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24楼影院
一样的电影,不一样的影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气象北京  ·  森林体验指数预报(2025-2-6) ·  2 天前  
气象北京  ·  强风即将来袭 尽量减少外出! ·  2 天前  
北京本地宝  ·  气温低至-12℃!局地降雪+多区大风蓝色预警 ... ·  3 天前  
气象北京  ·  森林体验指数预报(2025-2-4)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24楼影院

戴锦华:我是误入电影

24楼影院  · 公众号  ·  · 2024-04-08 17:55

正文

本期文娱会客厅嘉宾:戴锦华。
戴锦华,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电影史、大众文化、女性文学。大众对她最熟悉的部分,可能还是与电影相关。
近期,我们采访 戴锦华 ,与她畅聊电影。

“我是误入电影。”戴锦华接受南周文娱专访时说,“如果我当时不是别无选择地去了电影学院,就不会有和电影的这份缘分。”因为幸运地看了几十部欧洲艺术电影,“ 从此与电影共坠爱河 ”。

1982年,戴锦华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993年,调入北京大学任教至今。她乐于就电影、文学等议题发表言论,见解独到, 言语犀利且不留情面,广受影迷的喜爱。

她对好莱坞商业片向来不以为意,拿配乐来说,“ 我曾认真地找了一个能够分轨的 好莱坞影片 ,把音乐的轨关掉后,第一次清晰地看到这画面是多么空洞,如果没有特技奇观来支撑,它实在是太苍白了。 大多数 好莱坞电影里的那种饱满的冲击力与视听震撼,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它大量地使用了音乐”
她形容电影是“风险性最高的一种投资,而十有八九它是泥牛入海,血本无归”。只是过去本土市场的不少投资者,把投资电影当兴趣,并不寄希望于产生利润。而未来这些爱好者离场,电影投资会变成一门地地道道的生意。
除了关注正在发生的,戴锦华也在互联 网上开设《中国电影50部》《52倍人生》《性别与凝视》等电影课,主编《 给孩子的电影》,希望跟更多人分享电影的美和魅力。但说到助推电影进入中小学教 育,她却是犹豫的,“我 不希望电影成为知识性的存在,我希望电影的视听语言直接地抵达我们的感官,和我们的身体互动,成 为一种生命经验,而不是知识”,“我不想先上一堂电影入门课再看电影,学电影最好方式就是看电影。”
南周文娱: 《给孩子的电影》选片标准是什么?

戴锦华: 我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没有孩子只有小个儿。低龄不等于低幼,这是我选片的第一原则。 但是因为是给孩子的电影,那些太繁复、太特异的故事肯定不在考量范围内。还有被规定 为孩子不可碰触的,当然也必须被规避。
除此之外,我们想做的是给孩子或关心孩子的家长们提供一个 可实践的 参考,以及同时跟大小孩子们分享一个最简单的事实——电影是复数的。这个复数既包含了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形形色色的电影,也希望孩子们知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别电影。美国有好莱坞,印度有宝莱坞,中国也有自己的电影,曾经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电影工业体系,形成过自己的电影文化。
大概就这么几个考量之下,来编这本书。

南周文娱: 你在互联网上开设的《52倍人生》电影课里,有几部华语电影,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 等。我们也特别推崇姜文的电影,当年南方周末专门还把《太阳照常升起》评为南周的年度电影。

太阳照常升起 》剧照

《阳光灿烂的日子》

戴锦华: 我觉得《太阳照常升起》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都是姜文的佳作、杰作,而且它们都很“姜文”,高度的个人风格化。姜文电影最重的主题始终是(性)欲望,这种沸腾的身体。这是姜文最直观的、最独特的和最饱满的议题,影评人会用 “银幕上爆炸的荷尔蒙”之类词来 描述。
这两部电影对我来说没有特别的高下之分,但当时观众的接受度相差很多。 (注:《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年上映,票房5000万;《太阳照常升起》2007年上映,票房仅1600万。) 如果说这中间有什么变化,一是《太阳照常升起》故事当中的历史时代,变得更加遥远,记忆的政治学从来都是遗忘的政治学,所以那种遗忘就变得更为深刻和更为内在。那能够抵达姜文电影故事所坐落的年代的观众人数,当然就被极大地削弱了。

另一个原因是《太阳照常升起》里,姜文在美学上走得更远,对于线性叙事逻辑自身的细密自洽,他似乎更不在意,恐怕这也是使他没有能够直接抵达观众的原因之一。
此外, 当时中国电影刚刚开始学习市场运作和炒作,而这部电影是把所有的成本都投在了制作上,没有投在宣发营销上,这也是这部电影票房不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元素。
南周文娱: 你欣赏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但并不热爱它。

戴锦华: 我会热爱的电影得先把我还原成普通电影观众,它对我构成了感情甚至是身体的冲击,但同时也吻合我的基本美学趣味,这类电影我会说我非常喜爱。
《花样年华》完全吻合我的美学趣味,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电影教学的“课本”,我可以通过它跟大家分析镜头、分析语义,分析电影的情感表达如何经由视听语言来呈现,这样的电影我就不能说热爱。

《花样年华》剧照

王家卫有一部我很热爱的电影,是《一代宗师》。 《一代宗师》的方方面面可以拿来做电影专业教学。我记得当时在电影院和一位著名的电影剪辑师一起看,他特别激动地说,一旦《一代宗师》影片有了电子版,就要立刻合法拥有它,把它所有的剪辑点拆开,做成剪辑教材。

而对我来说《一代宗师》这部电影感动了我,让我真正进入正常的观影体验,沉浸其中,而不是保持着随时在判断的状态。
南周文娱: 您的课程里有《刺客聂隐娘》,让我想到了 王小波第一本小说集《唐人故事》,都是从唐传奇改写的, 唐传奇被电影化在这个时代好像是顺理成章的事。 王小波好像很多小说是适合被改编成电影的,为什么又没有被电影化?

戴锦华: 唐传奇被视觉化也许是顺理成章的。因为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所以我说也许是, 但它一定不是经由王小波改写的唐传奇。
王小波所改写的唐传奇,是被赋予了王小波式的性政治的主题,被赋予了王小波式的把欲望和暴力狂欢化、审美化。这绝不是大众文化工业所能轻松地接受,并且消化的。

所以,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采取了不同的改写策略,尽管侯孝贤是我最热爱的导演和我最好的朋友,但是我还是得说我不觉得《 刺客 聂隐娘》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电影改编,或者说是唐传奇改编。

《刺客聂隐娘》 剧照
此外,一个简单的基本事实是——越优秀的文学作品越难改成优秀的电影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语言所达成的文学的美学高度,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系统来翻译它的时候,很难抵达。就像绝大多数张爱玲小说的改编,基本上都是败笔,《色,戒》算是成功,但是《色,戒》小说是张爱玲江郎才尽时期的作品。所以王小波的那种非常奇特的语言魅力,其实很难用电影来传达。
南周文娱: 你的《性别与凝视》的课程里, 放弃《英雄》而选择了《卧虎藏龙》, 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

戴锦华: 老实说这两部电影都不是我的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