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女同事们又换男神了,这回的风格和之前不太一样......
在这里,先为我的肤浅道个歉。毕竟在看到新男神之前,我一直以为她们看人都是先看“脸”。
要不然她们怎么会这么喜欢我呢,嘻嘻。
新男神叫董子健,93年出生,也就比我大那么一点点。在以“颜”出道的当代演艺圈,他的出现算的上一股异流。
前两天Bonnie在微博上发了一大串回忆青春的话,然后点名表扬了主演董子健。
冲着她这股顶着被扣工资的风险来表白男神的勇气,我重刷了这部电影。
《青春派》
讲真,《青春派》如果没有侯孝贤和秦海璐,观众们很容易将它当作一部低成本制作的微电影。
毕竟在这个鲜肉横行的时代,一部青春片里没两个流量小生倾情加盟,你都不好意思提“青春”二字。
电影很平淡,归根究底就是一个复读少年的心路成长。
天才少年居然,在高三毕业前夕,当着学校老师和全班同学的面,向自己暗恋了三年的女神告白。
女神的手还没捂热,就被突然驾临的母亲逮回了家。为了解除母亲的封印,居然半夜翻窗出门,结果摔断了腿,高考也名落孙山。
在高四的这一年里,想看青春片中撕逼、催泪套路的小伙伴要失望了。
同学之间的感情暧昧又纯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坚韧又干净。
没有突然顿悟青云直上,直奔211、985的鸡肋热血,没有堕胎、失忆、群架、酗酒的叛逆青春。
荧幕上,是蓬头垢面却活力四射的素颜朝天;
是面对高考时,从老师到家长再到考生之间的紧张与忙碌。
是青春期游离于爱情和友情之间,最为干净纯粹的同学情谊。
是毕业前夕,我们“恨”了三年的老师,站在讲台上最后一次做高考动员时,教室里暗暗的啜泣。
与其说是电影,倒不如说它是小伙伴们心中关于高考的最变态又最难忘的回忆。
作为一部能在国产片中杀出重围,拿下豆瓣评分7.2的青春系列电影,
相比起其它打着少年纯爱的旗号,在市场上泛滥成灾的成人肉搏动作片,《青春派》实在是青春的不能再青春。
新晋导演们带着自己的作品,打着不忘初心的招牌甚嚣尘上。我不知道80后的青春是咋样的,但至少90后的初心不是你这样。
观众们怀揣着对学生时代的回忆走进电影院,一场电影看下来却是一个大写的懵逼。
电影说得好,没有打过架堕过胎逃过学失过恋的人,不足以谈青春。
可是我相信,绝大多数小伙伴的青春都只有两个男人,一个叫薛金星,一个叫王后雄。
建议导演在拍校园电影之前,做几套《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再去毕业班旁听几天。
体会一下什么叫做独属于青春的绝望与疼痛,这种体验绝对比无痛人流更戳观众泪点。
而那些鼓吹治愈,实则无病呻吟的电影,抛开校园青春的标签,本质上就是家庭伦理纲常。
除了片名和滤镜跟青春挂钩之外,我实在想不出有多少人的青春是这副逼样。
我相信,大多数小伙伴青春的标配,是红白、蓝白、黑白的全国爆款校服,是放学后骑着自行车的你追我赶,是分吃辣条同喝饮料的快意江湖,是传纸条抄作业互相掩护的铁血情谊。
我们在这段时期中成长为独立的个体,重点是心理而不是生理。
青春不是残破不堪和颓废极端,我们的爱,胆怯又勇敢。
而伴随着电影消费群体日趋低龄化,我不知道这样的作品会对下一代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导向。
但看着网上形形色色关于零零后的猎奇新闻,我不仅想,这些孩子的行为,有多少成分,是受影视作品的影响?
不知不觉,离高考已经过去的快X年了。(就不告诉你们)
而在不知不觉中,今年的高考,又要到了。
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却在极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你今后所走道路轻松与否。
就像《青春派》中的角色一样,有人可以不参加高考出国留学,有人因为父母的原因前途无谓,有人天生智力超群,
而大多数小伙伴,都只能像齐明智和周强一样,努力备战高考。
高考是公平的,它不看相貌、不看身世、不看性别、不看过去,它让你的付出和得到成正比。
关注我的小伙伴里,如果有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请放下手机好好学习。
“提高一分,你就有可能干掉上万人。”这句话是真的。
各位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