没有一个完全统一、客观的标准,比如说游戏是怎么评的、怎么测的,标准是什么?

本身来说这样一个细分科目就没有一个市场公认和规定的标准,像纸媒时代的老编辑可能会从画面、剧情、音乐、玩法、操作等多个维度取个平均值。

新一代编辑可能注重于多人分别打分取平均值,Fami通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但即便是采取多人,这个体量也就无外乎十几个,这样的评价样本量去对应可能上千万的玩家群体,本身从统计的观点来看,也是相当不合理的一面。

近年来游戏评测评测争议频发,或许以下几点原因:

1. 评测人员自身的专业程度

比如IGN有一群编辑,但一般来说每一个游戏也就会安排一个编辑去测评,那么不同的编辑本身就对擅长的游戏领域和了解程度有一定局限性,很难做到说相对全面整体细致的评测。

《风暴英雄》在IGN评分只得到了6.5分的评价,然后这款游戏却被分公司IGN西班牙给予了9.0分的高分评价,造成如此巨大的差距原因是,随后就有玩家爆料,给《风暴英雄》打分的IGN编辑只打了24盘游戏,然后只赢了8盘人机。游戏中创新的地图机制以及天赋经验系统在IGN的口里却成为评分低下的元凶。

更为搞笑的一个例子出现在“GameCritic”网站测评《尼尔: 机械纪元》上,编辑在文章中说,这游戏我玩一半就玩不下去了,后半部分是在油管上云通关的,现在我来给你们评测一下……

2. 评测群体与玩家群体的相对割裂

近年,影响游戏打分的因素越来越多,譬如多元元素等要点,对有些编辑很重要,对有些编辑则不置可否,这一点本身在玩家内也有很大争议,分歧点也因此产生。

再比如忽视一些“最基本的游戏体验”,比如当年《刺客信条:大革命》发售时,几家媒体都打了8分以上的高分,但游戏发售后频发的Bug,导致测评的编辑都遭受了迅猛的舆论压力;近年来的《赛博朋克2077》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3. 标准不统一,过于放大其中某一方面

比如说对于一些小游戏,游戏媒体往往一般会抱着相对宽容的态度,会自动回避小游戏投入不足的缺点,反而会主动寻找亮点。

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对手游(包括三端互动的游戏)评价标准比主机和PC端游戏要宽松很多,对独立游戏和大厂的评价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错误小厂可以犯大厂不可以,有的环节在独立游戏是能忍受的,但3A就不能容忍,或者说“是否符合玩家”期望也是评分中的一环。

4. 玩家群体对于游戏厂商可能插手,导致对评分的不信任

标准难以捉摸并不是现如今玩家对于评分不信任唯一的理由,毕竟从最早的纸媒时代开始,游戏媒体和厂商之间的关系,也很难真正去用“独立客观第三方”来形容。

没有证据的时候,当然不能诛心去说“收了钱”,然而,给游戏打分这件事本身,或许就存在天然的矛盾——要求绝对客观,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同的参与人和不同的媒体机构立场就决定了这件事几乎不可能客观。

一些无奈和趋势

曾经游戏评测更多被视为游戏行业的“导购员”,和当时游戏内容生态相对较少,信息相对闭塞,玩家们接受相关内容参考的来源相对有限不无关系。

如今纸媒早已式微,各种内容生态百花齐放:社交媒体、播客、视频网站、综合媒体、垂类媒体等应有尽有,玩家早不需要凭借曾经“权威”式的意见作为自己的参考标准。

早年的游戏市场,盘子还没有如今这么大,可以做到对游戏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评测,如今游戏本身就越来越多,平台也多。厂商发布游戏的节奏也越来越快,玩家对内容获取的需求也越来越快,也确实会导致没人好好静下心来认真去做评测,这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消费现象。

而且游戏评分吸引力的立足之本,是本身游戏媒体机构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像近年来一些引发争议的评分事件本身就是在伤害玩家对于评分机构的认可度,长此以往游戏评分有可能会像一些硬件测评分数一样,“不够专业,更像是娱乐评分”。所以,测评机构和测评人员的专业性就至关重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茅酒圈  ·  飞天跌破2200!茅台酒2月18日行情价
22 小时前
冯站长之家  ·  2017年3月9日医疗晨报(语音版)
7 年前
胶卷迷俱乐部  ·  究极胶卷相机大全库建设计划
7 年前
全球健身指南  ·  Q&A | 裹保鲜膜跑步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