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业绩预告已进入集中披露期
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6月5日,沪深两市已有1148家企业发布了2017年中报业绩预告,占全部上市公司的35.33%;其中,业绩预喜的有857家,占比74.65%。
今年上半年业绩增幅比较的上市公司,呈现比较明显的行业集中效应。
预计净利润最大增幅将超过100%的214家公司中,化工行业公司最多达42家,其次是机械设备行业和电子行业,分别有25家和16家。
如果要掘金中报行情,可以多关注一下几个行业中尚未披露预告,且有望业绩大幅增长的个股。
新一波兜底潮来袭 15家公司号召员工增持
6月2日至今,A股共有15家公司发布了兜底增持公告。
兜底式增持公告发布之后,有几家上市公司的股价在短期出现了明显的涨幅。
但是,兜底式增持在各国股市中均比较少见,A股市场第一次出现兜底式增持潮是在2015年股灾发生之后,多数股票连续非理性下跌,市场人气陷入冰点。彼时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也发出倡议,倡议各上市公司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积极采取公司回购、大股东增持、员工持股、高管暂停减持等措施,稳定公司股价,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切实维护全体股东的利益。
多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或董事长采取号召员工增持的方式进行响应。
为避免出现股价下跌,出现增持员工利益受损的情况,很多公司的控股股东、实控人或董事长承诺对员工增持导致的亏损进行补偿兜底。
2016年1月,A股迎来新一波调整,上证指数创出股灾以来新低,A股也迎来又一波兜底潮。
兜底式增持这个东西,虽然近期市场还比较买单,出现了一些因为兜底式增持而刺激股价短期上涨的情况,但是给我的感觉还是套路大过诚意。
因为我们能看到,大多数上市公司给出的兜底式增持的时间窗口都很短,一般情况就是3-5个交易日,只有在这几个交易日里员工进行增持的,才能享受兜底待遇,这个时间之外的增持都不能获得兜底待遇。
这样的话,上市公司大股东就可以在不花钱的情况,制造一个短期利好出来。
这样的话,对于兜底承诺,大股东有三种套路可以选择,
其一,如果对未来一年的业绩没有什么信心的话,且股价目前位置还算不低的情况下,大股东可以借兜底增持对股价的刺激,抛售部分股票变现。因为时间窗口短,真正有意愿购买的员工数量不多,减持变现得来的收益将来支付兜底价差毫不费力,甚至还有盈余。
其二,如果到了即将兑现承诺的时间点时,上市公司的股价稍低于承诺价格,上市公司可以刻意制造一些热点来提振股价,使股价回到承诺价格附近,由二级市场的其它投资者来为兜底式增持买单。
其三,如果真的股价大幅低于增持价格,大股东也可以拖延兑现承诺,毕竟大多数员工很难因为增持股票的浮亏去要求大股东马上兑现承诺,真的这样要求的话,估计这个员工也是不打算继续在这家公司干下去了。
网上很多言论现在也在质疑“兜底式增持”的诚意
现在董事长倡议兜底增持的股票100%涨停,会不会有大玩家如果先买股,让董事长倡议兜底增持,然后涨停吃肉走人,再分钱给董事长,毕竟倡议增持也不一定增持,况且增持100股也是增持,苦的是涨了之后追进去的股民。
不过有一个情况是,前面两次“兜底式增持潮”之后,上证指数都出现一段时间的中期回升行情,因为“兜底式增持潮”出现往往说明大股东对提振公司股价也黔驴技穷了,而这种情况下也是很多股票严重超跌之后,即将出现中短期回升的一个临界点。
所以这波‘兜底式增持潮’中因为兜底式增持公告而上涨的个股不建议大家去追高,不过可以关注这种情况出现之后,市场是否要短期进入一个超跌临界点。
追涨NST新梅,一天套牢30%
昨天ST新梅恢复上市交易,最后3分钟追涨进去的有人直接被套了接近30%。
怎么会搞出这样情况的呢?
这要从暂停复牌股的交易规则说起,
理论上暂停复牌股在复牌的当天不设涨跌停限制,但是实际上还有另一套规则也是适用于复牌股,那就是临停规则。
股价在开盘价基础上
,上涨10%就触发临停规则,暂停交易半小时。
第一次暂停交易之后,在第一次暂停的股价基础上再上涨10%,再次触发临停规则,一直暂停到收盘前最后5分钟。
于是就有了这样神奇的分时走势图,
早盘开盘价高开,之后在开盘价基础上涨停,触发一次临停,半小时恢复交易之后,再次在临停价的基础上涨停,触发第二次临停。而到了尾盘恢复交易的时候,ST新梅突然连续遭到多笔近4万手达大单抛盘,股价走势由此画风突变出现断崖式下跌,而最奇葩的是,之前上涨会触发限制,而最后这5分钟却完全自由,随便跌,于是ST新梅直接砸掉当日全部涨幅,最终收盘报7.65元/股,跌0.26%。
也就是说,最后5分钟刚开始的时候,直接追涨期待股价继续上冲的投资者在之后的5分钟里直接被套29%,想想都肉痛。
深装借壳ST云维
继去年11月新疆城建成为“最严借壳新规”后的首个重组上市案例以来,时隔7个多月以后,A股市场再现借壳案例。
ST云维6月5日晚间发布公告,新三板挂牌企业深装总将借壳ST云维上市。如果顺利成功的话,将成为今年首例借壳上市成功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