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杨绛先生笔下一本哀而不伤的书,通过细腻的字句间,了解到杨绛先生、钱钟书和女儿圆圆在生活上的趣事,从他们深厚的感情中,警醒着我们的一生,重要的并非名利,而是凭心不做作地活着。
今天的共读目标是第128页至140页。
今日话题:在这个没有完美的人生里,你是依靠怎样的信仰去抵抗生活中的困境?给予家人更好的生活?理想的实现?还是只想战胜原本的自我?
-1-
在《我们仨》中,看到杨绛先生写了句很不错的话: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住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是啊,快乐总会夹杂着忧虑,乐观中夹杂着不幸,轻松中夹杂着空闲,安年中夹杂着病痛……
那既然人生,从来就没有完美,那么,我们还是可以将快乐的事情,永存于心,然后用这强大的信仰,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苦难。
-2-
在杨绛先生生前住的三里屯的房子里,是这样的一篇景象。在几百户人家里,他们的房子没有粉笔的阳台也没有进行装修,用杨绛先生的话来说:“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三里屯的房子,离钓鱼台国宾馆极近,里面清一色三层旧式小楼,楼距很宽,中间是静谧的乔木和草坪。
有记者专门去采访他们同小区的邻居,每个人都这么说的“他们家不是一般的朴素啊!”
在家里面,素粉墙、水泥地、西墙边放着两张沙发,客厅即书房,中间安放着一张大写字,过去这是钱钟书工作的地方,现在就是杨绛先生在此工作了。东、北两排靠墙书柜,实际仅一个书架,南面一溜明亮的玻璃窗。天花板上面有着几个手印,据说,是钱钟书在的时候,杨绛登着梯子换灯泡留下的。
就是这么简单,让杨绛先生在此度过了随后的十多余年。
在《我们仨》第三部里面,随处可见钱钟书跟阿媛的暮年,在各种暖意中,离不开的就是他们各自的病痛折磨,杨绛先生时而一些健康小问题。有一次钱钟书先生因吃下大量尘土,引发多年的咳嗽,但“我们”的医疗关系,却已经降级,降到街上的小医院。这时,除了病痛的折磨,“我们仨”的居住环境也十分的不好,只是住在阿媛在师大的一个小红楼里,停电停暖气,在北京的大冬天里,多厚的冬衣还是不够用。
有一天,杨绛先生发现钱钟书的呼吸很沉重,跟平常不同,后来还是多亏了身边的邻居,急忙地到医院。因为学校的司机不为他们服务,因为司机的好心,把他们搭到医院。
当医生把钱先生救了回来,便不管了。后来因为校医室的诊治,他好了过来。
后来又去了两家医院看,得到的诊断是因哮喘,大脑皮层缺氧硬化,无法医治,只能看休息一年好是否能恢复。
至此过后,杨绛先生放下了半个心,又悬着半个心。
-3-
人生有一种遗憾。
当你终于赚到钱能够吃尽天下美食的时候,发现牙齿却已经不耐用了;
当终于能够有空闲的时间想到处游玩的时候,却发现,身体已经跟不上这节奏;
当想陪伴儿女成长的时候,却发现我们错过了他们的成长,而他们经已长大,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和世界了。
……
有人说过,人生因为遗憾所以美好。
但我觉得,人生的美好,全在于我们能够珍惜当下的拥有。当你还年轻的时候,便尽情去做年轻人该做的事情,当你事业上升期需要拼命奋斗的时候,就全心投入拼命奋斗。当你玩乐的时候,便将烦恼都一并放下。
我们都太需要珍惜当下,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健康。
对于二十多岁的我,渐渐发现父母一些“老人”的迹象。有时候,他们走一段小路,便跟我说已经很累,想回家了;他们会时不时说腰酸骨痛,并且已经维持很长的时间;好像原本浓密又黝黑的头发间,时而蹦出几根白头发了;他们吃的东西,逐渐变得清淡起来;去商场买的衣服,风格慢慢偏向十年前,妈妈买给奶奶衣服的风格了;好像去医院的次数,都越来越多了。
是不是,他们已经老了?想到这里,我不禁心酸。不行啊,我还没功成名就,还没赚钱养你们,怎么就可以这就老去了呢?我还要你们住大的房子,每年带你们去旅游,吃尽世间好吃的食物。
不要再等了,不要等到你空闲的时候,才去陪伴他们。父母在,不远游。
爱他们,就从现在开始爱吧,多放下一些应酬,放下一些聊八卦的聚会,放下一些永远做不完的工作,为他们做一顿饭,带他们去一趟旅游。
罗曼·罗兰说过:“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
是啊,不可逆的人生,最需要的就是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