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一轮农信社改革迎来第十五个年头,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即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目前,江苏、安徽、湖北、山东、江西等五省已经全面完成农信社银行化改革,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总资产总额已经达到32.27万亿元,
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壮阔历程中,围绕农村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虎踞龙盘今胜昔
!农村金融机构支农
服务能力
大大
提升
2001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江苏成立全国首家省级联社,一场规模宏大的信用社改革率先在江苏拉开了帷幕。
江苏农信社改革试点的巨大成功,不仅为此后全国农信系统全面改革塑造了样本,也引领全行业成为服务
“三农”的主力军。数据显示,江苏省农商行投放的贷款中涉农贷款占比,已由改革前的26.3%升至2017年末的49.8%,农户贷款覆盖面由15%增加到51%。截至2017年末,全行业农户贷款、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2810.7亿元、6452.7亿元、7747.6亿元,占全省银行业的40.6%、20.7%、25.4%。
当时改革的核心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改革农信社管理体制,将农信社的管理责任由中央交给省政府,即信用社出现的风险由省政府
“兜底”;二是以县为单位,将各个农信社统一为一个法人——县信用联社,同时选择个别基础比较好的县,试点成立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三是在这些县域法人机构之上,再出资成立省联社,代表省政府行使管理、服务基层信用社等职责。
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
2015年底全国农信社系统总资产已超过国内第一大行——工行;
到2017年末,共组建县(市)级农信社965家,农商行1262家,农合行33家,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资产规模的扩大、经营业绩的向好,促使农信机构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体现在“三农”信贷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村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不断提高。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0.95万亿,占贷款总比重的24.8%。其中,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为9万亿元,占贷款总比重的60%。
随着农信社改革的顺利推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基础得以夯实。十几年来,已逐步形成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微型金融组织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广覆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而包括农信社、农商行、农合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机构,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点覆盖乡镇、金融服务到家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今,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5年聚焦“三农”,重中之重深入人心。
虎踞龙盘今胜昔!最新数据显示:
至
2018年3月末,全国农信社资产总额达到32.27万亿元,负债总额29.91万亿,不良贷款占比降至个位数较低水平。
更详尽的数据证实:今天,全国农信社系统各地行社,在服务“三农”、精准脱贫等方面,几乎全都超越当地同行——
创新产品最多、支持力度最大、提供服务最好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农村中小银行突围路径由“规模化”转向“价值化
如何顺应
大势、突破重围,追求价值化发展,成为农村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银行业都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
农村金融机构在转型过程中应摒弃盲目
“大规模、扩区域”的执念,坚守扎根本土、服务中小微社区和“三农”的初衷。此外,还要以发展金融科技为抓手,大数据为核心,加速布局互联网金融。
随着紫金农商行的过会,
A股上市农商行队伍又将迎来新成员。
上市的确是农商行发展的机遇,农商行可以通过上市方式更大范围的补充资本,而且可以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来加强外部监督。但上市农商行在全国
1000多家农商行里毕竟属于少数,大多数的还是非上市的农村金融机构,两者在资产规模、治理模式和经营能力上面差异性很大。
农商行转型压力还是很大的,特别是资本的积累能力应该不断提高,特别是支农方面要进一步加强。
村银网点评:
正如中国金融出版社副社长程建国指出,
随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严监管”的趋势日益明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中,“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排在第一位,这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金融监管的力度将不断加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新的监管形势和发展环境。然而,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要求也与农村金融的发展密切相关,
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努力支农支小支微更是农村金融机构在新时代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
把握好转型创新和风险防控之间的平衡是未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