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罗天昊国与城
交流国家、城市与区域竞争战略,社会与经济改革事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罗天昊国与城

成渝双城记:从左右互搏,到双剑合璧

罗天昊国与城  · 公众号  ·  · 2020-03-26 19:2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来源:微渝中
文|罗天昊

春雷震震,天地惊蛰。
3 17 日,重庆市与四川省党政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举行,就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部署安排。

年初,国家领袖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专门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其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高战略高地。


春暖花开,川渝合作,这对国际国内资本的投资方向,堪称重大利好。


继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之后,中国第四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未来,不可限量。

川渝两地负责人,均对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高度重视。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表示,未来重庆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强化一盘棋的思维,大力推动一体化。深化与四川的对接。并把战略要求 化为工作机制、发展规划、支持政策、合作项目、具体事项。 联合推动建立与国家层面的协调推进机制,健全川渝合作机制。尤其是, 重庆方面主动提出,要实现两地规划同图,计划同步。

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也极为重视两地合作,表示将高位推动两地合作。牢固巴蜀一家亲,强化川渝一盘棋。将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未来改革开放的抓手。实现合作方面的突破,相向而行。并对实现协同规划,协同实施重大项目,做出了表态。 甚至,四川方面要求川东北、川南与重庆相近的区域,主动接受重庆产业辐射,可谓诚意十足。


川渝携手,迅速行动。
改革大潮,疫情难挡。

来源:上游新闻

上月末,作为两地的改革开放先锋,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召开视频连线联席会议,率先按照中央和川渝省市要求,提出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门户,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助力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两地商定推动战略协同、探索内陆开放性模式、推动交通互联互通、推动产业联动发展、共建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深化多领域改革合作等六个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双引擎和内陆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双核,以及两大新区的双引擎,终于从相杀走向相爱。
两地开启合作,对于双城的未来,乃至中国整个西部的格局,有何影响?
从竞争走向合作,驱动力在哪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战略,经历过多次规划变革。

2011 年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到 2016 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了成渝两大核心的概念,但是,一直到 2018 年之后,两地才逐步加强了合作,推出一体化计划,直到 2020 年初,国家决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成内陆开放高地。以及全国有影响力的经济中心,科创中心等等。
在此之前,重庆和成都之间,竞争要远远大于合作。重庆直辖之后,两地竞争更甚。 在公共资源领域,重庆作为直辖市,近十年吸引了不少央企外企的垂青,还有不少地方改革试点的政策。成都则是中国传统的西部高教中心,医疗资源充足。人均床位十大城市中第一。

在商业资源领域,竞争更为激烈。 特别是大型企业,在设立西南总部时,必是成都或重庆二选一,另外一个必然降格。

2011年1月28日,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试验专列试运行

重庆率先开通中欧班列渝新欧,成都紧接着也开通中欧班列蓉欧;重庆扩大空港,成都也扩大空港。甚至,重庆向北发展,成都向南发展,两地发展方向也相背。
重庆、成都 从竞争走向合作,国家战略安排和渝蓉本身内生动力,是两种力量。

近年中国西部的战略重要性日益增加。经济问题,民族问题,国家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 西安和兰州经济体量和人口不足,国家需要做大成渝城市群,安定西部。并带动整个西部的发展,对成渝地区出现新的要求与期待。不愿看到成渝过度竞争, 希望双方能够联手合作。
就成渝本身的动力机制而言,时势也发生了变化。

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先发崛起,已成强势。经济总量远超成渝,截止 2018 年,长三角经济总量达 22 万亿,粤港澳大陆城市为 12.9 万亿,京津冀为 8.4 万亿,成渝经济圈人口占全国 7% 以上,经济总量却只占全国的 6.4% 论发展阶段,三地更是远远领先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黄河生态区等发展程度与成渝相当。为未来最重要的竞争对手。

在此情况下, 成渝最大挑战已不是内部竞争,而是迅速做大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否则将面临西南板块整体塌陷的危机。
成渝双城经济圈两大核心使命。

