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研究、实践总结、技术交流、方法借鉴、成果展示、信息分享的重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霍启刚,当选新职务 ·  昨天  
参考消息  ·  《哪吒2》,破130亿!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怒了!巴拿马:不与美讨论“谎言”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突发!以色列多地发生公交车爆炸事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美学视角下社区街道界面微更新研究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 公众号  ·  · 2024-12-09 17:40

正文


城市存量发展中,街道更新是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定位、功能、业态、品质等多方面的转换升级。其中,街道界面是城市风貌的关键展示窗口,街道美学与文化价值的提升对于增强城市品质至关重要。本文倡导将美学理念深度融入街道界面的微更新过程中,从视觉感知、空间体验和情感共鸣3个维度出发,探讨立面美化、视觉焦点营造、空间优化、在地文化融入和生活赋能等策略。探索通过一系列创新且实用的精细设计焕发街道新生,美化城市景观,赋予文化内涵与鲜活的生命力,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空间体验与情感连接。


1

街道的美学解析

“街道的美学”由日本当代建筑师芦原义信提出。胡一可等在《解读街道的美学》中进一步提出人对环境的体验可通过3种方式获得,包括视觉感知、空间体验,以及感觉与联想。

因此,街道的视觉体验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视觉感知、空间体验,以及感觉与联想等多个方面。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精心规划和设计来营造既美观又富有内涵的街道环境。


2

街道微更新概述

微更新作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经常运用的更新方式之一,是对“有机更新”理念的集成和延续。有研究者按照侧重点和实施策略将微更新分为4种模式,旨在以更加精细化和可持续的方式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一是开发—更新模式,二是重构—改造模式,三是织补—加强模式,四是保护—整治模式。

2015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的《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标志着上海城市更新模式从增量开发到存量挖潜的转变。2016年,上海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实践“微更新”概念,随后发布《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并提出“街道可漫步、建筑可阅读、城市有温度”的理念。上海在推进社区及街区“微更新”过程中,注重保护历史风貌,融合现代功能,以人民为中心,激发市民参与,成功打造了多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微更新项目。


3

从美学视角研究街道界面微更新的意义

3.1  与功能更新相辅相成,重塑街道魅力

功能的提升与街道的审美是同步的,好业态需要好设计,好店铺需要进行美好的展现,有吸引力的活动需要更加有特色的空间来组织开展,内涵和载体融合形成更具生命力的街道。美学不仅仅关乎视觉上的美感,更在于如何通过设计语言创造和谐、舒适、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通过微更新融入更多艺术元素与文化符号,打造独具魅力的商业界面,提升居住区的整体品质,并创造出促进邻里交流、满足休闲文化需求的多样化空间。

3.2  避免风格混乱,利于整体统一

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交通与日常生活的交汇枢纽,往往扮演着多功能公共中心的角色,汇聚城市的多样活力。通过结合整体的美学风格研究,在街道微更新时应确立一个清晰的设计主题和导向,制定统一的设计规范与标准,确保各个设计元素在风格上保持一致,实现整体的和谐统一,避免后续设计中风格上的随意性和混乱。

3.3  避免景观单调,丰富界面层次

过于追求统一可能会忽视街道界面的多样性和活力,导致视觉上的单调和乏味。这就需要从美学角度在统一与变化之间找到巧妙的平衡点。在不破坏整体和谐的前提下,增加设计上的多样性和多元要素的融入,通过增加活动的场地、小品等,增加色彩、节奏、材质的可控变化,营造更加具有立体感的绿化配置和景观空间,增加视觉丰富程度,为街道界面增添趣味性和活力。

3.4  避免同质化现象,传承地域文化

千篇一律的表现手法剥夺了街道的独特魅力与可识别性,造成“千街一面”的现象愈演愈烈。长此以往,人们面对这些缺乏辨识度的街道环境,难免淡化其归属感,影响城市空间的情感连接与人文价值的传承。因此,建立良好的美学意识,从审美角度挖掘不同区域、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街道特色,使用差异化的设计手法,将十分有利于凸显地域性和差异化,充分传承地区文化。

3.5  避免集体记忆缺失,增强群体归属感

众多城市在街道建设与更新改造的浪潮中,忽视对历史传承的珍视,盲目追求现代化都市风貌,却未能深入挖掘并融入本土特色元素。这一偏向不仅使城市街道公共空间难以承载并展现丰富的历史记忆与地域特色,也未能充分彰显城市独特的精神文明追求。频繁且缺乏文化根基的更新改造,让街道面貌日益陌生,市民难以在这些空间中寻觅到城市的历史脉络与共同记忆,进而削弱了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

