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们”到底惹恼了谁?」
最近,学而思的一次集赞活动“攻陷”朋友圈,而学而思也又一次在媒体圈与朋友圈结结实实地“火”了一回。
回顾过去的一年,每每在中国家长焦虑的的时候,学而思都会作为教育机构的代表成为众矢之的。
难道像有些明星的“招黑体质”一样,学而思与“学而思们”也天生自带“招黑气质”?而在一次次的“招黑”中,“学而思们”到底惹恼了谁?
▼
很明显,答案不是受惠方:家长
教育使得每个人都拥有社会流动的可能。
对于大多数人家来说,良好的教育,入读最顶尖的大学是跳出阶级固化,实现阶级升华的最简单有效的途径。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未来,培训班、兴趣班、英语课、体育班,家长以自己过来人的经验为孩子安排了一系列可以增强人生竞争力的课程。
甚至,有时候表现的比孩子自已还要着急,常常把自己压得都喘不过来气来。
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焦虑由来已久,只不过这种群体焦虑在互联网无远弗届的特性下被放大了。
▼
那么家长这种群体焦虑又是来自哪里呢?
很多人会想到是现有的教育制度的问题,是高考指挥棒的原因。其实不然,只能说高考是家长焦虑的一个催化剂。
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现有的情况下,高考是一种选拔学生的相对公平的途径。另外,国家从未停止对高考向着更公平的方向改革的探索。
2014年,新高考改革的消息传出来,学生和家长一致叫好。不再严格区分文理科、选择自己擅长的三项科目考试;外语一年多考;增加综合素质评价,这些措施的出台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长的焦虑。
往深追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子孙后代的影响。
自古以来,由于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普遍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要“出人头地”、要“光宗耀祖”,就只能通过读书这一种方式实现。
所以在我国,家长一般施行严管教育模式,采用适应应试教育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不止家长如此,用人单位也是这种心理。
一位资深HR告诉记者,“在无法用可衡量的量化标指来判断两个面试者的时候,形象、学历、初印象等这些指标的确在面试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由此来看,家长的考虑也没有问题,知名大学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中确实会更有竞争力。
这种骨子里的观念所致,也就勿怪家长的焦虑。
▼
“学而思们”错了吗
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学而思们”,他们不仅是育人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是一个需要遵循市场规律运作的教育企业。
市场自由竞争环境下,企业进行一些商业行为无可厚非。作为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家长们集体选择学而思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也必然有自己的考虑。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教育支出的增加和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课外培训因其与日常教育的互相补充、对日常教育的关注、教育内容的延伸性等多方面的功能,而受到家长的关注。
一位家长在广州日报的微信留言称,学而思的老师详细解答问题,热心回答疑问,自己的女儿时至今日也还记得十几年前教过自己的学而思老师。
这样的教育培训机构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也是其自身的服务质量、教学成果领先一步的结果。从经济角度来看,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双方自由选择的结果。
确实,“学而思们”通过灵活的教学实践方式,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及对学生群体的精准分层教学,从而与公立学校的资源和经验形成有益补充,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解决方案。
这是家长为孩子选择教育途径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也是“学而思们”能在市场上存活的原因。
学而思们惹恼了谁,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在所有人都在为孩子的好未来努力时,讨论这个问题是无意义的。受到了批评,受到了指责,又有何妨!
常年关注中国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在《吾国教育病理》一书中,提到中国人的观念里,人人都要读大学,人人都要挤破头读顶尖大学,却唯独没有人告诉他们:如何发挥自己的所爱所长,如何更好地成为自己。
这或许需要家长、社会、学校、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郑也夫先生提到的问题。
换句话说,只有社会各界建立选择性教育的理念,让不同特长、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才能让每个学生有好未来。
喜欢小编的文章吗?
如果喜欢
点个再走啦
我知道你是爱我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