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太爷
高太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攻认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学习可以很快乐,生活可以更美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夏天的陈小舒  ·  原来人生定“胜负”的核心是它 ·  9 小时前  
夏天的陈小舒  ·  原来人生定“胜负”的核心是它 ·  9 小时前  
简单心理  ·  「一上班就浑身难受」说的是你吗? ·  21 小时前  
壹心理  ·  有奖征集|写给做过心理咨询的你 ·  昨天  
壹心理  ·  反复推开爱你的人,是一种创伤反应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太爷

想改变,却一次又一次失败?强烈建议你看这篇文章!

高太爷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9-11-26 12:18

正文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筹备“情绪训练营”,既然要开训练营,那么必要的前期工作是肯定要做的。我给之前的30多位来访者分别发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询问他们在解决情绪问题上都遇到了什么阻碍,有什么需求。


等到问卷全部收回后,稍作统计便会发现,大家在某一点上的看法出奇地一致。用个比较时髦的说法,就是“痛点”比较普遍。


那么这个“痛点”是什么?


四个字,知易行难。


很多存在情绪问题的人其实都会主动寻求帮助,查阅资料也好,心理咨询也好,目的无外乎是缓解乃至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收效甚微。


明知道要拒绝别人的请求,但就是做不到;

我也不想这么丧,但是一到深夜就止不住想哭;

我也想要高效工作学习,可就是没办法沉下心来。

。。


就像韩寒在《后会无期》里说的,“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在遇到情绪问题时也往往是“道理我都懂,但情绪就是管理不好”。


那么,我们要如何减少“知易行难”,让自己做出改变呢?


一、理解“心理立场


前几天,亲王马伯庸发了这么一条微博:



“好多年前,一个学长失恋了,我过去安慰,刚劝了几句,他泪眼婆娑地抬起头,恶狠狠地说:‘这些道理我比你说得好,但赶到自己头上可是另外一回事儿’。今天下午我给人做了一场‘如何做一个不焦虑的家长’的分享,回家以后,一瞬间想起来这段往事”。


要是有时间看一下下面的评论,更是大型打脸现场。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当别人出了情绪问题,诸如失恋分手、事业受挫等等,我们总是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去安慰他们,但一旦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那我们懂的那些“理”和“情”,突然间就什么用都没有了。


赵本山老师讲话了,“我这还叭叭给人上课呢~”



理还是那个理,情还是那个情,之所以会发生“劝人易,劝己难”的情况,是因为我们所处的心理立场发生了变化。


一般说来,我们可以按照事情是否与己相关,划分出两个心理立场:旁观者立场当事人立场


而根据立场的不同,我们的脑区反应也大相径庭。


当处于旁观者立场时,更多的是前额皮层参与思考活动,这是我们的理性思维系统。在旁观者立场下,我们几乎不必代入情感因素,可以理性全面地考虑问题。


而一旦处于当事人立场,大脑被激活的脑区就变成了边缘系统,这是我们的情绪思维系统。所以处于当事人立场时,我们更容易感情用事,做出的反应也更倾向于本能。


你在图书馆看书时,看到旁边有人在玩王者荣耀,不由得暗地里起了鄙夷之心。回到宿舍,室友五个人在开黑,你兴奋地加入了战团,等待的时候一眼看到刚才图书馆借回来的书,你想了想,狠狠抽了自己一耳光,“妈的,打游戏还不专心”。


这就是人类理性的局限性。谁不知道看书学习自我提升是好事儿?可一拿起手机打游戏刷抖音,人人都变成了王境泽,“真香”。


那么,怎样处理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尝试自我客体化


自我客体化就是将自己从自身抽离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评价自己。


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可以试着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旁观者,去观察自己在处理这个问题的表现。这样子,我们就不会完全陷入“当局者迷”的境地。

 

比如,老高我最近一直在忙情绪训练营,担心流量会进一步下滑。然后我就会把自己想象成自己喜欢的管理大师德鲁克,去思考自己当下的困扰。一旦想到德鲁克一定也会认可这种工匠专研,舍弃流量的方式,自己的焦虑就会缓解很多。


再比如,我的一位女性朋友,明明已经非常努力,但对自己非常苛责,自我贬低,内心非常痛苦,我建议她,先想一位自己最亲密的人(旁观者),然后,站在“最亲密的人”(旁观者)的角度,如何评价她的所思、所行,练习几次之后,就比较释然的看待自己,接纳自己。


所以,思考一下,你的旁观者是谁?