成为重要增长极,核心逻辑是:做大经济总量,缩小与其他战略区的量的差距。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经济中心。 共同打造西部科技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区,核心逻辑是:提升发展阶段,缩小与沿海区域的发展差距,并应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竞争。
从竞争走向合作, 两大核心逻辑:国势变化,内在驱动。
从前双方在内耗中失去了很多机会。未来,成渝需要奋起直追。
争雄之心渐息,联手之势初成。
成渝双城,有事好商量
还没做成豪门之前,兄弟暂时不分家。
解决路线之争后,成渝之间的协调,在中国区域大战略中,其实相对容易。
京津冀协调难度远超成渝,光是天津多次请求北京不要限制天津车牌,北京都可以置之不理。至于京津与河北众多城市之间,差了三个级别。严重不对等。河北至北京之间土地相连,但是断头路无数。
长三角协调难度也不小,虽然上海一城独大,没有争议,但南京和杭州都在争国家中心城市,同时,江苏内部存在南京与苏州之争,浙江内部存在宁波与杭州之争。

粤港澳的内部协调,也比较复杂。涉及到两岸三地,一个国家中心城市,一个特区,两个特别行政区。深圳、广州和香港服务业有竞争,佛山和东莞等城市存在制造业竞争。
成渝经济圈最大的竞争对手是 长江中游城市群,这是一个最松散,也最难协调的战略区。 武汉虽霸华中,但是长沙和南昌,各自有算盘。长沙向南不向北,南昌向东不向西。难以形成合力,且竞争激烈。争抢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转移。
成渝之间,一旦形成先发展壮大,再谈其它的共识,合作起来不难。

成渝高铁

成渝之间,距离很近。在空间物理距离上,需要投入的成本不高。 成渝之间,每天 70 趟高铁动车,仅 1.5 个小时即达,其它城市也短期可达,容易实现一体化。
从城市地位来说,两个城市也比较接近。重庆为中国最新直辖市,也是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是四川省会,在重庆直辖之前,地位还略高于重庆,重庆直辖之后,地位后来居上,但是,成都也是中国副省级城市之一, 两者行政地位非常接近。
成渝之间,历史渊源深厚,重庆直辖不过十几年,此前一直归属四川省。 巴蜀文化相亲。一体化的基础,比其它所有大战略区都高。 近年来,四川、重庆联手从盆地携手逐鹿世界,两地逐步呈合围之势。
成渝之间 互补性,日益明显。

重庆、成都的战略地位一目了然


成渝两市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成都是双一流改革的大赢家,也是中国西部的金元之城,商业贸易中心。且通疆藏。重庆以工业起家,且通长江水路,既可东向武汉、南京、终于上海,又可南向贵州和广西,终于北部湾。 成渝合体,可以链接华中,西南,西北,以及中亚、南亚、东南亚、欧洲市场。
重庆和四川建立省级党政联席会议。从更高层级为两地城市之间合作创造了空间。

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之间建立了对话机制,双方将设立专班,形成常态化的联席会议合作机制,争取在一些重点领域每年都取得新的进展。随后,本次更是直接建立了一竿子插到底的系列合作机制和方案,高效直接。

联席会议,只是个开始。月初,两江新区通过“智汇两江”活动,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川渝合作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进行探讨。
交通一体化与产业转移,必须同步
孤月独明,不如众星朗朗。
成渝双城经济圈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成渝体量大,占比高,其它成员城市经济总量不足,难以形成第三极或者第四极,不似粤港澳或者长三角那样,群雄竞起。

长三角除上海之外,还有苏杭、南京、宁波等重镇,以及无锡、常州等大批苏南城市。嘉兴、湖州、金华等大批浙江城市。群雄竟起,且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粤港澳更集中了四个万亿俱乐部成员。广深为综合城市,佛山东莞惠州等为典型工业城市。
成渝城市群众,除成渝之外,第三大城市也不过才 3000 亿,不及成渝零头。不足以构成一极,同时, 其它城市,定位也不明确,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成渝对这些城市的产业转移,还没有到位,辐射能力不足。
要想富,先修路。
这是一句简单,粗暴,且有效的流行语。

成渝双城经济圈未来的产业一体化,必须建立在交通互联的基础上。有了便利的交通,才能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实现城市圈内部分工合作。实现最高效发展。
当下,各个城市之间的 主动脉已经基本打通,但是,路网密度严重不够。

粤港澳大湾区路网

没有扩容之间的长三角,以及粤港澳之间,高铁和高速公路,密度非常大。华东的高铁,密度全国第一,上海的高铁站更加冕中国人流量最大的高铁站。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值得借鉴的是贵州。

贵州近几年是中国增长最快的省份,面子上让“大数据”出尽风头。但是, 贵州崛起的里子,其实是两点,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基础设置提速,以及大规模的工业倍增计划。

