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唐朝289年、明朝276年、清朝268年,为 ... ·  20 小时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郭沫若死后为何没被葬入八宝山,却被葬入了一处 ... ·  4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警卫排长回忆:张国焘鲜为人知的韵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宋壕:我泡的茶,您喝不起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09-10 17:10

正文

本文系 濠梁开讲 独家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文/竹鼠
责编/修斯

你们那就叫泡茶

我宋这叫啥?

这是艺术!是生活!是道!



《饮茶图》局部/宋


您会泡茶吗?

看到这个问题,所有人都会嗤之以鼻的说一句:会!这有什么不会的?买点茶叶,烧点开水,把茶叶和开水兑一下冲泡,冲泡完毕之后把茶水过滤到一个茶杯里面,这不就是一杯茶水了吗?连三岁小孩都会。

虽然我得承认这说的有道理,但是我还是得反驳一句:光会开水冲茶,其实根本不算是会泡茶。

《会茗图》


因为咱们现在流行的这种泡茶的方式,其实是最简单的一种的方式,是明时期才开始流行的。而在中国人漫长的喝茶历史上,涌现过很多听来令人匪夷所思的冲茶方式:例如唐人喝茶就及其 简单粗暴(相信我,这不是反讽) :要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还可以酌情加一点葱姜香料,海盐花椒……

在咱们现在看来,这喝茶的办法不仅无法接受,其步骤更是繁琐的要了老命。

但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仅不觉得这样的方法不够繁琐,甚至还破天荒的创立了一套新式的更繁琐喝茶方法,把喝茶这件事推上了顶峰。

他们就是宋代人。

宋人喝茶,就是要把茶做成你喝不起的样子。


《清明上河图》中的茶馆


宋人喝茶,先雅在茶叶上:宋代的茶基本上分为散茶,团茶和末茶三种品类。其中以团茶品相最好,团茶里面最受欢迎的又是北苑茶(今福建建瓯市东北部)。

只有这种颜色清新,口味淡雅的茶种,才能冲泡的时候显得更加讲究。

那么现在好茶有了,那么这个茶究竟怎么冲泡才算雅到极点呢?

在《水浒传》里,我们可以找到这个答案:水浒传里有个王婆,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点一道茶,撒上白松子,胡桃肉。”

这其中提到的“ 点茶 ”,就是宋人创新的一种极其复杂,极其高雅的冲泡茶水的方式。

在点茶之前,你必须有一套合适的茶具:宋人为了喝茶可谓是下了血本了,光是基础茶具就要有十二件。南宋人董真卿就有这套常备的茶具,不仅如此,他还为这套茶具挨个画了图,名曰《茶具图赞》。

《茶具图赞》/宋


看见图了吧?没错,他还给它们挨个起了名……

宋人不仅比较于唐人来说,使用的茶具数量更多,连对茶碗的颜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宋人冲茶喜白色,所以为了营造出茶水和茶碗颜色碰撞的美学效果,宋人茶碗的首选颜色就是黑色。

黑茶碗/宋


说了这么多,终于,现在咱们可以说说到底怎么点茶了。

首先,选取最好的团茶炙烤。烤熟之后,仔细的做成粉末状放进准备好的茶盏里面准备点茶。

现在,该烧水了。但是注意了,这里烧水可不是随随便便找一个东西来烧的。必须要用一种特质的瓷瓶来烧水。这东西叫做“汤瓶”,以前是用来喝酒的,不过宋人为了喝茶也把它从酒水那边抢过来做茶了。

水烧到要沸腾了,还没沸腾的时候,立刻拿起来,不要让它的温度掉下去。先往茶盏里稍微倒一些下去,让水和茶末融合,用茶匙轻轻把茶调制成膏状。

然后,第二次向注入沸水。之后就是最关键的一步:我叫这一步为“打茶”,大名叫做“击茶”。

图中器具就是所谓“茶筅”,也是击茶的过程


你要拿一种特殊的工具,叫做“ 茶筅 ”,来击打茶汤。注意,宋人教给你了:这一步要“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也就是说,手上不要太用力,但是“茶筅”要有力,不然无法梳理水纹,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

这时候茶末和茶水通过你的动作会逐渐混合,变成乳状的液体:如果你之前茶叶磨的足够细,乳状液体就不会有太多的水痕,茶末和水不会离散,这就叫做你打出来“云脚痕”;如果你击打水面足够有力,茶汤就会足够粘稠,粘在茶碗底部,这叫做咬盏。

越咬盏,汤面上的白色泡沫也丰富,汤面看起来越迷幻,这叫做“乳面聚”。做到这两步,你的点茶就达到了“疏星皎月,粲然而生”的理想效果。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复杂:要点出一碗美味可口的茶,所有的事情,从头到尾都要十分的注意留神。从烧水开始,要用合适的汤瓶,瓶口切口一定要小而尖锐,不然不适合点茶;倒水的时候,水温的把控一定要把握合适。 水初沸时,如砌虫声卿卿万蝉鸣; 忽有千车稛载而至,则是二沸; 听得松风并涧水,即为三沸 ,此时,要及时提起汤瓶,将开水注入已放有茶粉的茶盏中;烧水期间,要加三次炭火,一次初炭,两次后炭,时机不能提前不能延后,不然水温就不对……可以说,即便是对于每天喝茶听琴的士大夫来说,想要点出一盏完美的茶来,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

《文会图》/宋 图中正是宋人在点茶的画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