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王莉团队】
我们发布了智能手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智能手机深度:“消费升级+创新周期”,手机供应链迎来供需革命-20170702
》
,并于2017年7月4日召开了电话会议进行详细解读,纪要如下。转载请注明来自“电子王莉团队”。
深度报告有道云链接:
http://dwz.cn/6fC2Um
各位投资者大家好,我是东吴电子首席王莉,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最新发布的手机产业链报告。之所以发布这个报告,是因为我们发现很多投资者对手机产业链投资还停留在苹果周期逻辑,我们认为三星、苹果的热卖只是表象,其根本原因是手机消费升级叠加创新引发的换机潮,这才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如果仅仅只是苹果周期,那苹果新品发布后有可能投资机会就结束了,
但我们认为,大的手机换机周期开启,景气度到明年还会比较旺盛。
根据我们从第三方机构看到的数据,用户购买手机的价格一直在上涨,去年12月份销售的手机中,甚至超过一半都是售价在2000元以上。反思这背后的原因,我们认为首先是需求端出现明显的消费升级,这主要受益于人均收入和GDP的不断提升。第二点是消费者已经历两三次换机,对于手机的认识已比较成熟,对手机的追求不再停留于价格因素,而希望获得更好的功能、外观、更稳定的使用体验等。
在供给端,我们发现智能手机在经历2010-2015年的快速渗透后,在2016年只有个位数的增长,智能手机行业已经进入存量市场,厂商的竞争策略也随之发生改变。在快速渗透阶段,厂商主要采用低价策略,典型案例是小米,其采用千元机的红米达到了非常高的销量。但在进入存量市场后,使用低价策略已经很难引起用户的换机,因为低价带来的低品质打击了用户对低价的热情,使得用户愿意为性能、外观等支付溢价,这个时候就只能采用差异化策略了。
差异化策略在HOV身上是体现得比较明显的,它们在功能和用户定位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化。这些能从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厂商,它们不仅是找准了自己的定位,还能在创新上保持更高的频率,那就有可能通过创新引发换机。
另外去年电子上游产业经历了非常明显的涨价,这使得手机的BOM大幅上升,如果不考虑创新,现在一部手机的物料成本已经达到150美元-200美元。如果再考虑创新带来的成本上升,为了覆盖这些物料成本,手机的定价必须达到2000元以上,这对于没有品牌号召力的厂商来说是无法实现的。从去年电子上游产业涨价,叠加创新不断涌现的情况,我们发现智能手机厂商竞争格局发生洗牌,不断呈现强者恒强的态势,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品牌厂商集中。我们判断,对于国产二三线智能手机品牌,如果今年没有明显的旗舰机实现品牌的提升,那么它们的风险会越来越大,因为未来市场能留给它们的空间越来越小。
所以我们看到的情况是,需求端用户越来越成熟,希望使用有品牌、高性能的手机;在供给端,物料成本一直在上涨,创新成本也在增加,这个时候就只能进一步品牌化,进一步提升单价。这个时候可能形成一个循环,所有手机品牌都在寻求高端化、更高的价格,以便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目前苹果、三星手机在5000元-6000元区间,HOV旗舰机向3000元-4000元延伸,小米等在向2000元-3000元提升,我认为这可能达到了一个弱平衡,价格如果进一步上涨会有过高的风险。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认为未来手机元器件会出现分化,只有跟创新相关、可以提升品牌价值的元器件才具备溢价能力,而那些标准品面临砍价的威胁。
在未来的投资机会方面,我们建议大家关注创新,一方面是因为创新可以使手机品牌化、高端化,另一方面是智能手机市场依然庞大,任何创新都是几十亿美金量级的市场。基于这两点理由,我们认为未来智能手机市场会持续出现机会,并且将主要出现在创新方面。