2009 年,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 1000 公里,至 2019 年,十年后,即飙升到 7000 公里,跃升全国第四,里程超过全国经济大省浙江和山东,密度更是全国第一。

高速公路密度上来后,贵州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来自东部的产业转移,大规模进入,贵州的十大千亿产业崛起,工业倍增收效巨大。此外,旅游产业也突飞猛进。至 2018 年,贵州接待人数飙升到 9.69 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 8000 亿,全国第六。
四川南充市距离重庆约 160 公里,高铁和动车需要两个小时发一次。而苏州至上海之间距离也是百多公里,高铁却十分钟一次,密度更出好几倍。
成渝之间的城市,情况与贵州接近,多山,且发展状况接近,实现交通互联, 核心就是提升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密度。
川渝是西部的发动机
在国家大战略中,成渝是中部、西北和西南的交汇点。处于连接东西的节点位置,极度险要。可谓 中部之尾,西部之头。

国家的全面崛起,必然伴随着更多的经济中心,北上广深,远远不足以满足国家的期待。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成为风潮。

在本轮产业转移大潮中,成渝借势而起。从2009年至2019年十年间。重庆和成都的城市排名均大幅上升。目前一个第五,一个第七。经济总量增长迅速。

重庆华润微电子生产厂间 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成为西南制造业中心,全球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和汽车产业基地。成都的电子科技发达,商贸和金融繁荣。成渝既是西南制造业中心以及服务业、金融中心中心,又是中国中部辐射西部的前沿,由此,将具有非常广阔的战略腹地。
西北集中了中国大片的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土地,其大规模工业化,必然受到制约。西藏和滇西、川西也不合适过度开发。西安和兰州腹地不足。 成渝既能保持高速发展,又基本保持相对好的生态环境。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空间广阔。
“一带一路”战略,特别是中国的西向战略,也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虽然是以西北为桥头堡,但是, 战略发动机,却在成渝。
未来,中国需要进行一场“西进运动”,先造就中国西部的振兴,造就中国西部的产业,刚才可以中国西部为跳板,覆盖中亚。
如中国西部振兴,则未来,健全的工业体系,精良的制造,相对高端的技术,刚才是中亚诸国所需。中国与中亚诸国,才真正形成产业互补,将中亚变成中国工业品的市场,丝绸之路经济带,方才腾飞。而 在西部诸城市中,其实只有成渝等主要城市具备这种大规模的工业化的条件与可能性。成渝作为西部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和服务业、商贸和金融、科技中心,成为中国西向战略的最大内驱力量。

丝绸之路对于中亚国家的作用,虽以新疆为前沿,却最终以成渝为驱动。 未来,成渝通过欧亚铁路,空港交通等模式,打开中国与中亚、欧美国家的贸易通道。
建成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也是成渝未来重要使命。沿海已经不是改革发动力,改革成本日益高涨, 很多改革都难以推动,如户籍改革,沿海中心城市反落后于内地,内陆很多城市将成为改革突破口,以及改革策源地,重庆的地票,成为楷模,为国家新时代的改革进行相应试验,并且需要一定冒险精神,担责精神。

未来,成渝需要干好两件事。

一是创新。 尤其是重庆,目前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不到全国平均水平。未来任重道远,需要大力突破。成都的创新,领先西部,但是放到全国亦不够强势,成渝联手创新,势在必行。

二是实干。 成渝过去几年。老老实实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形成了比较扎实和均衡的产业结构。成为西南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双重中心。 而无锡等很多地方扔掉传统制造业,最后不得不反悔重新写作业,引以为戒。
成渝在,西部安
东决繁华,西决生死。

从自然生态资源的战略价值,国家的地理与军事安全,国家的精神内核三个方面而言,西部是中国的生死线。
在当代中国,西部仍至关重要。未来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必然取道新疆,对南亚,东南亚的诸国的竞争,也可通过青藏高原来实现战略主动。
成渝在,西部安。
成渝对于国人的重要性,历史上多有研究,总体判断是:割据有余,称王不足。
历史上的分裂割据时期,以及民国时期,中原政权都入川避难, 说明四川盆地是一个极富战略地位的地方,而四川人和重庆人,总是成为大后方的主体。
正如罗天昊所言, 东决繁华,西决生死。
西部的安宁,取决于经济与人口、民族的分布。其中,人口的作用至关重要。
成渝在整个西部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枢纽作用。


