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顾琬
编不好程序,写不好文章的工科女研究僧一枚,喜读木心、毛姆、沈从文;喜听民谣、古风、莫文蔚;喜看柔软的风景和素净的文字。个人公众号:此心匪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塔  ·  985,揭牌重磅实验室 ·  2 天前  
深圳新闻网  ·  DeepSeek梁文峰或成亚洲顶级科技富豪, ... ·  2 天前  
深圳新闻网  ·  DeepSeek梁文峰或成亚洲顶级科技富豪, ... ·  2 天前  
产业互联网大视野  ·  【独家】已有30家产业互联网及软件SaaS企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顾琬

闲隙碎笔(一)

顾琬  · 简书  ·  · 2018-02-26 22:31

正文

今晚的推送有感于加缪的文字:

“除了那些职业理性主义者之外,人们今天都不再希望获得什么真实的知识。如果一定要写一部富有意义的人类思想史,那就应该从人类思想绵绵不绝的悔恨、从人类思想的软弱无能的历史写起。”

很久不做深阅读的后果就是拿起加缪的书后读得无比吃力。记得四年前在大学修公选课,还对西西弗神话非常感兴趣,读起来似乎也没有如今这般寸步难行,不愿承认自己24岁时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力竟比19岁时浅薄,所以只能解释为,在这个信息极度泛滥的时代,似乎已经很难静下心来好好坚持做一件事了,以致理解力和思考力退化很快。

因为无法长期坚持在一种平和自静的状态里,所以我们才越来越需要一种“群体效应”,以便带动、陪伴、监督、鼓励自己去坚持,比如应运而生的付费学习、付费社群。

然而,生活和时间是自己的,如果可以,还是应该以自身的自控力去约束和自律,把控好自己的节奏,才不至于随波逐流,空虚无措。

陈果教授说,空虚其实是寂寞的一种表现,而寂寞和孤独是不同的两种境界。

孤独的人懂得与自己和解,与自己独处,他的周围弥漫着的是常人无法理解的思想;寂寞却是一种病,患病的人可能需要社交,可能需要吃药,但即便一群寂寞的人在一起,他们这一群体依旧是寂寞的,因为缺少心之所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