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金融业而言,风险是与生俱来的。客观上讲,信贷经营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用经营的方式去把握和控制风险,而不是试图利用主观意识、过去的经验以及千篇一律的风控技术去应付或被动承受风险。
事实上,风控技术无关强弱,谁也不能说谁比谁更厉害,关键只在于“是否有效”。而如何实现“有效风控”,除了时机选择、制度安排及辅助等要素之外,更多的内因还取决于其背后所驱动及支撑的逻辑。
近年来,随着银行、保险等大型金融机构逐渐将视线转向小微信贷领域,小贷公司、P2P、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平台等身体力行“普惠金融”,越来越多的小微贷客户看到了融资路上的些许曙光。
然而,不同于其他信贷客户类型,小微贷客户对于资金的需求往往“短、小、频、急”,又因为其财务信息不透明、不健全、生存能力薄弱等特点,导致小微贷款提供者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成本高、不良率高、风控水平要求高等“三高”局面。
“在小微贷的风控技术领域,从最初的抵押模式,再到第二代以IPC技术为代表的信贷员模式,都走过了他们特有的历史时期,如今局限性愈加凸显,行业上亟待出现新一代的技术。”大数金融创始人兼董事长柳博近日在C轮融资发布会期间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说。
在他看来,过去的风控技术难以兼容成本与规模化扩张的需求,为破解该难题,各金融机构各显神通,“我们采用了‘数据化风控+信贷工厂’模式解决这一难题,所谓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技术,过去仅被应用于信用卡和小金额的消费信贷业务,我们将其首次应用于大金额的个人无担保贷款上,目前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柳博说。
柳博认为,数据化风控就是让风险结果可预测,“一个行之有效的风控模式,是在不良率和通过率之间做出最大化的平衡,在一定通过率的情况下把不良率降下来,在设定不良率目标的情况下把通过率提上来。”
事实上,最初的小微贷风控技术依旧是沿用了传统的信贷技术,典型特征即为“抵押物”模式,然而,该模式并不适用小微贷客群的特点,在实际应用领域犹如“大象起舞”般笨拙。
“这种模式在技术上肯定是有效的,只不过不能满足众多小微企业的需求,实际上是‘惠而不普’,虽然利率不高但惠及面比较窄,经常要求客户提供诸多资料、报表之类,效率也比较低。”柳博说。
2005年,德国IPC 微贷技术被引入到中国,该技术由德国国际项目咨询公司研发而成,这是一家专门为以微小企业贷款业务为主的银行提供一体化咨询服务的公司。以IPC技术为核心的微小贷款项目在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运作下来,其平均不良率低于3%。
据了解,从2005年开始,德国IPC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微小企业贷款项目,成功和国内12家银行合作。
德国IPC技术的信贷流程包括市场营销、贷款申请、信贷分析、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款回收等,其核心是评估客户还款能力,同时,该技术一般要求小贷业务以独立的事业部方式运作,总行设小贷中心,分行设区域经理。
IPC 微贷技术在一定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另外,与德国IPC技术类似的还包括法国沛丰的小贷技术,印尼人民银行小贷技术等。
“我们统称为‘信贷员技术’,对人的技能要求较高,靠信贷员的经验去做判断,但是,信贷员对于这套技术模型真正运用娴熟需要一年以上时间,是一套比较占用人力成本和需要时间传承的技术。且信贷流程需要信贷员全程参与,也使得放贷的道德风险加剧。”柳博说。
实际上,这套技术更加适合小型金融机构或区域性金融机构,比如村镇银行、城商行、小贷公司等,而随着小微贷款面临大规模扩张,IPC技术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科技金融技术的发展,新型审核授信技术的出现迫在眉睫。
以此推论,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又该当如何实施呢?两个要点:即风险警示和风险管理。前者“取势定位”,决定你该不该做,后者“亡羊补牢”,保障你该怎么做。两者相辅相成,另外再加上个制度加以约束,并保持绝对执行。
“制度大于天”,这一点,“老银行人”都深有体会。银行之所以“借贷”,又为何总是领先一步于我们“收贷”。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有一道坚不可摧的风险防火墙,即“风控制度体系”,当然还包括其强大的执行力。
“借贷”抬高了准入门槛,旨在构筑第一道风控防线。在“收贷”方面,他们更加专注于时效,关键时刻完全依据规章制度办事。事实上,对于每一个制度,其背后都是百万以上乃至上千万的教训代价所换来的。
宁可损失业务,不可制度让步。既然是戴着镣铐舞蹈,就应当用经营方式去控制风险。制度面前,杜绝“人治”,即便是实际控制人的命令,也必须不折不扣照章审批。现实中,许多公司自以为豪的“一票否决制”,其实就是给自己挖了一个最大的坑。理由无非是一股独大,或者受制于人情事故。再如,看上去很美的“资金过桥”业务,其背后往往隐藏了巨大的道德风险。既有银行收贷方面的“阴谋”,也有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如果不加强制度监督及底线严谨,仅凭个人主观意志放款,无疑是一种单方面的冒险行为,那么很可能挣了利息亏了血本,得不偿失。
值得一提的是,有观点认为,僵硬的制度一定程度上会障碍业务的发展,甚至抑制了创新。其实不然,两者并不纠结。其一,众所周知,灵活的制度才有生命力,所以要求我们及时动态地去修正制度。现实中的风险也非一成不变,其将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呈现动态变化,那么唯有灵活的制度才可能既达到规范操作的要求,同时又使风控技术得以逐步完善并变得更加安全。关于制度的修正,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对于抵押或质押等常规业务,有制度就按现有制度办,只是在速度上尽最大努力先人一步即可。对于创新业务,二线人员或管理层,绝不能简单地去否定。相反要鼓励一线,并深入一线现场调研,以更快、更好地去适应市场和寻求新对策。如果制度有效,就惟制度是从;如果创新业务或者新的风控方法既能拓宽业务,又能有效控制风险,那么就按规定去修订和详尽制度。
金融业务的本质是经营风险,因此创新的关键不在于业务本身,而是还原金融的本性,创新出一种与之对应的新风控方法。
衡量创新是否有效,前提要求是对症下药,结果体现在双赢或多赢。对于我们而言,重在风控;对于企业,必须经营可持续性。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或创造出新的风险,不然就成了“伪创新”。比如,“订货保证金”,这也是我们听到最多的借款用途之一。若为了规避资金挪用风险,可以选择委托支付,也可以要求我方接收货物,或者渗入其供应链并协商合作事宜等手段。主动追求差异化经营之路,不为迎合客户去胡乱创新,这才是所谓金融创新的真正要义。
再谈风险警示和风险管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两者虽相得益彰,但顺序不可颠倒。也就是说,先有了充分的风险警示要点,才有可能更好地维持风险管理。真正有效的风控,最怕纸上谈兵和夸夸其谈,它需要“吃一堑长一智”的例证,甚至是血淋淋的事实。
风险警示首先要“取势”。回顾金融发展史,我们不得不承认,金融大多数时候就是“靠天吃饭”。因此,尊重趋势、敬畏市场,永远是风控技术的灵魂理念。用经营方式去控制风险,把钱贷给谁?这个“谁”非常重要。他是做什么的?借款需求是什么?还款来源呢?还不了怎么办?假如我们以投资的眼光和思维去探求这些问题,那么答案将简单明了。只有这样,双方合作才有可能达到可持续的目的。多数企业的经营都会因宏观或行业周期而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所以外部环境、财务杠杆以及投资回收期等,都将对后续风险的演变产生决定性影响。信贷资金的天性只是“短期投放”,如果将信贷资金沦为投资属性,那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