美学视角下街道界面微更新策略

当街道微更新中融入更多的美学理念,将创新和实用相结合,从建筑的外观修复到公共设施的巧妙设置,从色彩搭配的和谐统一到材质选择的质感体现,从在地文化的撷取到新方式新氛围的再次呈现,通过对美的极致追求,来表达城市空间的独特性,赋予街道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个性魅力,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加愉悦、舒适的生活环境,为城市风貌增添无限光彩。从具体策略上看,主要在3方面着力:视觉感知、空间体验、情感共鸣,可以归纳为“好看、好玩、好爱”。

4.1  视觉感知

“看到”是所有空间感受的第一步。因此,是否能第一时间呈现美好的视觉形象,是街道更新的核心任务之一。其中关键是整体在立面上呈现的和谐韵律感,且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艺术性表达。

4.1.1  立面的韵律感

立面占据了视觉里最大体量的“看点”, 立面是否好看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韵律表达。

(1)比例和尺度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恰到好处的比例设计是塑造视觉舒适度的核心要素。当建筑立面的门窗、墙体、檐口等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达到和谐均衡时,整个立面便散发出一种令人愉悦的和谐美感。

此外,比例设计在调节空间感知方面亦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街道视角下,建筑的立面因透视原理而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通过带形窗、连续围栏等长条水平构件,结合部分垂直元素的巧妙布局,不仅能强化建筑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视觉延伸感,还能为街道景观增添一抹鲜明的“线性”元素,极大地丰富视觉层次与观赏体验。

(2)巧妙变化带来的节奏感

在街道界面中,建筑的布局与搭配、门窗的精妙组合以及墙面元素的细致划分,相互交织绘制出一幅生动的三维立体图景。一旦门窗的排列、墙面上的线条设计被赋予了艺术性的考量,松紧相间,疏密得宜,且遵循着某种内在规律,整个轮廓线便跃动起来,展现出一种和谐而富有节奏的美感。将这种统一的韵律与节奏不断重复与演变,不仅会加深界面的整体性和辨识度,更赋予了街道独特的个性与魅力。


上海山东北路沿街立面协调的比例关系和节奏感

来源:笔者自摄。


(3)虚实对比营造的错落有致

建筑的高与矮、连续和空隙、一致与进退,门窗和实墙面之间、墙面凹突之间,适当的变化会形成通透与封闭的对比感受,或者是光影所造成的明与暗之间的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虚与实之间多样的感觉。

建筑的立面风格受开窗面积与实墙比例的影响很大。大面积的开窗与较少的实墙赋予建筑轻盈通透之感,展现出开放与活泼的特性;反之,以实墙为主、开窗较少的设计则使建筑显得坚实厚重,透露出稳重与内敛的气质。

(4)色彩和材质的辅助运用效果

不同色彩和材质会给人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建筑物的色彩多以沉稳为主,具体色调与建筑物本身的性质和周边环境相协调,形成基色调。鲜艳的色调一般作为点缀色布置在面积较小的构成要素中。

材质运用得当,可以增强人的视觉和触觉感受。温暖的木材带来自然与舒适的触感;冷峻的金属则展现出强烈的现代感与科技感;玻璃的平滑触感给人一种清洁、高雅的印象;石材与瓷砖能够营造出从古典到现代、从粗犷到精致的各种风格。


注:底层大面积的橱窗,风格轻盈,红砖建筑立面营造温暖活力的氛围。

上海愚园路沿街立面

来源:笔者自摄。


注:底层实墙比例大,风格厚重,米白色石材建筑立面营造古典高雅的氛围。

上海衡山路沿街立面

来源:笔者自摄。


4.1.2  艺术化的视觉吸引

街道的外在附加元素如壁画、墙面彩绘、艺术装置、绿化设计、街区标识及广告等,是可以附加的艺术焦点,具有很多创作空间,可以提升街道的独特氛围。

(1)相互呼应的元素展现街道特色

大面积凸显主题的元素,在街道里不断展现,能极大突出设计风格。可以来源于街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特色、现代艺术趋势或是社区居民的共同愿景。确保所有外在附加元素在设计和实施时都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形成统一的视觉语言。


上海徐汇区枫林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立面更新

来源:笔者自摄。


(2)趣味彩绘带来更多氛围感

壁画和墙面彩绘是街区微更新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也是相对容易实现的手法。可以直接在建筑物立面上创作,通过生动的图案、色彩和故事性内容,为街区增添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也可以在添置的景观围墙、围栏甚至广告中出现。在设计和实施时,应确保壁画和彩绘与主题风格相协调,并考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度。彩绘非常容易更换,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



