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地球资源与地质活动  ·  中国科学院:丁林院士-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研究新进展 ·  8 小时前  
果壳  ·  Apple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普中国

三分之一博士生心理有问题?关于读博影响精神健康的亲身体会……

科普中国  · 公众号  · 科学  · 2024-09-28 07:30

正文


先发起一个投票:


你认为博士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程度有多高?


A. 非常不健康

B. 不健康

C. 比较不健康

D. 一般

E. 比较健康

F. 健康

G.非常健康

当博士光环下隐藏着与日俱增的药丸,你是否能想象,那些在学术象牙塔里的小伙伴们,或许正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


读博对心理健康有多大影响?


近期,来自哥德堡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隆德大学经济系,以及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社会研究所的一项纵向研究,直接探讨了这一问题。


该研究使用瑞典全国行政记录数据,包括从2006年至2017年间,在瑞典攻读博士学位的两万余名博士生群体,以及七百余万普通人群和三十余万硕士人群的精神病药物处方数据和因心理健康问题的住院记录,采用事件研究分析和比较研究,探讨了测试者在博士学习开始前后心理健康的变化情况。


精神类药物。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研究发现,在博士学习开始之前,“博0”学生与拥有硕士学位的人群相比,使用精神类药物的比例相近,且低于普通人群。然而,博士生涯一旦开始,博士生使用精神类药物的比例显著增加,且这种增长趋势在博士学习期间持续存在。


在第五年(通常也是毕业前一年)比例已接近普通人群,且显著高于其他高学历个体。此时,药物使用量比博士学习开始前增加了40%;此后,药物使用量有所下降。从住院记录来看,与之相似,随着博士学业的开始,因精神健康状况住院治疗的人数显著增加,五年后呈减少趋势


更夸张的是,研究进一步发现,相比父母去世等重大应激事件,读博对使用精神类药物的影响程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而在博士学业期间使用精神类处方药物的相对风险,对于“大龄”青年、女性以及有心理病史的三类同学而言,影响更大。数据指出,超过31岁读博的同学相比26岁以下读博的同学,领取精神类药物的相对风险高出1.51至 1.65倍。


文章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从职业生涯来看,最终选择去大学工作的博士,相比于去企业工作的博士,领取精神类药物的风险高出28%。 


博士生的焦虑来自哪里?


作为一名“退圈博士”,扪心自问读博的焦虑到底来自哪里?通宵处理数据的每一个夜晚,实验失败后捶胸顿足的每一个时刻,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那些前途未卜、成把脱发的日子或许是焦虑的源泉。


据大脑的不完全统计,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包括但不限于:


1

学业压力

大论文、小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大组会、小组会、进展汇报、实验失败、学术竞争、老板警告、创造力缺失、自我追求等这些或大或小的“稻草”,都能压死“骆驼”。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2

职业发展困境

如上文所言,持续在学术圈中工作的博士相比“退圈”博士而言,博士期间的心理健康程度更低。在“越来越卷”的今天,在“非升即走”的大山下,博士期间对于未来学术生涯的担忧和就业前景的焦虑,也是最重要的应激源之一。


3

论文发表压力

前几年有一本很火的书,叫做《不发表就出局》,由香港中文大学李连江教授所著,李教授结合自己经验,为年轻学者和学子提供了很多实用见解。书名也反映了学术圈现状,对于博士生来说,不发表论文往往意味着无法毕业,随即而来的是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大龄而“一事无成”。


4

经济压力

大部分博士生处于25岁以上的年纪,家庭资助不再,且随着年龄增长花销增大,尤其对于一些补贴微薄的课题组而言,博士生的“经济困境”尤为突出,部分同学需要通过兼职维持生活,这更加造成了“时间冲突”和“心力交瘁”。


5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压力

大量的时间投入是博士毕业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博士生通常需要长时间工作,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交生活的活力,甚至产生“社交隔离”,而身体的亚健康状态也会影响个人的情绪和动机,进而产生负性循环。


6

亲密关系与家庭责任


一方面,博士期间往往是“恋爱关键期”,读博所占用的大量时间和认知投入可能让博士生无法在亲密关系中给到伴侣充足的“情绪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而影响亲密关系的健康存续。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成立家庭的博士生而言,照顾家庭成员或抚养孩子可能也会增加其压力,因伴侣或家庭关系而可能导致焦虑。网络中“我的另一半是博士生,我应不应该理解Ta”的讨论随处可见。


