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36氪
36氪(36Kr.com)是中国领先的科技新媒体,我们报道最新的互联网科技新闻以及最有潜力的互联网创业企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雷科技  ·  按键手机,满血复活! ·  2 天前  
新浪科技  ·  【#全国近8000家影城下调电影票价#】近日 ... ·  3 天前  
财联社AI daily  ·  2025年你将看到什么?微软罗列出六大AI趋势! ·  3 天前  
新浪科技  ·  【#微软暂停部分OpenAI数据中心建设#】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36氪

用氦气球带你去太空,这个团队想做的并不只是中国版World View

36氪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09-09 22:27

正文




太空旅行会廉价化么?



文 | 小石头·石亚琼


遨游太空,是不少人都有的梦。现在,随着太空技术的商业化运作,Space X、Blue Origin、Scaled Composites、XCOR Aerospace、World View、Z2I等公司都在想办法把人们带上太空。深圳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的一个团队也在做类似的研究。


表面来看,这个团队在做的很类似美国公司World View和西班牙公司Z2I,都是在做浮空器做近地平流层太空边缘观光平台——利用大型氦气球,携带载人观光飞船上升到定点高度(如40km的平流层高度)观光或者商用。


这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项目,其实可以拆解成几部分(下图所示):氦气球平台(包括氦气球、脱离系统、回收系统)、地面保证(测控、放飞、氦气保证等)、增压舱系统、培训系统,航天体系内都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技术。真正的难点则在于实时的运行轨迹控制,实时根据气象信息等调整氦气球的飞行轨迹与线路,这也是目前团队在重点研发的方向之一。


团队计划将第一代产品的初步载荷设定在150+50kg,飞行高度设定在不小于 42Km。目前还处在技术验证阶段,近期曾做过一次试验,氦气球飞行顺利,但降落时有100公里的误差。团队计划2018年进行无人测试飞行1-2 次,飞行高度不小于20km,主要用来测试发射程序、上升过程控制程序、滞空控制程序、返回控制程序等。


不过,与World View不同,团队并不想把业务重心放在C端用户身上。这主要是因为短期内,氦气球太空旅行的价格高。团队表示,5年内氦气球太空旅行的价格可能还要在70-80万人民币左右,算得上是旅行产品里的奢侈品。根据此前英国媒体的预测,价格降到5万美元,每年全世界才能有50万人参与。


但这并不意味着“钱景惨淡”,B端市场则有不少可以发挥的空间。一方面,氦气球太空观光具有前沿科技感,可以吸引一批市场预算充足的厂商进行品牌活动增加曝光。2012年,红牛就进行了一次商业运作——红牛平流层计划,用氦气球将乘员带上了近太空高度,并进行了一次跳伞。


另一方面,通讯中继和高空试验都是大体量的市场。相比于基站搭建,在偏远地区利用氦气球组网,经济可行,施工周期短,Google的Project Loon也是同一方案。而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在超过3000亿美元的航天市场中的份额超过10%,天文观测、大气观测、地面监测等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

(注:图为载人舱与平台飞行效果展示)


之所以会选择这个方向切入,与团队的背景密不可分。团队成员均来自中科院、中电38所、北航等航天相关科研院所,包括了专业的浮空器设计、飞行控制、个体防护和生命支持、训练与医学支持等领域专家。团队创始人中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宇航员舱外航天服责任总设计师。他们过往在航天体系内的工作经验,可以帮助团队更快的完成技术验证及产品化,抢占机会窗口。


行业中,更早进入的是美国公司World View和西班牙公司Z2I,目前这两家公司也暂未正试飞,近期收购了马丁飞行背包的光启也刚刚入局。临近赛道的公司包括了从航天飞行器切入的SpaceX和Blue Origin,虽然这种方式效果最好,但价格过高,而且对乘员要求很高,短期内很难大规模商业化;亚轨道飞行器切入的Scaled Composites、XCOR Aerospace,但这种方式飞行时间短,舒适度低,费用较高,同样需要前期大量训练,且目前还没有成功搭载乘客完成飞行的案例。


目前,团队正在筹备组建公司,并寻求天使轮融资,用于项目设计分析、效果展示、技术论证。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一部新iPhone引发的中国赌局与赛跑

是时候重新审视乔布斯那句话了——“苹果是家软件公司”


关于iPhone改变的一切,这也许是史上最详细的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