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会计视野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网站。是了解会计、审计、税务、评估等相关专业领域的最佳网站之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会计雅苑  ·  安永华明收警示函 ·  12 小时前  
马靖昊说会计  ·  Deepseek:为什么这么多女CPA都是单 ... ·  15 小时前  
财融圈  ·  快手财会岗位重磅来袭! ·  3 天前  
财融圈  ·  快手财会岗位重磅来袭!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会计视野

听过再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你不懂这5点

中国会计视野  · 公众号  · 财务  · 2019-08-14 07:23

正文

作者 l 文七君

来源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shoujirym8754)

大家好,我是文七。

上周末跟一个朋友见面聊天,他说最近在研究韩寒的杂文,学习他的犀利文风。这让我想起来韩寒的第一部电影《后会无期》,里面就有一句相当犀利的话: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道理有用么?有用。但为何我们读过一堆书、听过不少大咖演讲、买过很多知识付费课,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估计很多人都跟我有一样的疑问。

这篇我们就探讨一下这个话题。不懂下面这5点,听过再多道理,恐怕也过不好这一生。


1

世上没有万金油的道理

当你看过很多道理的时候,你会发现:

同一个理论观点,正着说没错,反着说竟然也对。

比如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个中国人都听过这个道理。 它说: 人唯有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获得成功。

这个道理对吗? 对啊。

但是《精英日课》的万维钢老师就有不同观点: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

许多研究都在验证,在田径赛场上失误一次的运动员,再失误的几率比别人高; 在手术台上失败过的外科医生,再失败的几率也比别人高。

“一个一直失败的人,将来最大的可能性也许是习惯性地再次失败,还不如新人。”

那么,到底该信谁的?

两种观点,都没错。因为他们说的「失败」不是一回事。「失败是成功之母」里的失败,是「好的失败」,能从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而万维钢老师说的失败,是「不好的失败」,很多失败带来的伤害大到不可弥补,应该尽可能去避免。

菲茨杰拉德有句名言: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头脑中能不能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越是听着相反的道理,越需要用脑子思考,反复辩证。

世界在发展,信息在流动变化,知识在不断的迭代,人也在不断地成长,认知需要不断的升级。我们在接收道理的同时,需要懂得辩证思考。

很多道理都是互相矛盾的。运气重要还是努力重要?保守好还是进步好?固定时间写作还是灵感来了再表达?这些问题,每个都能从正反两面说出很多道理来。

真理的背面,不一定是错误,也许是另一个真理。

遇到具体问题怎么办,没有固定的行动指南,没有标准答案。你必须参考两方面的道理,加入独立思考,自己做决策。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听道理不如捂上耳朵。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论。每个理论、思维、知识、技能,都有它适用的场景。

在看似互相矛盾的道理中,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动态平衡点,形成独立思考,是真正吸收道理达到认知升级的关键一步。


2

每个人都有思维误区

这两天我在看关于睡眠问题的书,书里讲到伴侣的作息同步才能更高效的休息。我把这个观点跟我夜猫子老伴儿一讲,他说:

“呸!papi酱跟她老公作息一点都不一样,她老公每天干活到凌晨,还不都各自睡得好好的?”

我老伴儿此时就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 把papi酱的个人案例,当做大众适用的方法。

我们有很多思维误区,比如喜欢把特例当惯例(有些伪成功学就喜欢把名人的偶然性成功当成普通人的行为榜样,割大家的智商韭菜),比如只从一个角度出发看问题。

我们都听过一个放羊娃的故事:

记者在陕北黄土地采访一个放羊娃——

记者问:“你每天都在干什么呀?”

“放羊。”

记者又问:“放羊为了什么呢?”

“挣钱。”

记者再问:“挣了钱呢?”

“娶媳妇。”

接着问:“娶了媳妇呢?”

“生娃。”

记者不放弃:“生了娃呢?”

放羊娃想了想,说:

“放羊。”

这是个听起来很纯真的故事,但若迁移到个人成长上就很可怕。

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放羊这种闭环,就是单一视角导致的认知狭隘

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话:「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单一视角就能让人狭隘到可笑,但自己却深陷其中,毫不自知。

人的思维误区当然不止以上两种,我只是举这两个例子来说明: 思维误区阻碍着我们的认知,影响我们看清道理。

人的思维方式就像一个操作系统,道理只是一个个APP。一个人陷入了思维误区,操作系统没有升级,再好的APP也运转不顺畅,接收讯息时就会出问题。

只有走出思维误区,才能看清道理。

如何避免陷入思维误区?

分享一个查理·芒格受用一生的认知思维工具—— 多元思维模型

“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做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by 查理·芒格

在芒格看来,世间万物相互作用,只有把各种知识结合起来,从每个学科总结出特定的思维模式加以整合,才能获得全面的知识,做出正确的决策。

多元思维模型的核心,就是跨学科学习 。查理芒格提到了多元思维模型的工具:决策树理论、会计学、质量控制理论、误判心理学、微观经济学等等。这些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对形成多元思维认知有很大帮助。

一个人通过跨学科学习,跳脱自己的思维误区,建立多元思维,才能更有效的接收信息,真正听懂道理。


3

认知思维需要不断强化

有的时候你发现,即使有意识的建立了多元思维,我们也依然对「道理」无能为力。

遇到问题时,我们常会忘记那些醍醐灌顶的道理,事后才一拍大腿:哎?我当时怎么忘了?!