7

导师与同伴关系

一位合拍耐心的、能给予支持的导师以及氛围和谐、健康竞争的课题组能减少学术生涯的很多痛苦;反之,不负责任的、脾气暴躁的、负面否定的导师以及不和谐的竞争氛围则是“把人逼疯”的又一来源。


应对建议


说了这么多,作为一个“过来人”,最后跟大家分享三点帮助我度过漫长读博岁月的“小秘密”。


博士生毕业。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官网

1

走出“习得性无助”


积极心理学大师马丁·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指出,“重要结果不受控制的环境”“自我放弃的反应”,以及“形成习得性无助的认知(即预期所有自主行动都无法左右结果)”,这三点表现构成了“习得性无助”。一旦我们形成“习得性无助”,就可能会产生“控制结果动机削弱”“对反应能控制的结果学习的干扰”,以及“伴随着创伤性结果的恐惧与抑郁”三类反应。

上述表现与反应,在读博期间往往反复出现。比如,实验结果无论怎样都无法达到预期、努力半年的方向完全失败、被审稿人不断否定的论文,无论怎么做都不能达到标准,要不要放弃……此时,就很可能会出现面对不可控性而产生的抑郁和对不可预测性产生的焦虑。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对此,作者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题思路。

一方面,可以从简单的事情入手,开展控制感和可预测性练习来缓解焦虑,通过体会控制感来增加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举例来说,做不消耗脑细胞的家务就是很好的解压方式,看到被自己打扫得窗明几净的房间,获得感会油然而生。

另一方面,可以改变自己对事物的解释风格,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跟自己说:我的困境和发生的坏事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是特定的、不是普遍的,是外在的、不是内在的。

某种程度上,图中范德彪的精神状态值得参考。图片来源:电视剧《马大帅》


例如:我的文章被拒,是这一次被拒不代表永远被拒;我的文章是被这个杂志拒了,并不是被所有杂志拒了;我的文章被拒可能是不适合这个期刊或者观点不被审稿人认同,但不代表我的论文一无是处。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2

提升内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自主性、胜任感和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会让人享受这项任务带来的快感,从而产生完成某项任务的内部动机。与之相反,缺乏自主性、被控制、无法胜任角色目标、与关键人物存在关系冲突,则会带来内部动机的匮乏。


博士期间持续的负面反馈会耗尽自主性和胜任感,降低内部动机,产生“习得性无助”。面对这些困难,仍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从自我入手,即“调节情绪、接纳自我”另一方面,个体也拥有通过行为和期望影响环境、让环境更多支持自主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与导师谈谈”“与审稿人 讨论”等方式,说服他人接纳我们的观点。

3

寻找并接纳社会支持


回到自我决定理论的第三点——关系需求,他人尤其是关键他人的支持和鼓励,在一些重要节点尤为重要。

博士最后一年,我在找工作接连受挫的时候,导师询问进展,我告诉他不容乐观,由于我的目标是工业界,“心理学女博士”的身份在某些行业下为我带来了一些阻碍,他微信告诉我,“各种歧视太多,性别歧视尤为突出,不过你要有自信,肯定比绝大多数人(不论性别)都优秀”,这些话帮助我重建了信心、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而在那些“几乎撑不下去”的时刻,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同样能够给到博士生坚持下去的底气和勇气。

最后,祝各位想要读博士的同学能够不留遗憾地享受这段旅程,祝正在这段旅途中的同学所得皆所愿,不负韶华、健康快乐。引用毕导在毕业视频里的一句话:

图片来源:《13 年过去了,我终于毕业啦!》视频截图


同时,如果你身边有正在读博士的小伙伴或者亲人,请多倾听、理解、鼓励与关心Ta,你的一些小举动,或许对Ta来说就无比温暖,能够帮助Ta度过这段漫长的不易之旅。


参考文献

[1]马丁·塞利格曼. (2020).习得性无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爱德华·L. 德西, & 理查德·弗拉斯特. (2020). 内在动机. 机械工业出版社.

[3]Sanna Bergvall, Clara Fernström, Eva Ranehill, Anna Sandberg. (2024). The Impact of PhD Studies on Mental Health—A Longitudinal Population Study, Working papers, Lund university


策划制作

出品丨科普中国

作者丨贝塔 应用心理学博士

监制丨中国科普博览

责编丨董娜娜

审校丨徐来 林林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