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周国平
介绍信息 一、首发周国平的新作品或者其部分内容; 二、摘编周国平以前作品中的文字; 三、转载媒体或其他自媒体平台上对周国平的评论; 四、周国平与网友们互动,对评论和留言予以回应; 五、报道周国平的社会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洞见  ·  高段位的人,从不取悦任何人 ·  4 天前  
洞见  ·  40岁以后,最节能的处世观 ·  3 天前  
洞见  ·  2025年,为自己充电的最好方式 ·  5 天前  
鬼脚七  ·  最深的爱 ·  2 天前  
深夜书屋  ·  董老师强力推荐,读完就被狠狠治愈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周国平

这样的环境可以测出你忍受或爱好寂寞的能力达到了什么程度

周国平  · 公众号  · 美文  · 2025-01-03 20:00

正文

周老师的视频号更新啦

主题:不要把独特作为目标

欢迎您关注留言哟~


审美的慰藉(节选)

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在人身上的体现是欲望,而欲望导致的是痛苦,出路何在?叔本华设计的出路,分为权宜的和究竟的两种。权宜的出路,是让认识摆脱欲望的支配,这又有审美和道德两种不同的方式。究竟的出路,是彻底禁欲,灭绝生命意志。本部分讲审美的方式,相关内容主要见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卷。

1. 物我两忘之境




叔本华的美学有一个明确的意图,就是要寻找一种方式,可以让人暂时摆脱意志的挣扎之痛苦,而审美就是这样一种方式。审美状态的关键,是主体摆脱欲望的支配,不用功利的眼光看事物,因此看到的就不是功利关系中的事物,而是事物本然的样子,从而产生美感。
在审美状态中,人不再是一个有一己之欲望的个体,外物也不再是与一己之欲望有利害关系的事物,物我双方都摆脱了功利,处于彼此和谐的关系之中。叔本华说,从意志的驱使下解放了出来,人就忘记了作为个体的这个我,沉浸于对象之中,自失于对象之中,无痛苦,无时间,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宁静。他说的这种状态,接近于中国道家说的物我两忘的境界。个体的差别消失了,人就只是作为世界之眼而存在,这只观赏的眼是属于一个有权势的国王,还是属于一个被折磨的乞丐,就完全是同一回事了。这个时候,人是从狱室中还是从王宫中观看日落,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有一个现象可以说明,美感缘于摆脱与意志的关系。我们突然回忆起过去的某个情景,当时它是与我们的意志有关,并且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可是,隔开遥远的时间,它与意志的关系已经淡漠,我们就会觉得它很美,仿佛一个失去的乐园在我们面前飘过。然而,任何纯粹被观赏的对象,只要与我们的意志又有了关系,在一种利害关系中进入我们的意识,这魔术就完了,我们又回到了受知性形式所支配的认识。

2. 优美感和壮美感




有两种不同的美感,即优美感和壮美感。两者都是不带意志的对理念的认识,区别在于,优美感摆脱了对象对欲望的满足关系,壮美感超脱了对象对意志的敌对关系。
壮美感的产生,是基于这个对比:一方面,我们作为个体、作为意志现象是微不足道的;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自己是认识的纯粹主体。力学的壮美如巨大的重量,数学的壮美如巨大的体积,都使我们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而作为认识的纯粹主体,我们解除了对象给我们造成的压力,感觉到了对象的壮美。《奥义书》说:“万物的总和是我,在我之外无物存在。”叔本华认为,壮美感就是这种超然于自己个体之上、物我一体的感觉。
个体进入一个寂寞荒凉的环境,这个环境对于个体的意志不提供任何可以欲求的对象,于是个体就只剩下一件事可做,那就是纯粹观赏。谁要是不能作这种观赏,就会陷入意志无所事事的空虚,从而感到痛苦和无聊。就此而言,这样的环境是对于一个人的智慧及其价值的检验,可以测出他在精神上的丰富或贫乏,忍受或爱好寂寞的能力达到了什么程度。壮美的真正对立面不是优美,而是媚美。优美和壮美都摆脱了对意志的关系,使一个有利于或不利于意志的对象成为纯粹观赏的客体。相反,媚美却是使对象直接迎合意志,刺激和满足欲望,从而把鉴赏者从领略美所必需的纯粹观赏中拖出来,不再是为认识的纯粹主体,而是一个有欲求的主体。叔本华认为,在绘画和雕刻中,裸体人像便是典型的媚美。我相信,大多数美术史家都不会赞同他的这个论断,裸体人像可以是优美的,也可以是媚美的,作品由此分出了优劣。


周国平老师原创新春对联



如果您想要一个不一样的新年,一个充满哲学祝福的新年,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

好课推荐!

爱智书院2025年度私塾课


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可咨询课程价格

(报名课程需要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