从创新方向来看,我们认为未来会出现更好的通信体验、更好的视觉体验、更好的声学体验、更好的拍摄体验、更高的颜值、更强的续航能力和更多的应用场景几个方面。而在具体把握投资机会方面,我们认为会出现一线品牌引领、二线品牌跟进的模式,如果苹果、三星有创新,国产手机通常也会跟进,所以我们需要对苹果和三星的手机创新保持高度关注。我们在今年三月份也召开了四场苹果链的专家电话会议,对今年苹果的创新进行了剖析,现在看来当时的预判还是比较准确的。
①【东吴电子&机械】 3月7日的第一场苹果链投资机会电话会议纪要。
②【东吴电子王莉团队】 3月8日的第二场天线射频会议纪要。
③【东吴电子王莉团队】 3月9日的第三场摄像头纪要。
④ 【东吴电子王莉团队】3月13日的第四场无线充电纪要。
另外我们也发现中国的手机厂商背靠最大的消费市场和优质供应体系,也正在从创新的跟随者成为创新的引领者,比如华为最开始用双摄,OPPO最开始用AMOLED屏,小米最开始用陶瓷后盖。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供应链更成熟和安卓机更强烈的创新需求,所以中国厂商在国内供应体系有优势的领域就容易出现创新,比如摄像头等,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投资方向。
下面我从我们认为最主要的七个创新方向给大家做一个剖析。
更好的通信体验。
通话、通信联网是手机必不可少的功能,所以保持更好的无线连接是手机持续创新的重要方向。尽管5G还需要两三年才能开始商用,但是手机厂商肯定不会等到运营商全面布好5G通信网络之后才推出5G功能手机,而会提前布局。如果2019年或2020年是5G大规模商用的元年的话,那2018年就会是5G通信模块在手机中普及的时间点。
随着向5G网络转变,我们看到手机中天线复杂度在提升、滤波器使用量在增加、射频前端器件集成度越来越高。以天线为例,到了4G时代,天线单机价值量已经从几毛钱提升到1美元。到了5G时代,数据传输需要阵列天线,单价价值量是非常高的,现在估计是在10美元以上。在5G之前,4G+也需要使用MIMO天线,单机价值量也可以从1美金提升到4美金左右。目前MIMO天线已经在华为、三星手机中得到使用,我们判断明年也会进入苹果、OPPO、vivo等厂商。
进入5G时代还会带来滤波器使用量的增加。5G时代的手机频段会从现在的30-40个频段增加到80-90个频段,每新增一个频段大约需要增加2个滤波器,所以滤波器的单机价值量会从现在的3美金提升到10美金以上。另外未来手机射偏前端集成度会越来越高,与天线的融合越来越密切,这对于天线厂即是机会又是挑战,这方面我们比较看好信维通信。目前滤波器主要是日本厂商,但是当国产厂商技术水平达到标准之后,国内手机厂商可能很愿意使用国产滤波器,这是未来切入滤波器市场的一个机会。
更好的视觉体验。
今年来看,视觉体验创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上,一个是OLED屏,另一个是全面屏,我们认为全面屏是用户感知度更高的一个创新。我们此前也召开了电话会议,可以参考前期的
《全面屏电话会议纪要》
。
使用柔性OLED面板制造全面屏比较简单,但是三星的柔性OLED产能已经被苹果、三星瓜分掉,国内面板厂的OLED屏产能又不足,所以国产厂商只能使用LTPS、
a-Si
制造全面屏。
以前的手机屏幕都是直角切割,全面屏需要R圆角切割,切割的良率很低,需要使用激光切割,所以可以看到面板厂在抓紧购买激光切割设备。由于LTPS价值比较高,同时国内LTPS产线比较少,所以国内面板厂可能会使用a-Si液晶面板制造全面屏。
除了显示面板,触控也会改变。In-Cell触控和外挂式触控都可以设计。外挂式触控的边缘识别率确实比In-Cell触控要好得多,但也会增加成本和增加厚度。现在主要问题是可以提供In-Cell触控全面屏的面板厂是很少的,只有国外的夏普、友达,如果选择国内的深天马等厂商,外挂式触控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配套方案。
另外未来主流将是使用OLED屏,手机厂基于话语权和供应链控制的考虑,大多会使用外挂式触控,看好欧菲光。
全面屏对其他零组件也是有利的,比如集成度更高的天线、摄像头等,我们在这里比较看好
信维通信、
欧菲光、舜宇光学、汇顶科技等厂商。另外全面屏需要重新设计声学组件,除了瑞声科技和歌尔股份,其实信维通信和立讯精密也做了非常多的积累。
更高的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