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福
,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育硕士导师、广东省教育学会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中学历史学科带头人。佛山市“省级基础教育领军人才”。顺德区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顺德区“我最喜爱的老师”。发表教学论文22篇,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6项,参编省级教材1部。带领顺德一中历史教研组获“广东省中学历史学科示范教研组”称号,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
李长福特级教师工作室专辑
名师课例 | 李长福: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教学设计】
名师课例 | 李长福: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教学设计】
名师课例 | 李长福: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教学设计】
名师课例 | 李长福: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教学设计】
名师课例 | 李长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教学设计】
名师课例 | 李长福: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教学设计】
名师课例 | 李长福: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活动
1
:阅读课标内容,浏览教材,分析、提炼本课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
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目标:
1
.梳理三国至隋唐思想、文艺、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概括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2
.感悟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与博大精深,深化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点】
三国至隋唐主要文化成就及特点
【教学方法】
情境问题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建议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广泛吸收内外优秀文化元素,这一特征更加明显。
活动
2
:
三国至隋唐思想领域的发展呈现怎样特点?
用教材提供的主要史实加以说明。
一、思想活跃,多元并存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从教材叙述中概括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领域成就呈现的基本特点,然后用教材提供的主要史实加以说明。
1.
儒佛道三教并立与融合
利用教材叙述概括魏晋南北朝、隋朝和唐朝三教并立与融合的基本过程。
(
1
)魏晋南北朝
道教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渐趋本土化
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利用教材“历史纵横”介绍魏晋玄学
,以“竹林七贤”的基本主张为例帮助学生理解魏晋玄学概念。
魏晋玄学: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
“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竹林七贤”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嵇康、阮籍、刘伶、阮咸等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
2
)隋: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
3
)唐:三教并行。道教受尊崇,佛教大发展,儒学最稳定
2.
反佛斗争
利用教材叙述简要介绍反佛斗争的原因、情况及结果。
3.
儒学复兴
利用教材叙述简要介绍儒学复兴情况。
儒学复兴: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活动
3
:
三国至隋唐文艺领域的发展呈现怎样特点?
用教材提供的主要史实加以说明。
二、文艺高峰,成就突出
思路与过程同第一目,增加代表性文艺作品,加深对文艺发展特点的理解。
1.
文学
(
1
)三国两晋南北朝: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和南北朝民歌
通过下列四部作品并结合语文课程知识对四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加以体会。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哀江南赋》节选
庾信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
;
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2
)唐诗:黄金时代,留下近五万首诗,“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成就最高
代表性唐诗学生多有背诵,不再举例。用教材中“史料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体会当时诗歌盛行的状况。再以《唐朝部分诗人行迹与作品示意图》,再现唐诗发展的时空演进。
材料
1
: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
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厕,无可奈何。予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又鸡林贾人求市颇切,自云:“本国宰相每以百金换一篇,其甚伪者,宰相辄能辩别之。”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元稹集》卷
51
《白氏长庆集序》
2.
艺术
(
1
)书法
据教材概括东汉末至唐朝书法演进的基本过程。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各种书体完备
东晋“书圣”王羲之
唐朝“颜筋””柳骨”与“狂草”
通过认读方式,认知东晋、唐朝主要大家的书法作品及特色。
四幅作品分别为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王羲之《兰亭序》、柳公权《金刚经碑》和怀素《自叙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