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当代
我知道,打开一本书很难,但你需要了解“当代”。《当代》关注现实,尊重读者,支持原创。每日发布文坛最新消息、连载原创文学、与读者真诚互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黑貔貅俱乐部  ·  《金矿东主夜奔考:千金不换小姨子》 ·  13 小时前  
黑貔貅俱乐部  ·  《金矿东主夜奔考:千金不换小姨子》 ·  13 小时前  
收获  ·  记忆 | 迟子建:灯祭 ·  2 天前  
为你读诗  ·  沉香藏家绕不过的绿奇楠,绕腕留奇香 ·  2 天前  
当代  ·  朝内166文学讲座 | ... ·  2 天前  
为你读诗  ·  你读过的诗,都成了你的气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当代

魏巍:在时间中成为历史——刘皓小说《信客向山》《马拉多纳安魂曲》读后 | 特约评论

当代  · 公众号  · 文学  · 2025-02-14 08:30

正文

刘皓小说《信客向山》《马拉多纳安魂曲》发表于《当代》2024年6期

相关阅读:

刘皓:小说二题|新刊·发现


在时间中成为历史

——刘皓小说《信客向山》《马拉多纳安魂曲》读后


文|魏巍

刘皓的小说《信客向山》展现了一个年轻小说家的探索意识,这种探索意识首先就表现在叙事技巧上,这种小说技巧的探索让人想起上 世纪 80 年代先锋小说的叙事。

时间在《信客向山》中并非线性发展的,它往返曲折,通过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将一个警察与罪犯,光明与黑暗等多种关系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必须在错乱的时间中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这既是对读者耐心的考验,也是对读者逻辑能力的考验。当然,这种错乱的时间分布不仅与人物有关,也与场景有关。


图片


时间的错乱也决定了人物关系之间的错乱,决定了故事情节的错乱。在小说中,骆卫东、宋步云、辛晓蕙、骆丰年、姜斌、老陶、宋鹏……各个人物之间在错乱的时间中逐渐汇集到一起,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在小说《信客向山》中,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并不是事件,而是时间。通过时间节点的变换组织起了整篇小说的发展路径。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何为 信客 又如何 向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依靠时间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信客向山》具有意识流小说的质素,但《信客向山》又确实不属于意识流,刘皓只是扭曲了时间的向度。

时间之所以重要,在于所有的人物都会在时间中成为历史。这个历史当然不会被史书所记载,要知道,中国上下五千年,能够进入史书的人物也寥寥无几,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没有进入史书的人就没有自己的历史,事实上,正是那些没有进入史书的人创造了历史。这是一个奇怪的悖论,书写历史的人并不一定会成为史书的一部分,而进入历史的人却并不一定会亲自书写,但这并不妨碍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信客向山》并不是一篇专门写给骆卫东、宋步云、辛晓蕙等这些小说主人公们的历史,甚至作者本人可能也并没有意识到对这些人物的书写就构成了他们历史的一部分,但事情恰恰是这样,通过骆卫东、宋步云、辛晓蕙、骆丰年、姜斌、老陶、宋鹏等人的书写,作者重构了这些底层人物在时间川流中的部分历史,也重构了平城这个地方的现代史。正在改造的古城,轰然倒塌的邮电大楼,在时间中见证了一切。有时候,我们会认为是人类见证了历史,但是,从时间上来讲,还不如说是这片土地见证了人类的历史,正如小说第 6 节中,作者从“土丘”的视角出发来写两次杀人抛尸的过程(这一节也是旁逸斜出的一节,它将全知全能的叙事技巧用到了极致,当然,也因为这个极致,让小说显得略微稚嫩,使得这一节多少有种为了让故事圆融而强制出场的感觉)。然而,任何一个地方要成为历史的主角,都必须依附于人,套用鲁迅的话说,必须要有历史人物,地名才会有所附丽。

同样,《马拉多纳安魂曲》也是平城底层人物陈佐山的历史。与骆卫东一样,这些人物的历史并非按照线性时间叙事展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回忆。他们回忆的时间不是普鲁斯特的时间,回忆在这些底层人物那里并不是似水年华,而是一生苦难的总结。回忆中的时间当然可以随意扭曲,人类的意识可以不辨方向,不辨时空 穿梭于古今,这种意识的流动性决定了小说情节的可读性并不会太强,换句话说,如果回忆的过程完全依从于意识流,小说就只能以叙事技巧取胜了。

当前,小说写作要从叙事的角度而不是从故事本身出发去创新,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乔伊斯在写作《尤利西斯》,福克纳在写作《喧哗与骚动》的时候,从意识流出发的创作还具有艺术手法上的开创意义 (当然,《喧哗与骚动》的意义在事实上也不只是依靠叙事技巧展现出来的) ,但是,如果今天我们依然继续承用这一艺术手法来展示我们那些鸡毛蒜皮的生活,而不是把它与时代联系起来,我相信不会有太多的读者的。一个作家在建立自己的文学观之前,他首先要建立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观决定了我们看待问题的态度,同样也决定了我们的文学观念 以及文学的深度 。我们为谁而写作?为什么而写作?写作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端 这三观作为基础。这三观并不是通过教育而获得的,而是通过生活体验、历史总结出来的。教科书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生活,因为生活 —— 套用托尔斯泰 说:幸福的生活何其相似,而不幸的生活却各有各的不幸。 步云有 步云的不幸,陈佐山有陈佐山的不幸。同样,生活也代替不了教科书,他们或许会相互为用,但并不能一家独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它不是按照教科书来进行的,它总是逸出教科书之外,它可能处处给人惊喜,也可能时时让人悲伤。有时候,想一想这个世界多如牛毛的写作者中,最后能进入文学史的人却寥寥无几,就会让人有一种莫名奇妙的 哀伤 ,如果这种 哀伤 不能转化成我们反思自己写作的动力,那么,一个生前著作等身 的作家 ,死后也依然会寂寂无名,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图片


刘皓的《信客向山》和《马拉多纳安魂曲》似乎有意向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以及当前的“新东北文学”中的地方性书写靠近,试图将“平城”作为一个新的文学发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为一个二十岁刚出头的年轻作家,未来还有无限种可能性,期待他在未来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面世。

本刊特约评论

魏巍,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教授。


稿件初审:周倩羽(实习)

稿件复审:徐晨亮

稿件终审:赵萍


图片

图片

2025《当代》新刊征订全面开启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订阅新刊

《当代》微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