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2期,总第925期),原题为《破题社区养老新模式》。
文丨本刊评论员
发展社区支持的
居家养老,既符
合我国基本国情
和文化传统,又
顺应广大老年人
的期待愿望。
1月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这是我国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从养老服务网络、服务形态等方面提出目标和路径,更好保障近3亿老年人老有所养,安享幸福晚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5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新年新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养老服务的高度重视,各城市要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尽管我国老年人的养老分为居家、社区、机构等多种场景,但现实是高达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因此,家所在的地方——社区,也就成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换句话说,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又顺应广大老年人的期待愿望。
近年来,各城市大力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所、养老驿站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养老服务需求总量大,各类新型养老需求还在加速涌现,社区养老服务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眼下,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扩大普惠养老服务的任务十分紧迫,需要各地尽快破题。
抓紧补短板,以爱民之心增进老年人福祉。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社区服务还有很多需要加强和改进之处。比如,近年来,许多大中城市以街道或社区为单位建立了养老服务平台。这种平台对集成发布信息、监测老人居家情况等具有实际意义,但相应的社区线下响应还未跟上。只有创新撬动各方力量,统筹城区、街道和社会、企业的资源,建立起规模庞大、业务专业的服务团队,才能及时响应并解决居家老人的突发情况。类似的社区养老服务短板还有不少,要盯住问题一个个解决,推动城乡社区办成更多老年人可感可及的实事,让居家老年人享有更加幸福的晚年。
抓紧谋布局,立足城乡社区撬动银发经济。今时“银发族”不同往日,新一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已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从生活照料需求向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转变,与之相应的养老服务、老年用品、健康管理、文化旅游等领域都要作出回应。“夕阳红”孕育朝阳产业,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不仅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还为社会和谐、文化发展、科技进步等提供有效助益。社区是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重要场景,因地制宜地发展城乡社区的“养老+”新业态,推动养老服务与物业、家政、医疗等行业融合发展,也就成为打造社区养老新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抓紧育人才,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养老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培训不足、稳定性差等问题直接影响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反过来讲,加强养老专业人才培育,还能为城乡社区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只有参与养老服务的人才更多、队伍更强,社区才能真正成为老年人的重要依靠,成为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看,未来老年人口数量达到4亿、5亿的时间节点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时间安排高度重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能是为了应对“银发潮”被动地缝缝补补,而是需要主动以系统观念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只有夯实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基座,才能写好推进新时代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