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变一:转危为机 三大平台成就科研“学霸”
2016年12月20日,四川省所有城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而在此之前,四川省人民医院药学部一直在未雨绸缪。同行们认为,这种忧患意识源于该团队近年来对医改政策的敏锐洞察力和理解力。
在取消药品加成之前,闫峻峰就意识到医院药学供给侧存在诸多问题。一个典型的表现是,多数药师在从事保障性工作,远离高技术含量的药学服务,与此同时,临床药学服务和模式鲜有创新,对患者药学服务需求多元化关注不足。如何破解医院药学的无效供给和强化有效供给,成为闫峻峰思变的首道难题。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平台建设则是学科发展的助推器。
据闫峻峰介绍,2015年四川省人民医院成为教学医院之前,该院药学部已成为西部唯一的全国临床药学重点专科。除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药学硕士授予点外,药学部还是全国17家“双基地”之一,即“医疗机构药师规培基地”“临床药师及师资基地”;科研方面,2015年获批成立个体化药物治疗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个体化药物治疗检测和应用。
“实际上,我们早已不是传统意义的药剂科,而是已建成医教研3个国家级和省级平台的药学部。”闫峻峰强调。
学科平台宽了,人才队伍培养必然唱主角。该院药学部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策略,建立高学历、多元化和国际化的人才队伍。仅2017年就有5名博士前往美国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如此“放手”的闫峻峰却不担心人才流失,“年轻人一定要给他们舞台,去国外瞄准研究领域内先进的理念。通过我们的诚意,以及科室和医院条件,希望他们看到回来的理由
”
。
而在自身培养方面,医院通过科内遴选机制,选拔后备人才进入临床药学试用1-2年,并按照国家规定将后备人才送到其他临床药师和师资基地,先后培养10名临床药师。“临床药学科100%具备药师证,50%以上拿到师资证。”闫峻峰进一步解释。
致力人才培养,最显而易见的成效便是药学部成为医院科研“学霸”。2011-2016年,药学部先后承担100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12项、省部级20项,科研课题数量总和名列全院第一。对此,闫峻峰颇为自豪:“今年4月申报院级科研基金,药学部报了12项中了8项,占用全院1/4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