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服商贸新消费分析师刘越男
越南妹看旅游:专业研究 发现价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滴滴代驾服务订阅平台  ·  限时开启|滴滴代驾司服合作伙伴招募 ·  昨天  
惠济发布  ·  玩转元宵节,郑州交警送上观灯指南→ ·  昨天  
惠济发布  ·  玩转元宵节,郑州交警送上观灯指南→ ·  昨天  
南方新闻网  ·  价格大跳水,有人3天立省7000元!很多人忍 ... ·  3 天前  
南方新闻网  ·  价格大跳水,有人3天立省7000元!很多人忍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服商贸新消费分析师刘越男

【国君社服刘越男】南海明珠迎来新的发展阶段(1) ——海南建省30 年以来政策梳理

社服商贸新消费分析师刘越男  · 公众号  ·  · 2017-10-10 15:39

正文

摘要


临近建省30周年,海南产业政策在时长和释放节奏上皆有可能超预期: ①通过研究海南30年的产业政策变化发现旅游是在经历了发展外贸、地产、工业之后才被逐渐推到舞台中央的。②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占比直接影响海南经济增速,高占比带来高增速。因此旅游产业的政策在时长与释放节奏上皆可期待。


历史经验证明海南省适合发展第三产业: ①近30年来,逐渐找准自身定位和相对优势,从发展对外贸易到发展房地产、工业,最后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②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建省初期,海南借助政策优势发展对外贸易,政策性优惠带来的外贸繁荣在1994年的全国外贸体制改革中终结。③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南省洋浦成片开发,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投资商,房地产需求大增,房地产业迅速崛起。1993年下半年,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房地产泡沫破灭。④1993年,海南省首次提出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受限于当时薄弱的经济基础和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的龙头效应未能发挥。⑤随后海南省提出了“一省两地”的战略,排序是工业第一。但效果不佳,“十一五”规划工业主要指标未达预期。


建设国际旅游岛,旅游被推到舞台中央: ①2008年,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经济增长动力由外需转为内需。海南省结合自身产业发展情况,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产业,建设国际旅游岛。②软硬件共同发展:海南省不断建设和完善海岛交通,机场、铁路、公路和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推进。文明大行动整治旅游市场,游客满意度持续提升。③在截留境外消费、促进国内消费大背景下,离岛免税政策不断放开,三亚海棠湾免税店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单体免税店。④免签+景区建设+文化旅游协同发展。⑤我们认为发展旅游业符合海南省先天条件和国家利益,将是海南省的长期目标,海南建省30周年之际,产业政策时长和相关配套政策的释放节奏都将有望超预期。


推荐标的: ①中国国旅,2017/18年EPS为1.09/1.3元,对应2017/18估值为26.8x/22.5x, 维持目标价38.15元,增持评级;②首旅酒店,2017/18年EPS为0.77/0.97元,给予2018年35xPE,对应目标价为33.95元。相关受益标的:北部湾旅、宋城演艺、三特索道。


风险: 政策释放节奏不达预期、宏观经济波动影游 响海南国际旅 岛建设。



1


产业经济变迁,“旅游”被推到舞台中央


海南省因其独特的亚热带地理位置和优质的旅游资源禀赋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政策倾斜的重点地区,其产业经济的四次重大变革都与政策导向息息相关,回顾海南建省以来的政策调整,政策导向由主外变为主内,产业也经历了:贸易、地产、工业、旅游的演变。 发展国际旅游岛的政策被逐渐推到舞台中央。

三大产业结构从1978年第一产业占主导的53.1%:22.3%:24.6%,调整为2016年第三产业为主的24%:22.3%:53.7%。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影响明显,第三产业兴衰对经济增速影响尤为重要。1987-1992年,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略有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海南经济发展有起伏,但总体增速快。1992-1995年,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小幅波动,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经济发展明显放慢。1995-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基本保持不变,第一产业比重在36%左右,第二产业比重2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43%左右,经济恢复增长。2005年以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不变,在41%左右徘徊,海南经济步入稳定较快发展轨道。


事实证明:

①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海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②工业不能作为主导产业支撑海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988年到2008年间,只有过度阶段海南均实行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但工业短腿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海南省是生态大省,工业发展有诸多限制;海南省孤岛在外,工业企业面临原材料进省,产品出省运输成本高的问题,企业竞争力较弱。

因此,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的“国际旅游岛”这一规划和政策目标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决策更具科学性。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国际旅游岛”十年规划期结束后,发展旅游将会是海南省未来长期坚守的产业发展方向。


2

建省初期:外向型政策导向——发展对外贸易


建省前,海南的经济支柱为农业,工业基础薄弱。 1985 年三大产业结构为37%:25%:38%,侧重于农业。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为解决落后的经济局面,省政府认为海南需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任务, 制定了以工业为主导,工农贸旅并举的发展战略。

在该政策倾斜下,海南省开始改善企业经营机制,广泛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1988年底改制企业占比已达72%)。改制后当年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年工业总产值达24.05亿元,同比增长25%。然而其政策持续性不强,叠加资金缺乏和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海南的工业高速增长没能维持。