二、增加实践细节



大概是在十年前,一名台湾魔术师登上春晚,展示了“硬币入杯”、“戒指进蛋”,在彼时的我看来简直惊为天人。随后,我就踏上了学习魔术的道路,一发不可收拾。


在过去十年里,我看了近百个魔术揭秘视频,甚至还让一个玩魔术的朋友当指导老师。那些近景魔术看着很唬人,不过知道原理之后也没有多难。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憧憬着自己的魔术师之路:


万一哪天吃不上饭了,在街边玩近景魔术也能混口饭吃。人家叫刘谦,我就叫高虚吧。


然而十年过去了,我除了一手蹩脚的花式洗牌之外,什么都没学成。


难吗?不难。

会吗?不会。


老师都手把手教了,然而还是学不会,这是为什么?


我之前在如何才能建立,你自己的知识体系?曾写到:


信息组成知识,知识组成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加实践组成能力体系,老师教的那些东西,属于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操作则属于能力体系。


一些偏重于理论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需要太多的操作。但那些现实的问题,则需要进行大量练习和重复,才可能真正掌握。


很多问题即使你明白了原理,如果缺少足够的操作细节,依旧没办法做好。


番茄炒蛋,应该是最简单的家常菜了,可给你两个鸡蛋,一个番茄,你就能做出来好吃的番茄炒蛋吗?


你还要知道放多少油,什么时候炒鸡蛋,用中火还是大火,这些都是在不断重复的操作中磨炼出来的。


在情绪问题上“知易行难”,很多时候也是缺乏实践细节。因此,想要避免这类情况,我们要构建丰富的实践体系。


入行之初,我曾花费逾万元去听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实践课,理论都是耳熟能详的理论,自己看书也能看得八九不离十,但让我觉得值回票价的,是他所分享的自己几十年来做心理咨询收获的心得和实践细节:


那些细节并不起眼,但却能极大改善咨询效果,推进咨询者的康复进度!


同样的课,不同的老师可以带出不同的效果;

同样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收获。


这背后的差别,大抵也是与实践细节的多与少分不开的。


三、利用环境倒逼


《南史·吕僧珍传》里记过这么一个故事:


宋季雅被罢职后回了南康郡,在吕僧珍(南梁开国元勋)家的旁边买了住宅,房价一千一百万。吕僧珍觉着他房子买得太贵了,结果宋季雅说了这么一句:“我花一百万买房,一千万买邻居。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有个定律叫“邻里效应”,说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


社会感染(情绪/行为的传递)对处于邻近空间中的人群,更易起到一定的整合作用,人们相互之间靠感染达到情绪上的传递交流,使之逐渐一致起来,进而引起比较一致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个好的环境,能更好地塑造一个人,帮助他提升格局,培养能力。相反,一个坏的环境,也更难让一个人向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的想法源自自身所处的环境,而种种行为也是为了适应环境。


如果环境一成不变,我们的想法就很容易被环境所影响变得“窄化”,很难去主动思考环境之外的事物。即便你做到了主动思考,但在行为上还是会受到环境的制约,想要做出新的改变难上加难。


一个一成不变的环境,就像一滩死水,极易令人变得消沉。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滩“死水”中的问题也会越积越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想让这滩死水重新变得清澈,就必须引入“活水”,让我们所处的环境重新充满生机。


当我们真心想要谋求改变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尝试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夏天的陈小舒  ·  原来人生定“胜负”的核心是它
9 小时前
夏天的陈小舒  ·  原来人生定“胜负”的核心是它
9 小时前
简单心理  ·  「一上班就浑身难受」说的是你吗?
21 小时前
THLDL领导力  ·  唯有读书和修养不能辜负
8 年前
枕边阅读  ·  当我妈发现垃圾桶里的套套后......
7 年前
日记本  ·  暗恋一个人,真的太累了。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