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用深度心理分析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著有《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等畅销书。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北京010-51734266;上海021-62338366;广州020-8365336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在线课程2025春季班招生开 ... ·  11 小时前  
陈忻儿童心理  ·  推荐《认知天性》兼读书笔记 ·  昨天  
紫苏的幸福课  ·  《日益亲近》—在治疗关系中重塑信任 ·  3 天前  
简单心理  ·  9个迹象,表明你有未愈合的创伤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瞬间的美好,有永恒的意义|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4-03 12:06

正文

愿你多年之后死于心碎

因为思及我



电影一开始,少女时期的“陌生女人”就被置于邻居夫妇吵架的背景之中。


男人的怒吼、女人的惨叫,把即将春情萌动的少女的心衬托得越发地单纯与柔弱。


我们有理由相信,那对吵架的夫妇之间也一定有过美好的爱情,男欢女爱的场景也还残留在他们记忆的某一个角落。


但是,岁月和现实使他们释放了各自心中的恶,欢爱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彼此面目的狰狞。


电影的画面没有直接呈现这对夫妇是什么形象,以及他们的家是什么样子。


但可以想象,那男人绝不会有绅士的大度优雅,女人也不会像淑女一样温柔体贴;两个内心充满仇恨的人也无暇或者无意把他们的家弄得舒适整洁。


因为, 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才会使他们所处的外界环境变得温暖有序。


女孩和姜文扮演的记者的故事正式开始之后,有很多画面直接展示他们在一起的背景:


雪白的床单、洁净的睡衣和早餐时令人心醉的温馨的氛围。



这是爱所建造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万事万物都由爱主宰,所以万事万物都美好而圣洁。


但是,这同时也是一个易碎的世界。外界事物的入侵很快就可以使这个世界灰飞烟灭。


比如,如果女孩开始嫉妒记者的另外的女人,那就相当于把别的女人拉到了这个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是容不得两个女人的;


再比如女孩如果要跟记者“天长地久”,形式上也许没多大问题,但内容上就不大靠得住了: 他们的世界很有可能就变成那对吵架夫妇的世界了。


这是一个把爱置于一切之上的女人。


爱给了她佛祖一样的智慧: 瞬间的美好,本身就有着永恒的意义。


所以她没有试图使她的爱情有一个世俗的、却可能是很危险的结局。


她发出那封信之后就死了,相信她是带着许多美丽的东西离去的;而那对吵架的夫妇却要陪伴丑恶活下去。


谁的生命更有意义呢?





二十年前读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很是羡慕男作家的艳遇;二十年后在电影院里看中国版的同名电影,心态大变。


艳遇还是那个艳遇,羡慕却不再是一样的羡慕了。


现在羡慕的,是女主人公独立的、充满自尊的人格。


那样长久地、痴迷地爱着一个男人,甚至可以说是把自己的一生都搭进去了。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人格上不独立的表现。

但实际上, 这个女孩却有着真正独立的人格。


她就那样任由自己爱着。


她的爱,不受男人的花心的影响,不受其他女人的影响,也不受另外一个她不爱的男人的影响,更加不受世俗的条条框框的影响。


我们可以对比着想想另外一种类型的女人的爱可能是什么样子:


男人的花心可能会使她愤怒,因为她会认为这是对她的忽略与贬低;

其他的女人会被她看成竞争对手;

另外一个男人的关注会使她脆弱的自尊得到暂时的安慰;

她还会时时顾及到自己的言行会使别人怎么看自己

......


所有这些,都是人格上不独立的表现。因为,这样的女人总生活在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和牵制之中。


在舞会上,男记者三言两语就让“陌生女人”跟自己回家了。女人的话外音说,“我不管什么自尊不自尊了”。


她这样做,却是最大的自尊。


自尊意味着对自己的愿望的尊重。还有什么愿望比爱和被爱的愿望更重要、更强烈呢?