当时的工业无法带动全盘经济发展。 海南建省初期,工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占比小,尽管增速较快,但短时期内其对GDP增长的贡献依然最小。且工业内部结构层次较低,主要以矿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制造业不发达,无法带动全盘经济发展。所以为短时间内尽快使海南富起来,省政府还将重点放在发展对外经贸上。

1988年8月颁布《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1988)26号文件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简称13条),13条允许贸易自由,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


政策性优惠带来的外贸繁荣在1994年的全国外贸体制改革中终结。 倚靠对外贸易的政策优势,外贸业务发展效果显著,海南省第三产业占比由1988年的31.6%上升至1992年的50.3%,4年间急速上升了20%。

1994年11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 统一政策 、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放开进出口贸易,海南省近6年的对外贸易政策红利消失。

1988年到1994年海南省作为特区对外发展贸易的6年对海南的政策环境与产业都有重大影响:①曾将海南定位中国南部对外窗口,政策红利消失后,海南需重新定位;②对外贸易的确起到经济“加速器”作用,加速效果退潮暴露出的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层次依然偏低。


3


过渡阶段:房地产支撑经济发展,提出发展旅游业

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南省洋浦成片开发,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投资商,房地产需求大增;同时中央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宽松的开发环境为房地产发展准备了条件,房地产业迅速崛起。

房地产业繁荣拉动经济超常规发展。 当年房地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28%,在其拉动下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184.92亿元,同比增长41.5%。1993年下半年,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海南省房地产泡沫破灭。


房地产业遭受打击,海南省经济发展再次失去方向,为优化产业结构, 1993年,海南省首次提出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受限于当时薄弱的经济基础和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业的龙头效应未能发挥。 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由1992年的50.3%下降到1995年的42.9%;GDP增速明显放缓,从1992年的41.5%下降到1995年的3.8%。

过度阶段,海南省产业重心经历了两次调整,最终三次产业比重为35.9%:21.6%:42.5%,产业结构从房地产“一枝独秀”转变为农业、工业、旅游业“三足鼎立”。

4

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为主,农业+旅游为基石


在经历了发展贸易和地产热之后,海南省提出了“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战略,将产业发展重心转移到新型工业,同时建设热带农业基地和旅游度假圣地, 政策排序是工业第一,农业和旅游次之。

在“一省两地”的产业战略指导下,海南省经济下滑趋势得到遏制,经济增速恢复到10%左右;但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20%的水平,工业“短腿”问题依旧明显。

2004年,海南省又提出始终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三不双大”政策正式成为海南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政策。

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海南省经济增速加快,由1995年的3.8%上升到2008年的10.3%;经济情况好转,人均国民收入达1909美元,依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由低收入地区步入中等收入地区的行列。在“一省两地”产业战略指导下,农业和旅游业保持增长,其中尤 以旅游业的发展最为突出;工业发展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并未达预期。

5

第四次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国际旅游岛


5.1 规划统揽大局


2008年,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经济增长动力由外需转为内需。在此背景下,海南省结合自身产业发展情况,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产业,建设国际旅游岛。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了海南省从 2010-2020 十年间的发展路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全面展开。2015年又提出要把海南打造成中国的旅游特区,将国际旅游岛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在国际旅游岛战略指导下,海南省逐步放宽免税、免签、放航权政策,全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第三产业占比由2008年的40.20%上涨到2016年的53.70%,旅游业收入稳步增长。

5.2  “开拓客源+景区建设+文体活动”三管齐下


海南省不断放宽免签条件,吸引境外游客来岛旅游。政策出台后境外游客数量增加,拓宽境外市场初见成效。


海南省拥有6个国家5A级风景区,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促进旅游产业成熟化、标准化。

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文体娱活动吸引访客量增加。 南省承办了多场国内国际著名体育赛事,其中海南国际马拉松、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体育+旅游”模式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2017年海南计划举办70余项比赛,文体事业发展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承办国内外重大会议,提升国际关注度和知名度。 博鳌亚洲论坛于2001年第一次在海南召开,会议的举办促进了博鳌的建设开发,提升了海南博鳌的国际知名度。会展业是海南省重点产业之一,2017年上半年海南共举办100人以上会议8100场,参加会展人数158.1万人,会展业收入80.2亿元,同比增长15.5%。


5.3 借助政策红利,免税发展正当时


“截留消费”宏观环境利好,离岛免税政策进一步推动。 国内免税店正乘国家“截留境外消费”政策积极发展,离岛免税政策不断放开“如虎添翼”,且海南岛拥有全球最大单体免税店——三亚海棠湾国际购物中心。2017年7月,海南省政府计划在省内增开离岛免税店,免税购物借政策福利或将迎来新增长。

5.4 前期基础设施+后期市场整治

5.4.1 海陆空多向发展,海岛基建日益完备


“倚靠大陆,眺望南海”的地理位置。 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端,是中国第二大岛,海岸线总长1823公里,拥有大小港湾68个,北部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毗邻大陆,东部和南部与众多东南亚国家隔南海相望,重要的交通位置和战略位置,是海南岛面向内地游客市场和海外市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之一。

国际旅游岛计划开展以来,海南省不断建设和完善海岛交通,机场、铁路、公路和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推进,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补贴工程建设,形成三维立体交通体系,极大的提高了海南岛旅客吞吐量和岛内交通便捷程度,促进海岛经济发展。


三大机场落地扩建,带动来岛旅客数量攀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