在陆地交通中,四川是大西南的中心,以及川藏铁路的起点。四川同时连接西北众多省区。与甘肃、青海分别接壤。并可借道兰州直通新疆。

就人口而言,四川常住人口为 8341 万人,接近整个西北五省的总人口( 1 亿),若是论传统老四川人(四川和重庆人算一起),则川人总数,达到 1.1 亿,超过了西北五省总人口。
川渝两省市,也就是 四川盆地总人口超过西北五省,具备重大的意义,在人口构成方面,这牢牢扼制了西部人口结构,保持了中国整个西部主体民族的稳定,保证了各民族的合理结构与比例,保护了民族团结。对于西部的民族安定至关重要。

就经济总量而言,四川 2019 年经济总量为46615.82亿亿,小于西北五省( 54822 亿),但是老四川的经济总量(四川加重庆)则达到了 6 万亿,远远超过西北五省。

概言之, 从人口总量和经济体量和山川地利方面,成渝双城经济圈对于中国整个西部,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具备极大的节制四方的能力。
川藏之间,联系紧密。

四川是中国唯一聚全 56 个民族的省,本来就有很多藏族自治州,是中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中国第二大藏区。四川的藏族人口大约在 110 万,且约一半通汉语。
关键的是,川人已经遍布西藏各地。

四川作为中国传统的人口大省和移民大省,大批人口流向全国各地,其中,西藏就是一个重要的流入地。川藏历史上就往来密切,而随着川藏公路的开通,很多四川人去“闯西藏”,甚至拉萨被部分人称为“小四川”。 川人,川菜,川语。

川人(老重庆与四川)对于西藏的稳定繁荣,至关重要。
两大新区,开路先锋
会师巅峰,剑指天下。

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是成渝各自最重要的国家级新区,两地率先联手,具备重大示范作用。其更大的战略意义在于,为改变川渝地区在全国的战略地位,科创地位,提高两地的发展质量,作出突破,是开路先锋。
位于两江新区的果园港

两江新区是中国内陆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西连中欧班列国际铁路大通道,东接长江黄金水道,南向直通陆海新通道,是重庆自贸区的主体区。也是重庆高质量发展的要地。在西部开放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内陆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开放高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拥有果园港、两路寸滩保税港、江北嘴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悦来国际会展城等开放平台,是内陆国际物流枢纽。一百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进驻。2019年 GDP 超过 3200 亿,为重庆第一,体量相当于排名中国前百强的地级市。
天府新区位于成都南,是四川唯一的国家级新区,至 2018 年末 GDP 2714.1 亿。是成都最大的增长极。且天府新区成立时间短,潜力巨大。是绿色发展的样板,拥有生物城和科学城。在成都的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一源双核四带”的发展格局。其中双核“生物城”和“科学城”都位于天府新区。
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都承载各自省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推进开放的重任,并且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倍增方面被寄予厚望。
在产业领域,两地在高新技术、金融等方面有相似度,都是当地王牌。 以前更多注重竞争。如今,在长三角和粤港澳的压倒性优势,以及武汉、郑州的进逼之下,两地开始强调“西南共保”,联手向国家争取重大政策和项目,并且破天荒地商定,未来协同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共同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和全球级产业集群。打造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


两江新区计划在汽车、电子、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优势领域合作,率先打通两个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并谋划推进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探索建立两个新区联合招商、利益共享机制。
在科创方面,两地也决定合作。

两江新区正在大搞数据产业,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全力打造礼嘉智慧公园、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和两江协同创新区。而天府新区,则重点推进科学城。

未来,两地将以两江协同创新区和成都科学城为支撑,发力西部科创中心,大力推进科技产业化。共享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争取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争取成为国家科创基地。并且围绕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力图在部分国际前沿技术实现局部突破。
重庆以两江新区为重点,在中国率先提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影响所及,为国家全方位开放做了宝贵探索。其后,郑州、成都、武汉等城市也加入。

未来,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将围绕内陆开放门户、内陆开放战略高地,联合打造西部对外开放平台,通过“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借助中欧班列、黄金水道、陆海新通道等国际通道,加强与全国乃至全球的开放与合作。

同时,两江新区还将加强与天府新区在自贸区建设、口岸、物流等领域合作,携手探索内陆开放新模式,推进交通互联互通。这一系列战略,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为分割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