这事还真不赖我们。

人的大脑有两套系统,左脑负责理性思维,右脑负责感性思维。我们听到的所有道理和知识,都是由右脑先吸收成故事,再转化到左脑形成逻辑总结,成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次转化到右脑,形成你自己可以讲出来的故事。

概括的说,我们大部分懂得的道理,都是左脑对右脑的逻辑归纳。这个归纳有效,但并不全部覆盖。毕竟左脑不是右脑,难免会丢失很多维度。

你听懂了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到底有多重要。

你在当下懂得这个道理≠面临选择时能想起这个道理。

吴伯凡老师在《认知方法论》中对这一现象有很好的解释:

“所谓的认知就是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建立一个高带宽的专线连接。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偶然连接的,但神经元连接的一个规律就是:你只要不断地重复,它就会从偶然一次连接开始,逐渐建立一种固定的连接,而且这种连接重复的次数越多,连接就越稳固。”

在前一篇《会说话的人,一开口就赢了: 顶级说话高手的6条沟通建议》里,有个读者给我留言:“有道理,然鹅,我头脑一发热就卡壳子了 。”

这个症状太典型了,我也一样

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关键时刻想不到。怎么办?一次想不到,就多想几次。当时想不到,事后要反省。

很多道理,讲一遍是没有用的,那还是“别人家”的道理。只有通过多次感受强化,融入到生活、学习、工作中,才能形成认知,才不会在需要使用时忘掉。

认知思维的强化,就是需要不断的查漏补缺,形成更完善的系统,才能有效的输出,变成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你听过的道理,并不是你掌握的能力


有些朋友看到这里急了:“我兴趣广泛,物理、天文、文学、心理学都订了很多大课在学。我思维挺多元的,记性也不赖,为啥还是不行?”

别着急,你大概是遇到了这个问题: 误以为自己掌握了听过的道理。

听过,知道,懂得,都不等于掌握。

“知道/懂得”是指一个人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而掌握,是指了解事物,能充分支配或运用。

他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听过了这个道理后,能不能学以致用,把它变成你的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道理,并没有为我们所用,内化成我们的能力。

知识不是力量,运用知识才是力量。

就像写作一样,我们搜集前人的知识作为素材,但那只是基本的数据和信息。把这些基本数据和信息融入自己的思考架构、逻辑框架,自己下笔来写,才变成自己的文章,你才具备写作的能力。

不加入理解思考的文章,是洗稿,不是写作;不加入理解思考不去践行的道理,是复读,不是掌握。

举个例子来说,读大学的时候,谁都听过“选择大于努力”这个道理。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人在工作的时候,做到了自主选择?每年有无数求职者在浑浑噩噩的找工作,只为了一份薪水。

只有碰钉子了,工作力不从心了,没法升职加薪了,我们才懊恼的想起来“选择大于努力”这个道理。此时再去践行这个道理,一定对它有更深刻的认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听了千遍万遍。而真正去应用它的人,又有几个呢?道理听了千万遍,做起事来还是拍脑门。晚上想想千条路,明天还是走原路。

去做,去尝试,去实践。把道理内化成自己的思维认知和行为模式,你才真正掌握学到的道理,把它们变成处理问题的能力。

我在学《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时,武志红老师也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看法,分享给大家。

有位来访者感觉一直以来自己的脑子就像一个椰子壳,里面塞满了纸条,每个纸条都是父母给她的一个道理。

当遇到一件事情时,她会从椰子壳里试着调出一个相应的纸条来,然后按照这个纸条去行动。几乎没有哪个纸条是自己写的,都是父母灌输的、看上去很好的道理。

这些被灌输来的道理有很多缺陷:

—— 从里面调出来一个合适的纸条不容易,有时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调动;

—— 每当调用一个纸条时,身体似乎都不愿意;

—— 这些纸条经常相互矛盾,冲突得很厉害。

因此,武志红得出一个感悟:

“一个道理必须经由你自己身体的证悟,否则这个道理就不是你的道理。”

你看,当你不去思考不去践行不去证悟的时候,道理不仅不让你过好一生,还会让你产生心理疾病,让你过垮一生。


5

没有速成的人生秘籍


我见过很多问「为什么没法过好一生? 」的人,连30岁都没到。

有些人学到了一个道理,就想着马上实现人生腾飞。 学了两节职场进阶的方法,老板还没给自己涨工资,就说: “什么破道理,屁用都没有!

想要这种速成的人生秘籍,别说人,神仙也给不了。 你看仙侠电视剧里神仙怎么施法的? 是不是也得指手画脚张牙舞爪一遍遍的做动作?

即便神仙也得做时间的朋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