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退役老兵来说,每年的八一建军节总是会勾起深情的怀念和回味。无论他在部队是干部还是战士,也无论他退伍后过的好还是不好,那段军旅生活在他心里的份量都会很重很重。
那年冬天,老李入伍了。
十八岁,正是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龄。那时他还是小李,刚刚高中毕业,高考失利,心情郁闷。本来父母是想让他复读的,可他坚决不复读,一门心思想当兵。架不住他一再的要求,父母只好同意,但也向他提出既然要当兵,那就一定要优秀。
于是报名、目测、体检、政审、入伍,一切顺利。
虽然思想上有着足够的准备,但是刚到新兵连的种种不适应,还是让他有点措手不及,甚至是晕头转向,整天充满了紧张感……
有一天队列训练,班长挨个点名,点到他时,他一紧张竟下意识的回答 “有”,一下把其它人笑的前仰后合,队列一下乱了,但班长没笑,也没发脾气,只是非常严肃地望着他。小李注意到班长的嘴张了张却没有说话。看得出来,班长其实也一下子懵了,不知道该说啥了。
幸亏他反应快,赶紧补救,马上响亮地吼了一声∶ “到!”他这一声吼把班长给震醒了∶ 你小子明明知道答“到”,为什么还要回答“有”?他解释说可能是以前上学时说习惯了,一下没及时改过来。班长对他说∶ “从现在开始必须改过来,否则你别在我们班了。”
班长的话,使小李非常尴尬,他心里清楚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自己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过程必须扎实、彻底,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从点名时自己不假思索的回答“有“就充分说明了一切。
以前上学的时候习惯了回答“有”,思想意识是散漫的,而现在到了部队就要按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和激励自己,从一点一滴中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唯有如此,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此,小李开始了对自己由里到外的重新塑造,把日常的言行举止、军容风纪贯穿到训练操课的每一个环节。
清晨,随着起床号声响起,戈壁滩东边尽头的地平线开始泛红,他边穿军装边提醒自己,新的一天开始了,必须要有新的进步,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更不能含糊。当全连跑步在基地厂区的路上时,东方一轮红日正在冉冉升起,顿时半个天空都被映红了。
小李的状态也调整到了最佳,他知道自己又进步了一点点,心里不禁一阵暗喜。
此刻虽然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但寒冬腊月的戈壁滩滴水成冰,异常的寒冷。然而小李的心里却是一团火,他为自己能够穿上绿军装而兴奋,更为自己距离军人的标准又近了一步而发自内心的愉悦。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能成为一个解放军战士,都是百里挑一的优秀者,绝对的光宗耀祖。
后来的小李在新兵连表现优异,他入伍前本身就有着体育锻炼的习惯,到了部队加上自己的刻苦,无论是军容风纪、军姿和队列训练,还是射击、个人单兵战术动作,以及政治教育,都取得了好成绩,还得了一个嘉奖。三个月的新兵训练,让他获益匪浅,真正体验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感受。
不过使他感受到精神状态方面的变化,还是退伍回到地方。在自己工作的单位里,有时候开会或搞活动,领导要点名,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有的答“来了”,有的答“在哩”,还有的是“有”,可谓五花八门。唯有小李的回答既响亮又标准,一声“到”,让全场沉闷的气氛一震,大伙儿刮目相看,领导更是一脸惊喜……
我后来问他∶ “老李,你是不是有意那样做的,想引起领导的注意和重视?”他诚恳的告诉我没有,每一次都想随大流回答“来了、在哩”,可一到跟前却喊不出口,不由自主就会状态饱满地回答一声∶ “到!”
同为退伍军人,我理解他的这种情感状态,这是一种刻进骨子里的精神印痕,无法改变,更无法忘怀,且时常回忆、回味,脑海里就像过电影一样,军旅中一幕幕的情景展现在眼前,严整的军容,威武的战士,雄赳赳气昂昂,战斗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这种状态没有当过兵的人无法感受,也无法体验。
老李还告诉我一件小事情,那是他刚开始上哨执勤时,有一次有位五十多岁的老职工在查验完证件后,向他伸了一个大拇指,他不解,便问这是为何?那个老职工说∶ “你的军容军姿很好,给你点个赞。”他很感动,连声说谢谢。老职工又说∶ “我也当过兵,抗美援朝的战士。今天看到你,我想起了当年的自己。”
那一刻,老李心头一热,肃然起敬,差点流下了热泪,他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军容军姿的意义和内涵。最后,他向老战士深深的的敬了一个军礼!
现在,就要到八一建军节了,深深的祝福所有的退役军人,健康快乐,顺心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