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三十年过去了。包括石窟寺在内的中国佛教考古的整理研究工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50年代末迄70年代中断了一大段。70年代末开始恢复。有了可以对石窟遗迹进行较全面考察的各种条件时,已进入80年代。所以,直到80年代才能真正做些较踏实的工作。回顾上述历程,我们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历史考古学角度,考虑了石窟寺的基本工作方法,也考虑了一些具体石窟的类型及其演变,还考虑了晚期石窟与寺院的联系。本论集论述到的较重要的问题,有以下几项:
一、石窟寺考古首先要探讨排年、分期和性质,然后才能进一步研讨它的社会意义。因此,既要注意窟室形制、布局、分组和各种形象的题材、组合与造型特征,又要注意各种有关的文献记载和历史背景的研究。
二、石窟寺考古尽管有它共同的宗教特点,但由于各地区经济状况不同,人们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有异,因而,佛教传播的情况也有差别,所以,石窟寺也和其他考古资料同样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征。如以古龟兹区域为中心的新疆中部石窟寺为例,它的发生、发展既不同于葱岭以西的中亚、南亚,也有别于自敦煌以东的内地,它形象地反映了高度发展的古龟兹文化。
三、5世纪前半期,凉州一带的窟龛造像,大约是自敦煌以东最早形成的重要的佛教遗迹地点。它可能是承袭了魏晋以来洛阳及其以西的佛教传统,并结合新疆中部南北两地区的影响而出现的。
四、主要由于拓跋鲜卑上层的提倡,自5世纪后半迄6世纪初,在代魏平城开凿的武州山石窟,即今云冈石窟,是东方规模最壮伟的石窟群。该窟群虽然受到早于它的凉州的影响,但在窟室形制、组合和形象布局、特征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并显现出一系列的新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是与北魏汉化的不断深入相关联的,但它直接的借鉴可能是当时平城兴建的寺院,而平城寺院可以见出越来越多中原和南方的因素。公元494年以前,平城一直是北魏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武州山石窟的创新,很快成了当时北魏境内各地兴凿窟龛仿效的典型。
五、北魏迁洛后二十多年间,平城技艺不断南徙,因此,洛阳附近出现的石窟大都可视作武州山工程的继续。6世纪20年代以来,洛阳地区石窟呈现的一些新因素,它的渊源大抵和武州山先此出现的新趋势情况相似,即可能源于洛都佛寺。而这时的洛都寺院,特别是形象的造型、装饰,应该更多受到江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洛阳地区的塔庙窟与佛殿窟出现了分地开凿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此后的东魏、北齐得到了承袭:接近邺都的鼓山石窟(包括南、北响堂山石窟和水浴寺石窟)皆是塔庙窟,而晋阳西山的崖壁俱凿佛殿窟。西魏、北周似乎也有这种情况:秦州麦积崖都是佛殿窟,而原州须弥山却多塔庙窟。
六、敦煌莫高窟虽然邻近新疆,但就现存早期窟室言,更接近于内地云冈石窟和洛阳地区的北朝石窟。如果再进行具体比较,莫高窟现存最早窟室似乎还不早于云冈第二期早期,而接近于第二期中期阶段,这大约和5世纪80年代以来迄6世纪初期,北魏逐渐巩固了对敦煌的控制的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