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考虑深圳的公务员岗位,爸妈说得很明白,“你只能考深圳”。他们费了多大劲儿,才走出县城,在深圳落下脚,
“下一代怎么能从更低的起点开始呢?”
说实话,父母不太支持我考公。他们觉得考公也好,体制内的竞争环境也好,都不是那么公平,他们担心我考了也白考。不过他们也很矛盾,又担心你努力没用,又觉得公务员考试本身很容易。他们对深圳考公激烈程度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一二十年前的印象中。
我父母希望我进大厂,他们没接触过互联网行业,对互联网的压榨,对加班文化没有真正的概念,真的会觉得996是福报。
大厂对我爸妈的吸引力,在于福利薪酬——有免费食堂、免费水果,好像跟以前的国企很像,而且工资更高。他们不清楚,现在互联网红利已经过去了,而且卷得可怕,以我双非二本的学历,估计连大厂外包都进不去。
现在大学生找工作有多难,我爸妈的认识,跟现实是有些脱节的。我妈来深圳这些年,一直是家庭主妇,她没进过职场,总觉得我找不到工作,是我不努力。我爸好一点儿,他清楚工作不好找,他们公司以前大专学历就能进去,现在是非985不要。
可他俩还是觉得,他们给我提供了很高的起点,他们能做到的,我也得做到,还得做的比他们更好。
他俩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父母给过我们什么呢,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奋斗出来的。”
我爸妈以前在内地体制内做技术工作,收入很一般。我妈怀上我后,他们俩想着,要给我奔个好的未来,我爸就停薪留职来了深圳,那是2000年,我爸在原来单位是职级比较高的技术岗,一个月工资五六百,来了深圳,他一个月能拿3000块。
我出生以后,他觉得老家比深圳差太多了,要给我一个更好的环境,于是俩人下决心辞了职,我们一家来了深圳。
我爸爸来深圳以后,一直在企业里做技术工作,一路做到管理岗位。我妈没再上班,不过家里一些大的投资决策,都是我妈做的。
他们炒过股票,亏了不少,不过在房子上赚了不少。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读小学的时候,每逢周六日,爸妈就带着我去看房,那几年我家买了不少房子,后面有两年楼市不景气,房价跌了,他俩也亏本抛掉了一部分房产,好在,没抛的那一部分,一直留到了现在。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习惯把今天的积累,归因于他们的努力。他们可能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机遇和运气,不可能再复制给我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爸也是大学生,可当年大学生的待遇,跟现在可是完全不一样的。
现在我妈不敢唠叨我,这儿不努力那儿不努力了。之前他们说我时,我真的好生气啊!我反问他们,我那些同学的工作,是靠自己找的吗?我小时候房价3000块,现在五六万,打工人的工资涨了多少?然后我妈就不说话了。
其实我爸妈还好,他们对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在家待太久,一定要出去上班,不然会跟社会脱节的,这点我认同。我跟他俩约定了,只给自己两年全职备考的时间,如果今年考不上,明年就出去上班,后面一边上班一边考。
我知道,在现在这个社会,gap是个原罪,况且长时间不上班,也不是个好事情。我之前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一个全职考公12年的。我觉得,一旦你跟社会脱节,长时间不跟别人交流,也会生出很多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