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到
“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
,这为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推动人员下沉。
量化下沉要求,在城市,
推动城市二级以上医院,每院选派至少3名医务人员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原则上每周派驻不少于3个工作日;在县域,组织城市二级医院和县医院,选派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分梯次到乡镇卫生院,保证每个乡镇卫生院都至少有1名医生派驻,派驻的周期原则上不少于半年。乡镇卫生院对医疗服务需求比较大的行政村,适当增加派驻力量;城市三级医院要到县、乡定期开展巡回医疗,县医院到乡、村定期开展巡回医疗,乡镇卫生院负责到村开展巡诊服务。
同时,
细化下沉任务。
医联体内二级以上医院要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和互联网诊疗服务,将门诊号源和住院的床位向基层下沉,
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用,二级以上医院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区域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派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下沉人员要加强技术、管理等方面指导,明确出诊、带教、开展培训等工作职责。
上级医院要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基础和人民群众需求,通过常态化建立一体化联合门诊、联合病房、专家工作室等方式,针对性加强全科、儿科、口腔科、中医科、康复科、老年病科等科室建设。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一是完善监测评价体系,要将医院下沉人员的数量、工作时间、学科建设等纳入考核,考核结果与派出医院的绩效考核、评审评价和目标责任制等相关联。
二是对于常驻基层的医生,派出医院要保障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不变,职称晋升时认可其派驻支援和巡回医疗作为基层工作经历并不受工作量的考核限制,同时在职业发展、教育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对其实行优惠待遇。
关键要管理协同。
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的推进机制,完善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
加强财政投入、医保、价格、薪酬等政策协同。
落实紧密型医联体牵头单位主体责任,做好“五个统筹”,包括实行人员统筹,优先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需要;
收入分配统筹,平衡医联体成员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合理调控人员收入差距;
药品检验资源统筹,以“中心药房”等形式畅通基层机构与上级医院用药衔接,实现区域内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信息联通统筹,加强医联体成员单位间数据互通共享和业务协同,畅通上下转诊渠道。
在广泛试点和经验总结基础上,
力争到2027年底基本实现县域紧密型医联体县市全覆盖,
基本实现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各区级全覆盖,推动缩小城乡卫生健康服务差距,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医疗服务均质化。
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紧密型医联体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不仅是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关键举措,也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犹如一盏明灯,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