她爱那个男人,在那个男人召唤时她如果不去,那就完全不是“自尊”了。


说好听一点,那是“尊重他人的意愿”;

说不好听一点,是“向他人或者世俗规则行贿”。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


一夜欢愉之后,男记者偷偷地将一些钱放到了“陌生女人”的手包里。


这个行为无意间将爱他的女人变成了妓女,同时将自己变成了嫖客。


陌生女人没有像很多人可能预期的那样,当着男记者的面愤怒地撕碎那些钱,以表明自己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爱才那样做的。


她拿着足以让她蒙羞的钱离开了那个不太自尊的男人,在路上遇到了男人的男仆,就把钱给了他而没有让那个男人看到。


这是何等的自尊啊:


我自己知道自己不是妓女就可以了,你知不知道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跟那些总是想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清白的人相比,这个女人简直有着 女王般的高贵和尊严。


还有一个细节。


背景是乡下的湖和湖边的草丛,女人的画外音说:我怀上了你的孩子,我不想用孩子来要挟你,我要让你觉得我和你的其他女人都不一样。



这也是自尊,自尊得不屑于跟凡夫俗子为伍。


男记者的艳遇,的确有让人羡慕的地方:被一个甚至多个女人那样地爱着,肯定是非常幸福的事。


但往深处想,至少对“陌生女人”来说,男记者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一个道具而已。


当然,陌生女人并不是有意这样做。而且, 在多大程度上是道具,完全取决于男记者本人。


他越是认真地回应女人的爱,他就越不会是道具,他的爱会使他自己变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物;

但如果他只是抱着“玩一玩”的态度,那自己成为玩物的命运就不可改变了。


别人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爱着,你却在那里像木偶一样游戏,谁比谁更高明、谁比谁更有尊严呢?


在电影院观众的无数双慧眼里,谁真正像一个人一样活着或者死去,谁活着就像死了、死了就好像从来就没有活过,是一件再清楚不过的事情。


也许,不谙世事的少年会羡慕那个男记者。

但稍有阅历的人看他,会觉得他除了可怜还是可怜。



每个男人都会梦想自己能够遇到这样一个把爱看得高于一切的奇女子。


但在进入她爱的疆域之前,你可要想好了:


你必须具有与她对等的爱的能力;

如果你没有,那就别进去。

因为那里面的魔镜可以照出你人格的全部平庸、鄙俗和肮脏。





情感表达的分寸感,是区分高明的和低俗的艺术家的重要标志。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很厌恶看国内某几位有世界声誉的导演的作品。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表达情感上缺乏分寸:


少数情况下是表达不够,

多数情况下是表达过火。


表达不够会让人憋得慌,而表达过火则更糟糕,会让人像吃了馊了的饭菜般难受。


这些导演的才气,还远不足以把“情感的表达”控制在有韵味的范围之内。


徐静蕾的这部电影,却把情感表达得极有分寸。 有激情四溢的酣畅,也有点到为止的节制。


比如女孩半夜敲男记者的门的那一段。


敲了几次后,门没有开,女孩就坐在门前的石墙旁。



过了一会儿,男记者搂着一个妖艳的女子出来,一边走一边打情骂俏。


镜头从女孩的右侧后切入,逐渐变成一个侧面的特写镜头;


然后女孩转过脸来,充满泪水的眼睛看了男记者和那个女人一、两秒钟,眼中有无尽的爱恋与哀伤。


然后她又转过头去,画面嘎然而止。



相信看完这部电影,别的东西你可能会记不住,但女孩的这个眼神你却不太可能忘记。因为你已经知道了这样的眼神里有什么,但却不是全部知道。


徐静蕾没有给你时间让你看到全部,好奇心会使你牵挂,所以你无法遗忘。


或者说, 打动你的,恰恰是那些你还没弄明白的东西。


不管是这部电影还是那篇小说原著,都是在表达一封信里书写的故事。


这是一封用生命书写的信件,里面有惊涛骇浪般的爱。但行文上却极尽平淡从容。


一切高贵而强烈的情感本来就应该这样表达的, 就像最珍贵的海鲜最适合清蒸一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