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这是我们的第八讲。
我们经常会收到用户提出的一个现实问题:每个人的钱是有限的,所以投资的时候应该是集中还是分散呢?或者更具体一点,「集中」应该多集中,分散到什么程度才叫「分散」呢?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值得仔细讲讲。不过在回答之前,我们需要先把这个问题描述得更清楚。问题问得越清楚,答案才能越准确。
「集中还是分散」背后的真问题
首先,我们认为,「投资应该集中还是分散」这个说法,带有一点轻微的误导性。它好像在说,不论是集中还是分散,这个问题是有一个需要二选一的标准答案。但实际上,不管集中还是分散,都是可以赚到钱的。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股神巴菲特,一向是持仓非常集中,几千亿美元的资金可能就投在十来个公司上面。很多专业投资者,比如中国的高毅资产、景林资产,走的也是深度研究后重仓少数公司的打法。还有一种「重仓」也很有趣,很多普通中国家庭的超过 70%、80% 的资产,都在一间房子上面,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重仓」,很多人也因为这种「集中」积累了很多财富。
相反,不少知名的投资人,是靠很大程度的分散持仓获得大量收益的。最经典的一个例子应该是彼得·林奇。在担任富达麦哲伦基金经理的 13 年期间,他获得了年化 29% 的回报。不过的他的投资风格并不是集中持股,在《战胜华尔街》等几本著作里他都提到过,自己的投资组合经常是有几百只股票同时存在的。但是,超常的勤奋让他对非常多的公司都有着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认知,所以也成就了麦哲伦基金当年的神话。
所以,既然集中和分散都可以成功,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选呢?
答案也很简单,我们把刚才的问题补上一个主语,问题就清晰了——投资的时候,「你」更适合集中还是分散呢?这才是真正需要思考的事情。
集中投资的难度
为了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有知有行想提供一些我们的观察和想法。
第一,大家都知道,重仓到一个糟糕的资产,结果是非常可怕的。买过 P2P 产品或者乐视公司股票的人应该都有这种体会。但其实,我们更容易忽视的是,即使买到了一个非常优质的资产,持有它的过程往往也是相当艰难和考验人的。
我们这里就不说那些上下波动特别刺激的公司了——比如特斯拉、拼多多和蔚来汽车——我们来说一个生意还比较好懂、管理层也相当靠谱、现金流和业务都很稳健的公司:星巴克。
站在 2020 年末,这家公司市值千亿,现金流稳健,全球已经有超过三万家门店。从 1992 年上市算起,星巴克的股价上涨了三百多倍,年化回报率接近 23%。
但就是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公司,如果你回看历史,有大量的时间,它的股价不是在下跌,就是在小幅震荡。
从 2015 末到 2018 年下半年,公司股价都在四五十美元这个区间波动;
再往前的话,其实从 1997 到 2004 年,星巴克股价都算不上有什么大起色;
2005~2007 年倒是涨上去了,但随之 2008~2009 的金融危机又被打回原形。
在这期间,假设你真的重仓了这个公司,其中的煎熬是可想而知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体来说,重仓或者集中的难度有三个:
第一,在价格表现低迷的时候,你是不是还能在至暗时刻坚持自己的「信仰」;
第二,在其他股票其他资产表现出色的时候,你是不是能耐得住寂寞;
第三,在价格开始回归价值,你的判断的确兑现了的时候,是不是能选择好卖出的时机。
如果你 15 美元买了星巴克,后来跌到 5、6 块钱没有卖,那么到了 30 美元的时候你会不会卖掉呢?如果卖掉,后面 30 美元涨到 100 美元这段利润就和你彻底无关了。
怎样做到真正的「分散」
我绝对不怀疑,有知有行的用户中有能做到上述三点的高手。但你需要诚实回答自己的是,你到底是不是其中的一个。
如果你觉得,自己目前还没有重仓某个股票的能力,那么「分散」才是更好的选择。不过这里还有个问题,那就是,很多人对「分散」的理解也是错的。而分散的思路错了,最后造成的结果可能比集中更可怕。
你之前可能听过一个段子,说的是,有的投资者「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买了很多个平台的 P2P 产品。最终的结局就是每个平台的维权群里都有他。显然,这种分散是一种假的分散,因为他只做到了平台层面的分散,没有做到资产层面的分散。
除了资产层面的分散,我们还要做到行业层面的分散。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投资了很多餐饮公司,但疫情来了全部损失惨重。另外,上一讲我们也说过「行业风格轮动」的现象,如果投资的行业过于集中,可能就会在轮动来临时经受更大的考验。
这里还可以做一点延伸。对于行业分散这件事,我们还可以用更广阔的一层视角来看。
我之前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我的不少朋友,大学毕业以后都去了硅谷工作。他们工作七八年之后,可能在当地找到了伴侣,结成了家庭,贷款买了房。而一种非常常见的家庭组合是这样的:两个人都在硅谷的大科技公司工作,比如谷歌和微软。然后收入的一大部分是这两家公司的股票期权,而很多现金交给了旧金山房子的首付。
实际上,这里面蕴藏着很大的行业集中度过高的风险。
想象一下,如果美国科技行业出现问题,这个家庭可能会受到的冲击:
股价降低,自己的收入减少;
收入减少,还房贷更加困难;
科技公司前景存疑,于是很多人出逃硅谷,本地房价开始下降。
最极端的情况,可能是夫妇有一方被裁掉,原本就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玩笑归玩笑,但你应该能感受到,这种「收入和资产在行业方面过于集中」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有多大。
投资中的「本土偏见」
除了行业风险,另外一个很常见的风险,是地理风险。比如投资界里有个概念叫做「Home bias」,翻译过来就是「本土偏见」,指的就是投资者更倾向于把钱投资在本土,而不是全球市场的现象。
「本土偏见」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比如我们之前研究过加拿大普通投资者的数据,他们的股票部分,有 70% 左右都投给了本土市场。但实际上加拿大股票总市值占全球股市还不到 3% 。显然,加拿大「散户」超配了自己国家的股票,而如果加拿大的股市表现不佳,或者邻国美国的股市涨势更好的话,这些人就错失了赚钱的机会。
我们来看看加拿大最顶级的、也是全世界都非常领先的投资机构加拿大养老基金(CPP)过去二十年的思路是怎么演进的。加拿大养老基金的年报在网上可以查到,1999 年, CPP 还是老气横秋的 100% 政府债券配置,而等到 2019 年(见下图),CPP 已经变成了以股权为主(54.9%),实体资产(比如土地、林地、房产等等)为辅(20%+),然后全球分散配置(加拿大股票只占 15.6% )的,基本上是如今业界公认的最优框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