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推出的微电影《创新·改写一切》,该电影以女主角冯稼轩的成长故事为主线,通过她从设立水耕智能微工厂到将先进科技引入香港种植业等经历,强调了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同时,生产力局致力于通过新型工业化帮助香港品牌与时俱进、创优增值,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通过智能生产提升产能及竞争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微电影《创新·改写一切》介绍
该电影是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推出的系列微电影之一,以女主角冯稼轩的成长故事为主线,强调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关键观点2: 冯稼轩的成长经历
冯稼轩从设立水耕智能微工厂开始,将先进科技引入香港种植业,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和成长,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关键观点3: 生产力局的使命和目标
生产力局致力于通过新型工业化帮助香港品牌与时俱进、创优增值。该机构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也通过智能生产提升产能及竞争力,加强国际市场对“香港制造”的信心。
正文
早前,在香港街头的“叮叮车”、车站的广告板上,都出现了两个女孩的照片,并配有“HKPC 创新·改写一切”字样,吸引着行人的目光。
照片中的两个女孩都是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中文简称“生产力局”,英文简称“HKPC”)最新微电影《创新·改写一切》的主角冯稼轩(粤语拼音为:Fung Ga Hin,首字母为FGH)。
这个看似普通的名字,却成为串联整段故事的引子,由代表考试不及格的评级“”F、G、H“”到女主角长大的后梦想成真设立的水耕智能微工厂“Fresh Grown Harvest(FGH)”的缩写。
《创新·改写一切》是生产力局继上部《创新·从未停步》(2023年)推出一年后的微电影,今年4月下旬在线上及线下开始传播,目前在各大平台观看量已超过2,000万。微电影的故事传递了“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这一理念,希望鼓励更多年轻人培养创新思维,以“创新·改写一切"的理念,像微电影中的女主角一样实现梦想。
(香港街头的“叮叮车”上,《创新·改写一切》女主角冯稼轩的照片醒目。)
(《创新·改写一切》微电影画面)
从《创新·从未停步》到《创新·改写一切》,两部微电影同样充满怀旧情怀,制作团队在发展迅速的香港找到传统的场景,以一系列古早对象和场景设定,让观众快速“穿越”到过去,同时感受到传统与创新的碰撞,而以爱为出发点的创新更有温度。
两部微电影都由生产力局与香港资深导演徐佩侃合作拍摄,先是在2023年推出以怀旧港风为主题的宣传片《创新·从未停步》,讲述了1967年一个梦想长大造飞机的男孩成功将中药罐改造成音箱的故事,并获得香港广告商会“金帆广告大奖”铜奖,今年徐佩侃再与生产力局合作推出延续篇《创新·改写一切》,以冯稼轩通过创新改变人生的故事,展现“香港制造”和新质生产力的理念。
在今年的作品中,徐佩侃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怀旧气氛,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无论是冯稼轩家中那泛黄的墙纸,还是街头巷尾那些斑驳的店铺招牌,都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几十年前的香港,感受到那份难得的温情与回忆。
微电影以口琴独奏缓缓拉开序幕,开场音乐看似简单的口琴演奏,其实是著名金像奖得主王建威的精心编曲,细腻的音乐语言非常讲究。他为生产力局《创新·从未停步》和《创新·改写一切》两部微电影的配乐,赋予了影片灵魂。
那轻柔而悠扬的琴声,仿佛将观众带回了静谧而美好的过去。口琴的音色,看似简单,却透着一股乡村的淳朴与真挚,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着冯稼轩的成长与梦想,那是她与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情感连接。
(在生产力局2023年推出的微电影《创新·从未停步》中,小男孩在无意打破父亲心爱的音箱后,想到用中药罐制作音箱,得到了父亲的认可。)
(在生产力局2024年推出的《创新·改写一切》从冯稼轩和同伴的校服、冯家简朴温馨的摆设,再到购买鱼缸的店铺,都迅速将观众带入几十年前的传统场景。)
(冯稼轩中学时代的场景在香港圣若瑟书院实景拍摄。图为冯稼轩在音乐课上用口琴演奏。)
(冯稼轩与同伴吃饭的餐厅是在香港港岛西半山的枝记面家拍摄,店内依然保留五十年前的青绿墙砖等。)
冯稼轩这一角色,由只有12岁的新晋小演员郑淽月精湛演绎,而在她身边的那位小男孩则是电影凭《年少日记》获得多个奖项提名的小演员黄梓乐。
他们之间一次次充满童真又饱含温情的互动,为冯稼轩的创意之路带来了灵感与支持。
影片开始是儿时的冯稼轩跟随父亲卖菜,最初她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一大早摘菜、卖菜,后来她听到客人赞父亲种的菜特别好吃,才开始慢慢明白父亲的用心,可是此时他们却收到因为收地发展的通知,冯稼轩不愿放弃,与同伴一起在旧物堆中翻出能用的水管等,再去买鱼缸、彩灯,用旧洗发水瓶作为水泵,转眼间,一个能长出蔬菜的“彩虹农场”在出现在父母面前。
妈妈按下开关,彩灯亮起,爸爸和妈妈的脸也被照亮了,当妈妈开心地说“将来我们会有吃不完的菜”,也让冯稼轩满脸自豪。
这个无土栽培小农场,除了让家人吃上水培蔬菜,也为冯稼轩继承家业的梦想下了开启美好的第一页,更坚定地盼望继承父亲未能继续的事业。
长大后的冯稼轩,成为一名科研人员,将先进科技引入香港种植业,用“智能微工厂(Microfactory)”规模化种植蔬菜,真正做到了父亲在她儿时做出“彩灯农场”评价的“省水省力有菜吃”。
四分钟的微电影带领观众见证了冯稼轩在中学成绩不佳、多门课程不及格,只能拿到F、G、H这样低的等级,红色的字母在成绩单上非常醒目,在再到在“彩灯农场”点亮后,冯稼轩和好友在鱼缸上贴上嵌入FGH三个字母的“Fresh Grown Harvest”(鲜收农场)时的喜悦。
同样是醒目的三个红色字母F、G、H,却传递出不同的意义。
创新不仅为冯稼轩和家人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为她带来了成就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她的人生,找到了前进和奋斗的方向。
微电影中,成年冯稼轩说:“只要我们不断创新,任何行业都可以引入先进科技,提高效益,提升大家的生活质素,改写一切。”
(冯稼轩与伙伴改造出的无土栽培“彩灯农场”。伙伴在她的创意从设想到落地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微电影的另一“大主角”生产力局于1967年成立,所以2023年“创新”系列电影的第一部——《创新·从未停步》的时间点正是1967年以呼应主题。
生产力局成立57年来,致力以世界级的先进技术和创新服务,驱动香港企业提升卓越生产力。生产力局作为全国最具规模,以市场导向的领先科技与综合生产性服务业的新型研发机构,以创新科技推动香港及大湾区新型工业化,成就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为中小企和初创企业提供实时和适切的支持,并提供各类未来技能发展课程,让企业及学界掌握最新数字化及STEM技术,以加强人才培训,提升香港竞争力。
事实上,在生产力局来自香港、内地及海外的逾千人团队中,也有不少像冯稼轩一样的创新者,该团队中,科研人员占比过半 ,其中女性科研人员占比四成。
就像冯稼轩与同伴合作发明“彩灯农场”一样,生产力局的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科研人员们协作创新,研发成果既能落地应用,帮助业界解决业务痛点,以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
,并多次荣获“爱迪生奖”等国内外科研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