上海淡水路、陕西北路墙面彩绘

来源:笔者自摄。


(3)宜人的植物搭配拉近街道与自然的关系

合理恰当的植物配置,辅以创意的景观设计,可以营造出宜人的生态环境和视觉感受。在绿化设计时,应注重植物的多样性、特色性、色彩的搭配以及季相变化等因素,并与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和城市融合空间。同时利用绿化带、口袋公园等空间设置座椅、雕塑等休闲设施,提升街区的休闲和社交功能。


上海M+马利街区绿植与建筑融合

来源:笔者自摄。


上海山东北路错落的景观花池

来源:笔者自摄。


(4)特色标识串联视觉线索

艺术装置作为提升街区品质的关键要素之一,其形态多样,涵盖雕塑、创意装置艺术品及街道家具。艺术装置的布置需深入考量其艺术审美价值、与街区整体主题的契合度,以及它们对营造独特街区氛围的积极作用。

同时,街区标识与广告作为引导游客流向、有效传递信息的视觉媒介,其设计与设置亦不容忽视。为确保视觉的和谐统一,这些元素需紧密围绕街区的主题与风格进行规划,力求达到协调一致的效果。


上海徐汇乐山街道建筑、设施、艺术装置、标识采用统一的视觉体系

来源:笔者自摄。


4.2  空间体验

置身于街道之中能参与什么活动,是体会街道功能、业态的直观感受。传统的商业街零售和小吃街餐厅,要更新成更具吸引力的活动体验,可以交流、散步、思考、运动和聚会,还可以住下来,甚至体验打卡新的产品、欣赏经典电影主角或动漫角色。

4.2.1  增加退界,提供更多活动空间

增加建筑或围墙后退于道路红线之外形成的空间,适当对现有建筑进行删减或者增加,为行人提供更加宽敞、舒适的行走环境,有利于更多活动的进入。通过精心的设计与布局,可以在退界区域内设置座椅、遮阳伞、绿植等元素,营造温馨、舒适的交流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放松身心,与周围的人建立联系。



上海徐汇乐山社区微更新

来源: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公众号,乐山社区公共空间的释放与再生。


4.2.2  空间重组,提升环境层次的丰富性

在一些空间本来就拥挤的街道更新中需要做详细的考虑,改变台阶、绿植、人行道、沿街外摆的空间安排,从平面和立面上多维度创造合理好用的空间,衔接上自然有趣,手法上协调一致。

上海山北街区被黄浦区列为2023年“一街一路”项目的先行试点。街道更新聚焦在街道空间的公共景观与公共设施优化,基于有限的空间尺度和沿线商铺的复杂诉求,做适度介入的更新调整。更新方案聚焦人行道剖面,改造建筑前区临时停放非机动车的户外平台,拓展步行空间,增加街边小憩的场地。同时平台内间或嵌入错落的景观花池,整体改造成可吸水、长绿化的“海绵式平台”,不仅丰富功能空间,同时使街道界面有层次。


a 改造前剖面示意

b 改造后剖面示意

上海山北街区微更新
来源:上海规划资源公众号,【城市空间艺术季】黄浦案例展丨复杂环境下的韧性共栖,外滩街道山北街区更新。


4.3  情感共鸣

4.3.1  留住地区特色,提升文化认同感

每一座城市的街道,在其独特的物质空间布局之外,都是城市精神形象与文化价值追求的鲜活体现。因此,在街道微更新的浪潮中,我们应当尤为注重地区文化特色的延续与弘扬。通过精心策划的文化主题,我们能够提炼出独具地方特色的IP形象,将这些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符号语言,并巧妙地融入建筑立面、雕塑小品、围墙装饰等多元化的街道界面载体之中。

自2014年起,愚园路启动了一场全面的焕新工程。通过风貌重塑、业态调整及文化策划,愚园路的空间格局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形成独特的文化IP,成为上海不可或缺的“文化圣地”与“时尚风向标”。



上海愚园路街道界面

来源:笔者自摄。


4.3.2  人性化生活赋能,激活集体记忆

在街道微更新的实践中,应将人性关怀置于首位,细致入微地考量市民的多样化需求与情感体验,尊重与塑造人性化空间,深入挖掘社会人文价值,从而实现街道场所精神再生,以促进城市街道的自我更新与维护,最终实现城市街道持续的功能提升与品质改善。

尤其是原街道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在更新中是否能保留住一部分,甚至能继续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能够留住集体记忆的重要内容。“鸿寿坊”的更新改造中提出了“精致烟火气”的定位,把传统的马路菜场、小食店,改换成了品质小超市、露天奶茶烧烤,设计赋予精致美好的环境,聚集了很多人气。原属于生活性的小街道,更新中增加了很多生活化的空间场景,让散步、聊天甚至遛狗都变得更加有趣,让传统记忆再次焕发生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